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是否收紧 要走着瞧
现在货币政策还处于中性、稳健状态
上周经济领域重大事件频频:国内存款准备金率上调、CPI创下25个月新高;国际上美元反弹、G20峰会召开、爱尔兰债务危机升级……
系列事件叠加的结果是,沪深两市在上周最后一个交易日爆发,沪市跌幅达到5.16%,深成指跌幅达7%。
尽管影响股市的因素很多,但投资者对于货币政策转为偏紧的担忧却是最重的……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
何雁明
北京大学证券研究所所长 吕随启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 李大霄
由于通胀压力形势严峻,宏观政策在年底的调控节奏将更紧凑。
但从目前官方的姿态可以看到,市场稳定并没有被舍弃,因此现在货币政策还处于中性、稳健状态,处于是否要实质性收紧的考验期。
暴跌的真实原因?
投机者踩不准节奏了
记者:市场观点基本认为此次股市暴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这些因素是否反映了下跌的实质问题?
吕随启:的确是叠加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对国内政策是否会转向的担忧,核心政策便是影响资金参与度的货币政策。目前通胀压力形势很严峻,国内政策面偏紧,但美国政策宽松,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扩大,导致热线流入的预期和动力十足,从而使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下一步政策要保增长,就得加大力度防通胀。
这种担忧的一个体现是加息可能性加大,上周“两桶油”的表现也是一种机构要逃离情绪的掩饰,沪市上周五有大量资金逃离,从而导致市场有一些恐慌性的出逃,加剧了下跌。
李大霄:货币政策的风向直接关系到公司业绩的未来表现,例如投资进展等,因此市场受到干扰。
从1664点到现在,市值扩大的幅度、提供给投资者的交易机会已能够与国内宏观经济的恢复程度相匹配,而且现在宏观基本面还在继续纠正,尤其是最近面临较大的通胀预期压力后,宏观政策的调控预期更强烈一些,因此股市的调整压力也跟随增大。
何雁明:市场处在敏感时期,大家担心随时要调整。从往年交易规律来看,这个敏感时期,容易在“石化双雄”身上出一些问题,例如上周石化双雄的大涨,就与CPI的利空消息显得格格不入,从而令市场猜想是否是行情撤退的时候来临。
在10月份CPI还没出来前,市场一直在赌此次的通胀预期会有多强烈,数据出来之后,从各方反应看得出形势很严峻,但单就这个通胀压力来看,政策面发生的变化此前也有准备,只不过由于CPI走高的幅度比较大,年底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宏观调控节奏显得更紧凑。
而此次下调幅度这么大,除了美元反弹和全球股市下滑、国内通胀因素外,还很难排除国内股市有投机因素在里面,而投机产生的本质是对于新的政策风向的暂时迷茫,利好或利空消息和市场反应相比是逆向的,这反映了大资金对宏观政策的节奏和进度失去了耐心或者信心。经济结构调整之后,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确立过程中,游戏规则也需要重新确立。
政策面状态如何?
政策“中性”未实质收紧
记者:现在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显然很强烈,但预期归预期,目前政策状态是怎样的趋势?年内会是怎样的方向?
吕随启:G20峰会上,各国领导人拒绝支持美国推动人民币升值,这说明国际上对于中国经济复苏之后的作用越来越重视,而美国二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令全世界都在指责其对新兴市场的影响,矛盾焦点从此前人民币升值预期转移到了美国身上,这给国内宏观政策提供了梳理自身结构性矛盾的难得机会。
现在执行的货币政策名义上仍是适度宽松,只是在通胀预期阶段性的压力变大时,收紧节奏更快一些。而且即使没有通胀压力,按照年中确定的从宽松到适度宽松的节奏,到现在这个时候也会开始进入相对的收紧状态,单月货币发行量的逐步缩减,体现了货币政策处在一个更理性的趋势中。
何雁明:公布下一轮宏观数据前的这段时间,是国内考虑要不要紧缩的关键期。
G20峰会召开后,中国还没到再度调整利率的最好时机,原因是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的做法在峰会上已经失去了支持,如果在当下宣布加息,那等于向国际宣布“都来中国吧”,因为利率再调高后,利差更大,更有利于热钱的流入。
在11月份数据没公布前,消息面基本上是真空期,市场也很难有利好令指数报复性增长。在这段时间之内,如果不二次加息,货币政策还是比较中性的,并不宽松也不够实质性的收紧,处在一个收紧趋势的考验周期,利率可调可不调。
在今年要公布的宏观数据只剩下月中旬的最后一波,因此影响市场的利空消息除了货币政策方面,就只有下个月那次CPI的出炉。因此股指在围绕3000点的位置上,将会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政策梳理过程。
国内流动性出现拐点?
