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扩内需 十二五规划编制初定基调
10px">CBN记者 纪虹宇 发自北京
受经济风暴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日益明显。这一现象加大了全球各国政府对于本国经济走势把握的难度,同时也影响了中国政府对于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
“十二五”是中国遭遇经济危机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切合国情的制定出“十二五”规划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当前全国各地正在组织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前期重大科技研究,并先于中央政府启动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昨日,来自全国44个省市的发改委领导在在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举办的中国城市“十二五”编制专家会上,就“十二五”如何带动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展开深入探讨。
重点在于“调结构”
在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采取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但其政策本身是由政府为主导,这在实际上政府的行为弱化了市场行为。这种弱化,造成了全国经济走势整体上扬,但企业效益持续走低的局面。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共中央党校国情国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连玉明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表示,以08年为标志,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不确定时代。“十二五”就像是一条导火线,将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锐化并凸显表现出来。
目前中国在资本分布上呈现出“财富过分集中”的态势。
数据显示,在社会财富总量中,有60%——70%的社会财富掌握在政府手中、而20%的社会财富掌握在少数资本家富人手中。平民大众仅掌握了不到20%的财富。
而这种财富的过分集中矛盾,恰恰折射出中国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匹配性。
参加过“十五”计划制定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元副院长刘福坦告诉CBN记者,“十二五”实际上是在补“十五”的课。其重中之重仍然需要调结构。十五计划的重点是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但中国并没有将经济结构调整过来,而是使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变成了经济战略性增长。现在如何将这一问题调整过来,其根本在于扩大内需。
“只有将经济结构调整平衡,资本分配平衡,才能避免贫富差距趋势进一步扩大、社会深层次矛盾爆发。毕竟,这次经济危机,政府通过投资拉动、税费增加等措施把矛盾转嫁给企业。中国看不见的手和闲不住的手仍然在博弈之中。”连玉明说。
统筹城乡扩内需
统计局数字显示,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5.6%。按照每年1%的增长速度,到“十二五”末期,保守估计,中国城市化率会超过50%,也就是说到“十二五”末期,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
而在整个城市化的进程中,流动人口将成为推动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而在流动人口中农民工则成为其主要动力。因此,“十二五”期间城市化是主题,流动人口是重点,农民工是难题,做好城乡统筹是“十二五”规划的又一战略。
刘福坦告诉CBN,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2.5亿的农民工承担了产业工人职能,给中国创造GDP超过了50%。但目前中国依然存在着1.4亿的农民工潮,这表明中国对市场经济的原始积累阶段还没有结束,离成熟的经济体还有漫长的历史。
如何缩小城乡、区域、贫富差距?刘福坦认为,其根本在于解决农民潮问题。
“我们要彻底改变农民的社会身份,让其成为城市中的固定人口。大力发展工业化,延长工业产业链,以此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国内消费。以此摆脱我国过分依赖劳资、商品的出口的局面。”
有资料显示,如果中国每年转变1%的农民的社会身份,将会有2800万农民进城定居,1800万人相对稳定就业,从而带动国内消费,拉动内需增长。
“如果以50平米大小的房屋面积计算,每转变1%的农民社会身份,每年需要租售住房700万套。如此一来,即使中国年出口率为零,也可以保证每年GDP10%的增长态势。”刘福坦说。
中国社会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凤瑞认为,加速统筹城乡发展的确可以带动国内经济的最大化发展。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困难。
他认为,在十二五规划中,政府应当在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同时,给予农民进城的自主选择权,同时给已经进城且已经有相对稳定工作岗位的农民工平等的市民待遇,并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