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三农 中国粮食总产半世纪来首次“七连增”
中新社北京12月11日电 题: 重视三农 造就中国粮食总产半世纪来首次“七连增”
中新社记者 王彤
今年中国粮食总产近1.1万亿斤,比上年增加312亿斤,增长2.9%,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连续七年增产,粮食连续四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
这一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48亿亩,比上年扩大1329万亩,同样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七年增加;亩产达到331.5公斤,比上年提高6.9公斤,再创历史新高。油料、糖料总产基本持平,棉花遏制了继续下滑势头,预计农民收入增速超过前四年平均水平。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粮食“七连增”是在严峻的自然灾害、异常波动的农产品市场、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取得的,是政策支持、科技支撑、抗灾有力、各方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确保粮食生产,多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韩长赋用“减法”、“加法”、“乘法”来形容这些政策。
他说,做尽“减法”:从2006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做足“加法”:实行“四补贴”,资金由2004年的1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45亿元;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由2005年的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80亿元。做好“乘法”:从2004年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以来,粮食收购价格不断提高,小麦提高0.17-0.18元,稻谷提高0.23-0.3元,价格信号强烈,效果倍增。2008年以来,为减轻农民后顾之忧,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出台重点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多次启动玉米、稻谷、大豆等粮食作物临时收储。
今年,中央连续第七年出台一号文件;中央财政在年初预算安排“三农”支出8183亿元的基础上,追加支农资金投入超过100亿元;在农业抗灾救灾和粮食生产的紧要关头,先后出台了冬小麦弱苗施肥补助等政策措施,政策力度之大、针对性之强都是前所未有。一系列措施都有力调动了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当前,中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要想获得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除政策扶持外,强化科技支撑、做好防灾减灾等也是重中之重。中国自古就流传的“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模式正在被改写。
据介绍,科技支撑能力有新的提高,预计“十一五”期间粮食平均亩产比“十五”高26.5公斤,2010年比2003年提高40公斤。抗御风险能力有所增强,2009年有效灌溉面积比2003年增加7600多万亩,旱涝保收面积增加4000多万亩。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升,2009年全国农机总动力8.75亿千瓦,比2003年增加2.7亿千瓦,提高44.7%;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9.1%,比2003年提高16.6个百分点。
“十一五”收官之年,中国实现了“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确保农民收入不徘徊、确保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的总体要求,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为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作出了贡献。
“吃饭”是中国的头等大事,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还要依靠自己。可以预期,正在此间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一如既往重视“三农”,“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仍能交出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