市场稳定因素仍在
记者:在这种不明朗的局面下,市场有观点提出国内流动性开始出现拐点,我们该如何理解?
吕随启:流动性是否还发挥着推动力,这要看国内下一步政策的方向,如果真正实质性从紧,例如短期内连续加息,那么市场的资金参与度和活跃度必然会受到持续影响。如果没有出现实质性收紧,短期内就不需要太惧怕。
何雁明:基本面没有变化,上周的市场下调,并没有出现高位的放量下行,单日下降幅度很大,但外盘和内盘股数基本相对称,成交量的内外盘比重还是比较均匀的,说明市场并不是在不计成本地出货,换手率也比较高。
在这种政策面偏紧的关键节点上,市场持续大幅下行肯定是政府不愿看到的,从这几天官方的姿态就可以看到政府稳定市场的意愿。例如,财政部否认印花税传闻,统计局发言人对于价格上涨后并没有进入全面通胀时代的解释,还有央行官员也出来解释“池子”的含义(消化热钱的池子并不能简单理解为股市等市场池,而是一系列组合的政策池)。
不可否认,官方解释能够消除一部分疑虑,虽然还不足以让投资者完全信服,但对中国经济基本面并没有实质性的损害,四季报也预计会有稳定增长。
需要提出的是,在汇率问题重新被提起的背景下,打击投机、加强对国际热钱流入的管理需更有力度,但光靠行政手段效果是不好的,短时间内不容易分清到底哪些是热钱,哪儿是热钱的投资在发挥力量。
因此在国外热钱拼命想往中国进的时候,如果把股市的绩优股打压特别低的话,那正好是给热钱抄底的好机会,这样的下下策我们也不会轻易触及。
李大霄:宏观面上,结构转型、通胀压力等因素,使一些政策会发生变化,美国所采取的政策也都会影响到中国资本市场的波动。但不管这些外部环境怎么样,有一点没有变化的是,国内经济的成长性仍旧比较确定,而且相对于楼市、债券、货币市场来说,国内的股市前景显得更乐观一些。
本报记者 刘艳玲
瑞银证券:
未来12个月升息75个基点
如果货币政策不充分收紧,CPI可能会面临更多上行压力。
政府很可能会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加速人民币升值步伐;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及增发央票的手段加大对冲力度;进一步升息(未来12个月累计75个基点);在2011年继续控制信贷投放(信贷额度设在7万亿)。
摩根大通:
2011年3次加息
预计央行将在未来几个月通过密集的资金冻结和进一步的信贷控制继续实施流动性的管控,未来几个月存款准备金率至少将再上调两次,每次0.5个百分点。同时2011年将会进行三次0.25个百分点的加息。
野村证券:
2011年4次加息
由于预期未来两年GDP继续强劲增长(更多由消费推动),并且通胀压力加大,野村证券保持2011年四次加息(每次加息25个基点)和2012年三次加息的预期。由于国际收支顺差压力持续存在,也预期中国央行将在2011年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每次50个基点)来吸收过剩流动性。
据《北京青年报》
更多数据,请访问凤凰网财经数据中心(http://app.finance.ifeng.com/data/)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lan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