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问题不解决 B股很受伤

2011年06月18日 12:17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深圳商报驻京 宋 华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问题不解决 B股很受伤

漫画/王建明

编者按

近两个月来,B股市场多次出现恐慌性下跌,尤其是4月27日和6月9日更是出现了两处断崖式暴跌。市场普遍认为,国际板推出的提速将加剧B股边缘化,是B股这一轮暴跌的主要原因。B股大跌也引发了市场对B股前景的热烈讨论。专家认为,解决B股问题最好的选择还是应将AB股合并。本版今日推出特别报道,聚焦B股一系列热点问题,以飨读者。

1

焦 点

国际板加速B股边缘化?

近期大盘加速下挫,迭创新低,B股更是被认为是引发A股调整的元凶。近两个月来,沪深B股指数已分别下跌25%和20%,跌幅远超过沪深A股指数。尤其是4月27日和6月9日两处断崖式暴跌,显示B股市场极度恐慌的心理。

谁是做空B股的凶手?市场上有很多分析。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B股投资者对国际板期望的落空,是这一轮暴跌的主要原因。

2010年7月以后,B股指数有过一轮强劲上涨,涨幅也超过了A股。其走势,与当时国际板市场传闻逐步增多、市场对管理层着手处理B股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期望逐步加温相同步。

在这之前,是B股上涨的酝酿期。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徐权2010年4月14日表示,国际板“年内有望推出”。2010年7月8日,《经济参考报》透露,有关国际板上市的交易规则已形成初稿。另外,证监会和交易所正在对国际板的IPO、会计报表、信息披露等三大重要制度安排进行充分的酝酿。

B股指数这个时期即开始拔腿狂奔。以上证B股指数为例,从2010年7月6日的209点,短短4个月,即涨到322点(2020年11月11日),略作回调后,继续缓步爬升,今年4月18日达到329点。这个时期,市场就是在等待一个大好消息。

一位券商业人士说,2010年,市场原先预期A股和B股将采取合并的形式来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考虑到A股股价普遍高于B股的现实,B股是存在价值洼地的。如果合并,B股至少有30%的上升空间。另一种预期是国际板出台后B股转国际板上市。但是今年以来,国际板的“喊话”越来越频繁,但B股的合并却没有任何消息,市场普遍担心,国际板推出后,B股将被边缘化。

4月中旬以后,市场失去了耐心,资金出逃明显。5月20日,上海陆家嘴论坛。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台上说:“在这儿,我想告诉大家,我们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这番表述,没有一字涉及B股,似乎证明管理层将抛弃B股。

中信证券投资顾问曹女士认为,自2000年以来B股市场已基本丧失融资功能,这个市场如何定位,大家就看着国际板推出后有没有一个安排。而监管层面始终仍未有关于B股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的任何解决方案的讨论和出台,B股未来的命运更加充满不确定性。此前进入B股的投资者,信心崩溃,蜂拥出逃,导致B股全面暴跌。这是主要原因,其他原因比如海外中国概念股遭遇信任危机,这都是次要的。B股市场一年来的波动因国际板而起,也因国际板而跌,吻合在这个问题上的市场心理。

2

现 状

B股成“弃儿”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说,从投资人的角度看,B股市场有三大症结:一是来历不明,当初不知为何要设立这个市场;二是功能不全,只有投资功能没有融资功能;三是量能不稳,市场交易量的缩放,来如钱塘潮涌,退如宇宙黑洞。但更让投资者身心疲惫的是,经历了多次的暴涨暴跌之后,由于后续政策的缺失,B股的出路依然渺茫,投资者手中的股票究竟命运如何?谁心里都没底。

这位私募对B股市场的历史做了一番梳理。他说,多年来,B股市场可谓命运坎坷。在1996年上半年,B股市场就曾一度向境内投资者敞开大门,并激发了一轮力度较大的行情。但同年6月28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管理B股开户问题的通知》,重申境外投资者才能持有B股;刚对内开启的B股大门又关上了。2001年2月20日,中国证监会、国家外管局宣布B股市场对国内自然人开放,但2月19日起存入的外币,只能在6月1日以后入市。2月,B股市场股价暴涨,境内居民在政策6月1日后大批进入,但境外投资者相继逢高减持离场,此次开放的最终结果是解放了被套近10年之久的外资股东,此时入市的投资者蒙受了惨重损失。

2003年,QFII制度正式实行,大量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得以合法进入A股市场,此时的B股已形同一个功能衰竭的老人,其历史使命实际上已终结。

他说,管理层2001年2月20日B股向国内投资者开放后,多年来B股后续政策一直难产,无所作为。在B股市场发展前途问题上缺乏长远规划,市场的定位模糊,管理层的举棋不定,针对B股市场的表述始终自相矛盾,投资者掉进政策陷阱之深渊。

