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鸣:百吨毒奶粉让国家信用颜面扫地

2010年08月31日 08:47凤凰网财经 】 【打印共有评论0

进入朱大鸣专栏主页>>

朱大鸣 工商管理博士,中国资深财经、地产评论家

最近,很多消费者提起奶粉,都感到愤怒,一般情况下,喝奶粉的大多都是以此为食物的婴幼儿,还有的是补充营养的老人,这些都是弱势群体。就拿婴儿来说,是民族的未来,让我们的未来喝着有毒的奶粉,是不是想搞垮我们的民族?是不是想让我们的孩子,重新沦为东亚病夫?

公安部治安局官员介绍办案感受时称目前对问题奶粉的主犯处罚过轻,不足以震慑犯罪,并举例称天津一乳企高管在被捕时当着警方的面安慰家属“别怕!最多判刑三年”。三尺法外有良心,难道祸害那么多家庭心理没亏吗?

记得2008年三聚氰胺踢翻了中国奶业的罐子,国家信用注入以便唤起国人对待奶产业的信心。但是,注入国家信用的奶产业不争气,让信用颜面扫地。

截至8月20日,先后查办了河北承德、山西阳泉市、山西太谷县、天津等地问题奶粉案,共发现涉案问题乳粉103.44吨。目前,河北、青海等地的监察机关正调查当地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履职情况。

此前,卫生部通报“圣元乳粉疑致儿童性早熟”调查结果,调查结果称湖北3婴幼儿乳房早发育与食用圣元乳粉无关。目前市场上抽检的圣元乳粉和其他婴幼儿乳粉,激素含量没有异常。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称,奶粉中的内源性的性激素,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

至于毒奶粉依旧存在的原因,负责人称上述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不法分子见利忘义,胆大妄为,规避政府监管,违法藏匿、销售、使用2008年未销毁的问题乳粉;同时也反映出个别地方集中彻查销毁问题乳粉工作还没有真正落实、日常监管措施还不到位。

为什么在经历了三聚氰胺之痛的乳业,不接受教训,反而致使流毒继续危害社会?

其实,“毒奶”流出有两种途径:一是当时生产厂家生产出来的含三聚氰胺的产品并没有做到完全销毁;其次,这些产品在离开生产企业,进入经销商等流通渠道后的去向不明。至少说明,当初销毁三聚氰胺奶粉的监管机制存在巨大的漏洞,而且责任机制不明确;进入分销途径的毒奶粉,也没有彻底查处,继续危害我们的未来。这对注入的国家信用其实是一种挑战,致使很多消费者不敢买国货,对于中国的乳业产业链上的正当经营者,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真是一只老鼠,祸害了一锅汤。

谁家孩子不是心头肉,谁家小孩能有几个?在单胎化的背景下,独生子女都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任由大量的有毒奶粉和问题奶粉阴魂不散,对于这些家庭的心理和生理影响有多大?

记得三鹿出事后,我们呼吁,在面临着重大危机的关口,我们乳品企业该怎样摆脱信任危机,已经关系到一个产业的民族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也关系到更多的奶农的利益。所以,我们的乳制品企业要在这次危机中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真诚向受害者道歉,承担责任,把民族企业的信任危机,降低到最小的程度,管理层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给消费者一个安全的信任基础。

而且,当时我们站在产业链利益的角度提议,奶产业因为三聚氰胺事件而出现大危机,老百姓对这个产业彻底失望了,也就是说这个产业信用的丧失了。一个产业信用是最宝贵的财富,是润滑经济的最好液体。但随着政府的干预,也就是政府把自己的信用注入到奶产业,严查三聚氰胺事件,让老百姓喝上放心奶。于是,奶产业又重新走出危机,正在走向正常的轨道。

但是,现在三聚氰胺阴魂不散,还查出这么多有毒奶粉,还有很多事2008年的存货,可见,注入的国家信用暂时解决了产业的消费者信任危机,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得这些企业因为国家信用的庇护,更加嚣张了,相关职能部门也把国家注入信用的脸都丢光了,消费者信心又被打散了。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劣质的,对于多少妈妈的宝贝是祸害?特别是农村监管相对薄弱环节,大量的农村家庭由于价格因素买不起优质产品,正好为那些假劣的产品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环境。

对于有毒奶粉和问题奶粉,应当像打一次鸦片战斗那样彻底清除,否则,奶产业不行倒是其次,真正祸害的是我们的孩子和我们自己的未来。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热点推荐: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朱大鸣   编辑: dinghl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