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年股市教会了股民什么

2010年12月03日 10:26人民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人民日报:20年股市教会了股民什么

制图:蔡华伟

中国股市20年,不仅缔造了资本市场,还缔造了一批中国股民。20年前,中国股民只有几万人,而目前沪深两市的有效账户达13246.65万户,有人估计,中国股民人数可能已超过一个亿。

股民的人数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在不断增长,中国股民的收益也随着资本市场起起伏伏,亿万中国家庭的财产开始了资本化、证券化的过程。

哭过笑过,赔过赚过之后,股市20年究竟留给了我们什么,教给了我们什么?请看众多股民的亲身感受。

小股民——

炒短线不赚钱,配置了一些钱到基金、蓝筹股和国债上面,逐步实现了家庭财产资本化

在天津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老金1995年第一次接触到股票。“是几个做生意的浙江朋友把我‘忽悠’进股市的。”老金笑道,“刚炒股时紧张得很,每只股票最多买500股,赚一点就赶紧出手,生怕跌下来,赔了几分钱心疼得就像掉了块肉。”因为谨慎,老金没怎么赔钱,但也错过不少好行情,放在账户里的钱还是刚开始时的那几万块,用自己的话说就是“赚了点小钱,但小打小闹没啥意思”。

改变老金一家投资习惯的是2007、2008年交替的大牛市和大熊市,“当时买了一只区域概念股,最高的时候翻了五六番,但后来一直希望涨得再高点,加上自己工作忙也没时间盯大盘,所以就一直放着,等到想抛的时候发现已经跌得只有买入价的1/3了。”

“打那以后我明白了几个道理,”老金说起了自己的投资心得,“第一,炒股要深入研究,还需要时间和精力,而散户大都做不到这些,所以只能赔钱。第二,炒短线不赚钱,如果不炒短线,不投机,把家里的财产合理配置到基金、股票和国债上面还是会得到不错的收益。”

此后,老金把家里的财产重新“分配”:除了到银行存了一部分定期存款备用,老金把家里的大部分资金分别配置到保本基金、混合基金和大盘蓝筹股上。“人家基金毕竟专业,可能不像炒股一次挣那么多,但是自己省心;保本基金就是为了保本,收益比活期存款高就可以了;另外买一些蓝筹股是看好长期升值,毕竟这些上市公司的质量相对好一些。自从这样配置之后家里的资产每年都有所增加。”老金得意地说道。

老金的投资经历也从一个角度验证了中国家庭财产不断资本化、证券化的事实。

学者教授——

听消息炒股就像吸毒,会摧毁人们的信念,价值投资是对上市公司和市场的最好尊重

丁远是位海归学者,也是个资深但又年青的股民。说资深因为他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教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有专门研究。说年青是因为他炒股只是近几年的事儿。丁远说:“听消息炒股就像吸毒,会摧毁人们的信念。价值投资是对上市公司的最好尊重,也是对市场最好的维护,否则我们的市场成熟不起来。”

丁远的价值投资理念是:要观察一家上市公司,首先要观察它的风险在哪。投资过程中有两个风险,一个是踏空,一个是套牢。在这两种风险中,“踏空”是一种可以享受的风险,因为“踏空”是不会损失本金的。而“套牢”更加可怕,资本会因此损失。所以,丁远常常说,宁愿“踏空”也别“套牢”。

丁远详尽分析了1000多个上市公司及股票,建立了符合其价值投资理念的股票池,最高的投资回报达167%。2007年10月,当上证综指高攀至6000点之前,他就劝身边的朋友把股票卖了。

丁远说,对价值投资者而言,政策、消息并不重要,关键要把握企业的价值。因为任何政策或消息,只有转化成对企业基本面的影响,才会对企业的股价及价值产生长期影响。长期而言,股票价格还是由价值确定的。

丁远选股有七原则:包括“其他应收款/总资产<10%”,“其他经营性现金流入/总营运现金流入<10%”等。这些信息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都有,可是看的人很少。丁远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新股上市时,几万亿的资金扑上去,但是招股说明书的下载量却微乎其微。“请钟点工还要问问是否有健康证明,一大笔投资怎么就不过问被投资企业是否健康呢?”