他建议,管理层要好好反省B股市场的政策了。

据统计,自1992年2月第一只B股真空B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1992年到1997年6年间,B股市场每年以十几家的速度在增长。其间的1993年,上市的B股达到了22家的历史最高纪录,到了1997年年底,在沪深两地上市的B股就已达到了101家。但自2000年7月凌云B上市之后,再也没有B股上市,迄今为止,B股市场一直停留在2000年的规模上。市场人士据此认定:B股市场已经丧失融资功能。

3

专 家

AB股合并意见占主流

近一段时间以来B股大跌,B股前景再度引发市场猜测。早在2007年6月,在“中国B股改革研讨会”上,就有多位专家提出解决方法。到目前大致有四种意见:第一种是B股市场继续存在,搞活B股。第二种是B股市场不再存在,B股转变为H股。第三种是A、B股合并。第四种是B股转成国际板。其中,AB股合并方案占主流。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曾撰写提案,力推国际板,建议以美元计价B股转入国际板来解决中国资本市场遗留的B股问题。吴晓求对此有不同看法,“B股的未来还是与A股合并”。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教授持同样看法。他认为,AB股合并简单易行,应尽快合并,没有必要等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时候再进行。

吴晓求则认为,AB股合并的时机还很难讲,应该等到资本市场完成市场化改革的时候。

刘纪鹏提出的具体方案是,A股可以与B股实现一股对一股的合并,把B股直接折成A股的价格,把B股变成A股,B股上市公司变成A股上市公司。对于境内投资者持有的B股,可直接从B股转换为A股。而对于境外的投资者持有的B股,则可通过QFII的方式转成A股的投资者。他认为,B股运行十几年中,投资者蒙受了股市下跌和美元贬值带来的双重损失,直接合并可以弥补B股投资者多年来的损失。

对于国际板的推出,两者也有不同看法。吴晓求认为,总体而言,我国推出国际板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但近期推出国际板的传言影响了A股及B股走势,这说明推出国际板会增加证券市场供给,需要配套政策保证相应需求的增加。他的建议是,首先货币政策不再度趋紧,甚至需要根据情况适当松动;其次,可考虑适当降低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进入中国的门槛,扩大QFII规模,允许更多的国际资金进入国内证券市场。

刘纪鹏直言,国际板推出的时机并不成熟。他分析,从当前无论是中国金融改革还是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的复杂性上看,它的推出会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什么还吃不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到现在已经积累了众多的问题,制度性的反思尚未展开,很多矛盾会积重难返,所以现在根本不是开通国际板的最佳时机。如果监管部门不广泛听取各界意见就硬性推出,硬性推出会导致市场和投资人对监管部门和监管政策的信心和信任缺失。”(深圳商报驻京记者 宋 华)

4

投资者

亟待消除市场不公

一位B股投资者对记者说,B股市场十年不能融资,存在的必要性完全丧失,对近百家B股上市公司是极大的不公平。这些企业不能退市,又不能大规模重组再生,这种不公平待遇长达十年。证监会作为职能部门应当承担相应责任。B股市场对境内居民开放后,又不允许境内机构投资者进入。但是,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以自由进入,这是对市场参与者的不公平待遇。

他说,B股问题要解决真的很难?应该说正式推出国际板之前推出B股改用人民币计价交易的重大举措,操作起来也不复杂。只需要在文件中明确B股的停牌期,比如从现在开始停牌,2012年1月1日复牌改用人民币计价交易,就一切水到渠成了。B股用人民币计价交易到底违反了哪个规定?这种做法可以避免B股币种兑换的冲击,又能为AB股同股同权同价最终B股功成而退铺平道路。在B股变成人民币计价之后。AB股的价差肯定越缩越小。那样AB股是否合并挂牌由上市公司自行决定就没有什么障碍了。从此圆满解决证券市场的一个重大历史遗留问题。

这位投资者语带悲愤地说:中国人在中国大陆不能用人民币购买有价证券,还谈什么人民币走出去?谈什么人民币国际化?B股市场继续采用外币计价交易,而将要在中国上市的外国公司都将采用人民币计价交易,那么凭什么在中国上市的中国公司还要用外币来计价交易呢?这是对中国大陆唯一法定流通货币人民币的不公平待遇。

5

上市公司

低调回避问题

专家学者提出的AB股合并方案是否与管理层的目标一致?B股市场究竟是否已经纳入管理层改革计划中?记者6月16日下午按照证监会要求办理有关手续后,通过传真发给中国证监会一份采访函。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B股市场近期波动较大。请问证监会对B股市场改革有什么计划?民间提出的AB股合并方案是否与证监会的目标一致?

