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众多代表委员: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刻不容缓

2011年03月15日 17:48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杜 吟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部分代表委员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声: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刻不容缓

□ 本报记者 杜 吟/文

3月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还未开幕,陕西团代表李大开、河北团代表王凤英就在人民网高调建议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设立“国家质量奖”;

3月5日,人民大会堂会议现场,聆听政府工作报告的熊维政代表,把有关质量内容的所有文字都用笔勾勒了出来;

3月6日,梅地亚新闻中心,毛小平等5位代表呼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重视环境质量建设;

3月7日,江苏团20位代表联名建议设立“国家质量奖”;

3月8日晚间,云南团代表管国芳还在和其他代表商议“质量强国”建议内容。

……

两会年年开,今年又不同。为了同一个“质量强国”梦,一大批代表委员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表达方式齐声呼吁: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刻不容缓!

质量效益之路漫长

“中国只能说是经济强国,但还算不上质量强国。”包括全国人大代表缪昌文在内的很多代表、委员认为,中国常年处于“世界工厂”下游、国际产业链的末端,很多产品只有加工、封装等劳动力密集的环节在中国完成,研发设计、关键部件和市场营销都在国外。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2005年~2009年全国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则显示,我国50%左右的地区和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一直在70.00~80.00之间徘徊。

与其他代表不同,从事光伏能源产业的全国人大代表谭文华一直对“资源浪费严重”表示担忧:中国靠牺牲自己的资源,生产出来的产品供给全世界,如今却面临着回头整治环境质量的艰巨任务。

在全国政协委员郭汝斌、葛志荣看来,中国在努力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是质量效益型道路。而走上这条康庄大道,就必须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出口产品形象不佳

如今,小到一粒纽扣,大到一辆整车,几乎全球消费者都在分享“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与此同时,“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却一直不太理想,甚至成了“地摊货”的代名词。

《2010年重点产品质量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美国对我国消费类产品通报召回204次,2263万多件,分别占美国全年召回产品次数、数量的57.95%和40.25%;欧盟对我国非食品类消费品通报召回1137次,占欧盟全年召回产品总次数的58.28%。

上世纪80年代曾留学丹麦的缪昌文代表说,那个时候,他到欧洲的许多商店里购物,如果服务员听说你要“便宜货”,就给你推荐中国产品。因为在大多数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产”就是“低廉货”,甚至就像我们常说的“地摊货”。如今,缪昌文经常到国外访问或讲学,令他痛心的是,“这种情况到现在还没有彻底改观”。这也是他联名20位代表提交设立“国家质量奖”议案的初衷。

和缪昌文一样,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在国外讲学时,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虽然我没有参与‘质量强国’这个议案,但我认为这是用战略的眼光在做中国人自己的质量事业。我特别赞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等一系列政策。”3月5日,黄藤向提出“质量强国”建议的代表和委员们表示敬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质量振兴和发展措施,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但为何出口产品形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许多代表、委员一致认为,一是由于中国的产量基数大,又以消费品居多,要提升整体质量水平比较困难;二是中国产品附加值低,价格优势使得其他国贸易保护主义泛滥,技术壁垒增多,“很容易让人抓住一点纰漏,借机炒作”。

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曾在美国、韩国、加拿大做过访问学者的全国人大代表徐济超,如今已是河南省副省长且分管质量工作。在他看来,过去的质量工作很多时候就是专项整治,但这种方法只能保证短时效果,而“质量强国”战略是基于长远的、宏观的、战略的、国际视野的一项基本国策,不仅刻不容缓,而且要大造声势,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消费信心亟待提振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能够给国内消费者信心,对于提高质量和效益,完成今年8%的经济增长指标,确保今后5年7%的预期目标都有直接的帮助。3月8日,在辽宁团人大代表座谈会上,许多代表向参加会议旁听的发改委、质检总局等单位的领导提建议,谈感想,并对目前的消费信心表示担忧。

代表张桂平从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数的角度,提出了搞好食品质量管理的建议。沈阳市代表团还集体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有效监管的建议》。

戴玉忠代表对质量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只有质量提高了,老百姓消费信心才能上去;老百姓信心增强了,才能真正拉动内需;内需拉动了,才能扩大生产;生产量增加了,才能扩大就业量,才能提高GDP,社会才能和谐,政府工作报告的一系列计划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无论是河南团讨论“中原经济区”发展、重庆团纵论“成渝经济圈”,还是北京团商讨“首都经济圈”、山东团热议“海洋经济”,参加讨论的代表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企业提升质量的内在动力不足,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能力不强,原创性产品和技术不多,生产和使用中资源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等问题。因此,提升质量水平已成为我国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任务。

站在总体发展的高度,在质监部门曾担任过领导职务7年之久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仇小乐认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积累,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同世界抗衡的质量竞争实力,而要彻底根除质量弊病,必须举全国之力,向“科技强国”战略那样,从国家战略上给予支持,形成全国、全社会重视质量、支持质量、参与质量的氛围,“如此一来,何愁中国质量不兴,国家不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wangxy] 标签:强国战略 代表委员 质量安全 
用手机登录 3g.ifeng.com 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