在某种程度上,我国培育前沿产业是“逆比较优势”发展,但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必须考虑未来的产业趋势,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作为主攻领域,符合高端化、服务化、低碳化和信息化的基本趋势。“创新驱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这意味着非得摸索出一条全新的路径不可。
曾 铮
“十二五”产业发展正逐步呈现出两大政策抓手: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鉴于我国已经历了很长一段产业优化升级和改造调整过程,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我国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
事实上,除了经济增长方式固化于“粗放型”之外,我国的技术进步方式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缓慢的主要原因。多年来,我国积极利用国外资本和国外市场,通过吸收外资引进国外技术,降低使用要素成本的技术,实现产业链的工艺和流程升级,进而增强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维持“低成本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然而,随着我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引进和吸收为主要途径的技术进步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产业结构优化战略的需要,技术引进的产业升级效应进入了递减边界,而如何实现产业的功能升级和产品升级成为当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紧迫任务。因此,“十二五”时期,加强技术自主创新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便成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之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基准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等四个基本原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我国这样的经济后发国家,培育前沿产业是“逆比较优势”发展。但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选择基准之外,未来产业趋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必须考虑的层面,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攻领域,符合我国产业发展高端化、服务化、低碳化和信息化的基本趋势。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是“创新驱动”,这意味着非要走出一条和传统产业发展不同的路径不可。鉴于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注重宏观与微观、效益与风险以及竞争与布局三个重要问题。
从短期经济平稳增长来看,近几年的经济刺激政策促使我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复苏,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四万亿巨额投资有力拉动了经济。未来一段时间,为了防止经济下滑或波动,积极财政政策很难在短时间内退出。而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收窄,仅以民生工程为主的投资难以支撑我国经济的短期平稳增长。因此,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就成了我国国内投资需求的主要拉动力量。与此同时,经历了30多年高速增长,包括资本深化、技术引进、体制改革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等在内的诸多经济增长因素逐步进入“效应递减”期,我国潜在增长率正逐步下降。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长期推力和关联效应强的特点,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我国经济长期发展新的增长点。
但是,不论从宏观国家层面还是微观企业层面出发,由于技术和市场这两个不确定性的特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具有较高的风险系数。同时,由于存在研究开发和产业化两方面的正外部性,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还面临着“先发劣势”的风险。在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风险尤为突出。我国长期采取“经济跟随”战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承接国外产业转移推进国内工业化,在技术创新和引领产业发展方面既不具备优势也不具备经验;而随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危机后纷纷采取措施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我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面临更大的外部冲击。而因为我国知识产权体系尚未健全,微观企业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面对巨大的成本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化过程因此就更崎岖复杂。因此,我们必须遵从经济规律,追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适度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而不能冒进盲从。
还不能不注意的是,“十二五”时期,我国各地区大规模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造成新一轮技术大引进、雷同式布局、概念炒作、低层次竞争等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出现传统产业的投资“潮涌现象”。因此,必须引导各地区根据当地的比较优势,发展适合地方特色的产业领域,形成布局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物质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率损失。
着眼于我国现实比较优势,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具体而言,笔者以为,需要实施以下四大战略:
第一,着眼长远经济利益,实施协调发展战略,尽快形成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引导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促进形成重点突出、差异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布局。
第二,促成合理产业组织,实施市场主导战略,实现资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化整合,支持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成立投资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以及设立投资银行、共同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多种融资模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以政府投资为主”向以“社会投资为主”的有序衔接;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产业进入和退出的有效机制。
第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技术内生战略。加快构建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以龙头大企业为核心的开放式创新网络的“前端控制”机制,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制定各产业的技术路线图,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抢占产业链高端环节,超前培育和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的制订权和主导权,进而迅速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
第四,注重产业关联发展,实施产业融合战略。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实现产业间的技术互动和价值链接;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软件服务、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