但直到17日下午16时,记者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记者也给多家发行了B股的上市公司董秘去电话,以一名投资者身份询问对方:你们是否愿意接受AB股合并的方案?对方均表示不知道,或者表示这是国家政策的事情,不便回答。

6

境外机构

阴谋做空B股?

在6月9日暴跌后,接受一家传媒采访的某分析师推测:这次暴跌是境外投资机构的阴谋,目的是通过打压B股影响A股沪深300指数现货,令股指期货大跌,得以从股指期货中获利。

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做空阴谋纯属无稽之谈。事实上中国的证券市场A股与B股向来泾渭分明,未有明显的互相影响证据。今年以来,B股数次大涨,A股岿然不动,一路阴跌至今。

林长江是中国期货经纪有限公司股指期货策略分析师,针对以上说法,林长江表示“不可能”。原因在于,第一是外国机构投资者QFII还没有正式进入中国的股指期货市场,还没有一家开户。第二现在股指期货市场现货头寸(市值)远大于期货头寸,这么“操纵”的话,是划不来的。因此这种说法缺乏根据。

中信证券投资顾问曹女士也认为,境外投资者如果想做空股指期货,完全不用从B股下手,抛售A股就可以了。QFII现在是投资了A股的,做起来很方便,犯不着走那么远的弯路。

7

投资策略

抄底机会来临?

在B股大跌中,一些市场人士却认为抄底机会正在悄悄来到。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则认为,同样一家公司,A股每股10元,B股只需要7元甚至5元,你买哪个?或者说哪个更值得投资?当然是B股。说国际板对B股形成利空,没有道理。将来人民币自由兑换,A股和B股必将接轨,之间的价差鸿沟将被填平。他坚持看好B股的投资价值,认为暴跌为买入提供了更好机会。

一家私募给客户发短信:人们对美国经济糟糕的表现越来越讨厌。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面前,作为一般的持有美元的居民来说,应该如何应对呢?与其抱薪救火,不如退而结网,提三点建议以供参考。一是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实施停损策略。二是转换成其他外币。三是可以买入以美元计价的人民币资产;如H、B股等。原因如下:首先,A股B股差价巨大,虽然B股可能还会下跌,但按目前B股的价格来计算,其股息率已远远超过美元的定期存款利息,从长期来看,机会大于风险;其次,A、B股制度变化(即并轨)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也可能带来超额收益;最后,因是持有人民币资产,受美元贬值影响较小。

一位炒B股的老股民说,尽管B股市场有诸多弊端,但在B股里还是可以赚钱的。他1994年开始投资B股,他弟弟在海外工作,每年都要寄回不少美元慰问亲人,看到A、B股之间还存在一倍多的差价,他试探着用美元购买了外高桥、陆家嘴等B股股票,不到半个月就获得了近一半的盈利。小试牛刀后,他加大了投资品种和金额,十几年的股海沉浮让他饱尝了投资B股的甘苦。他说自己的信念是: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长期潜伏不动摇,终于收获可观。

8

数据看台

境内股民居多

查今年5月市场统计可以发现,B股个人投资者仍以境内投资者为主。

其中上证B股的境内个人投资者开户数为133.4万个,境外个人投资者为17.5万个,境内为境外开户数的7.6倍。

但境内机构投资者依照政策不允许进入B股市场,故为0。

境外机构投资者,上证B股与深证B股大体相当,前者为1.3万个,后者为1.2万个。

深证B股的境内个人投资者账户为87.3万个,境外个人账户为27.6万个。

显然,被套的不仅仅是中国股民。境外个人投资者、境外机构投资者都一样受苦。

B股市场

重大事件回顾

1993年8月18日

深交所首批特许五家境外券商直接进场作B股交易。

1995年11月2日

我国第一部全国性B股法规《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外资股的规定》出台。

1996年6月28日

证监会关于严格管理B股开户问题的通知出台。

1996年9月20日

证监会关于清理B股账户的通知出台。

1997年3月10日

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关于推荐B股预选企业的通知出台。

1998年2月24日

《境内上市外资股公司增资发行B股暂行办法》出台。

1999年6月

B股交易印花税由0.4%下调至0.3%,同时,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企业发行B股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0年12月15日

上证所关于实施B股市场改进措施的通知出台。

2001年2月19日

中国证监会、国家外管局发布《关于境内居民个人投资境内上市外资股若干问题的通知》。

2003年11月5日

证监会开闸B股再融资。

2004年3月23日

证监会否认关闭B股市场但称可能两年后合并。

2005年1月25日

证监会批准深国商非上市外资股先实现B股全流通。

2005年8月23日

《上市公司股改指导意见》出台。此后,一直没有B股政策出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