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限涨影响供给 警惕管制式限价灼伤企业利益

2010年12月15日 20:09中国产经新闻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过度“限涨”影响供给,成本“稻草”或压倒中小企业

本报记者 晏琴报道

随着11月的CPI突破5%,创下28个月的最高涨幅,中国管理通胀问题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不过观察者提醒,抑通胀不宜用猛药。尤其是用管制物价的办法来“治理通胀”,很可能导致商品供给缩减,这将是个更糟糕的结果。

12月13日,国家发改委对外澄清,有关“食用油企业大面积停产已现先兆,业内担心此情况会导致春节食用油供应紧张”的报道“严重失实,纯属主观臆测”。

发改委的澄清所针对的报道,是源于食用油生产企业汇福的停产。有关媒体援引业内人士的话称,目前国内的食用油价格已经存在倒挂,企业生产一吨油就会赔几百块钱,为了减少损失,企业停产也算是不错的选择。

按照官方说法,“依照目前原料价格测算,企业能够获得合理利润,并维持正常生产”,但坊间的种种迹象却表明,企业经营现状并不乐观。

分析师们指出,截至12月12日,测算的压榨利润是,进口大豆每吨获利100元左右,国产大豆每吨获利50元左右,利润确实下降了。在他们看来,如果大豆价格继续上涨,企业可能会出现亏损,不排除减产的可能。

“对食用油企业而言,通过涨价转移成本压力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中粮等四大食用油生产企业占据了6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大品牌食用油纷纷“被限涨”的情况下,其他品牌涨价很不现实。在此背景下,相对于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强大资本积累的大型企业,成本的“稻草”可能会压倒一些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型企业。

事实上,由于价格管制挤压企业生存空间的并非只有食用油领域。比如,当前粮市也出现了“稻强米弱”的价格倒挂局面。

不过,令公众欣慰的是,“指令式”的反通胀方式似乎已初显成效。发改委网站最新消息显示,上周全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监测食用农产品价格较前一周下降0.2%。其中蔬菜价格降幅明显,较前一周下降5.4%,比11月初下降14%。

在经济学家刘晓忠看来,蔬菜等价格的回落显示出了当前临时价格和交易管控政策在遏制物价上涨方面的立竿见影之成效。但作为硬币的另一面,若“稻强米弱”和食用油生产亏损等局面得不到适时的矫正,粮食很可能将出现类似于“柴油荒”现象,令当前通胀风险“易容”为供给和价格冲击叠加的方式显现。

“价格管制在历次治通胀中都被看成一种有效的‘武器’,比如在1994年和2008年上半年都是如此。但从经验看,却很难真正奏效。因为一旦政策取消,市场就会自动地重新发挥作用,价格出现‘补涨’。”北京睿聘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谭根林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分析者们指出,除了价格报复性反弹会继续增大通胀压力外,另一种存在形式即供给不足,也会给通胀“火上浇油”。实际上,2008年在粮油领域就出现过“政府限价、企业限产、市场缺货式”的情形。

“面对生产要素价格普遍上涨,如果企业无法通过提高价格转移原料、人力等成本压力,其未来盈利预期就会发生改变,必然会影响市场供给量。人为造成的短缺可能会进一步推高价格,导致更高的通胀预期和现实。”谭根林对记者表示。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重要的信息源,发挥着配置资源的关键作用。凡价格上涨,必然是供不应求,看到价格上涨的企业,察觉到有利可图,在价格的指导下增加供应。这样做的结果是缓解短缺,自动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撰文分析,如果政府管制,价格不能反映社会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企业不知道应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就会造成资源的错配。

“打压物价的行政措施在短期内可能会有一定成效,但并没有消弭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霍德明教授警告说,在未来两三个月乃至在更长时间内,如果主要依靠行政管制手段来缓解通胀,很可能导致市场秩序紊乱,市场供给下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热点推荐: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wangkt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