曾经的大户——

炒股考验的不是资本规模,也不是信息,是心态,能不能克服贪欲是最终能否盈利的关键

姚麦克股龄18年,是个典型的上海老股民。他用一句话总结股市里的18个春夏秋冬:想赚时没赚,不想赚了倒赚了不少钱。

1993年,姚麦克开始炒股。“听人说炒股赚钱容易,我把海南做房地产赚的200万元投入到股市。那时也不懂选股,人家介绍一个股票,我就买一个。没想到,因为总是跟涨,结果总是套牢。”姚麦克说。

“有没有赚到钱呢?当然有赚,最多时账面盈利1000多万。可是赚得越多想法越大胆:如果投更多钱,买更多的股票,不就能赚更多的钱吗?”1994年股市暴涨,麦克和许多人一样向证券公司私下融资,每天的利息是万分之五。

可是,多投入并没有带来更多的收益。到1997年底,他前后投入的2000多万元已亏了40%。1998年,他把股市的资金抽了出来,做起了实业。股票账户只剩下4万多元。“股市是个很专业很系统的地方,仅靠投入是不能赚大钱的。”麦克说。

抱着玩玩的心态,他用4万元继续在股市里投资,不曾想,赶上2007年大牛市,市值达到了45万元,翻了十倍。因为见好就收和转仓,又成功躲过了2008年的熊市。因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股票投资最后考验的不是资本实力,也不是信息,而是心态,能不能克服贪欲是最终能否盈利的关键。

麦克用炒股18年的经历和感悟来指导他的父亲炒股,因为他不能让老人家把养老的钱都输了。麦克让父亲每天认真研究行情和走势,做足功课再选股,用比较放松的心态进出股市。现在,老人的股票账户由十几万元涨到一百多万元了。这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做梦也不可能想到,他的资产基本证券化了,而且有了如此规模的收益。

基金经理——

靠消息赚钱是不可持续的,抢在别人之前发现价值,把握机会获得收益,这才是我们的价值

袁野1992年就开始炒股,当时他还是个大二学生。 “因为学的是金融,老师让我们亲身体验资本市场,不过每次买的股票只有100股。”袁野说。

就是这个当年的愣头股民,如今已成长为替无数股民管钱的基金经理。他现在是国投瑞银投资部副总监,掌管着国投瑞银景气行业证券投资基金。

中国堪称股民大国。不过,散户为主依然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突出特征。基金的出现,让中国的资本市场多了一个群体——机构投资者,这也让中国股民有了更多的选择:把钱交给专业人士管理,让机构帮你炒股。

与当年不同,现在袁野有了一个团队,什么股值得买,什么时候卖股都有专业的分析,投资也更稳健。袁野常常告诫他的团队:抢在别人之前发现价值,把握机会获得收益,这才是我们的价值,不能靠所谓的消息来赚钱,因为那都是不可持续的。

不论是散户还是机构,面对的都是不断起伏的市场。“市场的起伏对基金收益是有影响的。”袁野说,“如果基金将来可以进入金融期货市场,利用股指期货对冲,可能对市场的涨跌也会有更强的抵抗力。”

如何更快更稳地提高基金净值是袁野等基金管理者面临的共同话题。在袁野看来,影响基金经理人心态的,不是选不到好股票,而是如何面对频繁的基金排名。机构投资者大多被视为市场的稳定器,如果频繁地为基金排名,基金经理人难免心态浮躁,频繁操作,从而导致市场的异常波动。“如果能改短期评价为中长期评价,基金经理这群特殊的股民会对市场起到更大的作用。”袁野说。

更多数据,请访问凤凰网财经数据中心(http://app.finance.ifeng.com/data/)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热点推荐: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谢卫群 靳博   编辑: lizy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