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股市那些事
编者按:2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股市经历过风雨,也迎来了彩虹。回顾20年中国证券市场,件件往事浮上心头:上市公司中有深宝安收购延中实业造就资本市场经典并购案例;3·27国债事件导致我国交易所债券市场沉寂至今;经历了中小板、创业板、股指期货的推出,我国证券市场体系得到逐步完善……值股市20岁生日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股市中的那些大事件,嬉笑怒骂、感叹感悟全在其中。
中国股市特色名词
STAQ系统:即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1900年12月正式运行,中心设在北京,连接国内证券交易比较活跃的大中城市,为会员公司提供有价证券的买卖价格信息以及结算等方面的服务。 1999年9月9日,为整合证券市场多头管理,防范亚洲金融危机,因“国庆彩排和设备检修”,关闭了STAQ网。
NET系统:NET系统由交易系统、清算交割系统和证券商业务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组成,利用覆盖全国100多个城市的卫星数据通讯网络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当时,该系统进行交易的只有中兴实业、东方实业、建北集团、广州电力、湛江供销、广东广建和南海发展等7只股票,市场规模较小。1999年,NET系统与STAQ同时被关闭。
ST股:是 SpecialTreatment(特别处理)的缩写。 1998年4月22日,沪深交易所宣布,将对财务状况或其它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简称前冠以“ST”,这类股票称为ST股。如果ST前戴“*”,则表明即将暂停上市。一般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就将戴上ST帽子,涨跌幅设为5%。连续3年亏损,就存在退市的风险。
PT股:是ParticularTransfer(特别转让)的缩写,依据《公司法》和《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连续三年亏损等情况,其股票将暂停上市。沪深交易所从1999年7月9日起,对这类暂停上市的股票实施特别转让服务,称之为PT股票。 PT类股票的交易从2002年5月1日起停止。
转配股:这是我国股票市场特有的产物。在股权分置年代,国家股、法人股的持有者放弃配股权,可将配股权有偿转让给其他法人或社会公众,这些法人或社会公众行使相应的配股权时所认购的新股,就是转配股,转配股开始长期不能流通,但此后国家给予了转配股流通权,造就一批富翁。
大小非:股改时期,市场对持股权比例较大的非流通股股东简称“大非”。其持股一般占总股本5%以上,在股改两年后方可逐步流通;小非即是持股比例较小的非流通股股东,所持股份在股改一年后方可流通。股改完成后,大小非的称呼又被改成“大小限”。
三板市场:三板市场的全称是“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于2001年7月16日正式开办。作为我国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的一部分,三板市场一方面为退市后的上市公司股份提供继续流通的场所,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原STAQ、NET系统历史遗留的数家公司法人股流通问题。
2004年——中小板“开板”:多层次市场建设新突破
2004年6月25日,首批8家中小板新股上市,标志中小板市场正式诞生,这一突破不仅是中国构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举措,也被看成是创业板的前奏。
首批中小板新股不少首日涨幅分化,大族激光涨幅最大,324.9%;德豪润达涨幅最小,为42.4%,首批新股在一段时间遭到市场冷遇。在A股行情疲软的情况下,2004年8月上市的苏泊尔和美欣达首日即跌破发行价。但此后,中小板市场的魅力开始显现,黑马频出。上市至今,苏宁电器的累积涨幅最大,超过30倍,华兰生物、双鹭药业、宁波华翔、科华生物、金螳螂以及七匹狼的累积涨幅也都在10倍以上。经过5年多的发展,中小板的公司数量已超过500家,总市值超过3万亿元。
提到多层次市场,创业板的诞生也不得不提,它被喻为高成长企业的孵化器,因而也被市场寄予厚望。2009年10月30日,随着首批28家创业板新股上市,创业板破茧而出,并高速扩容,经历13个月,创业板的公司数量已经扩大到150家左右,IPO累计募集的资金超过1100亿元,整体市值更是高达7000亿元左右,成为资本市场资金进出的活跃场所。创业板诞生也变成一场“造富运动”,“亿万富翁”批量生产,千万或百万富翁更是数不胜数。不过,创业板新股的业绩变脸也是非常迅速的,这引发了市场的诟病。
2005年——股改:A股迈入全流通时代
股权分置改革,毋庸置疑是被认为是中国证券市场历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最重量级的一次纠错,一个进步。
所谓“股改”,就是让国有股和法人股全部像普通股一样,参与市场流通,通过全流通实现同股同权,同股同利。股权分置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顽疾,纠结了几代股民,国家也一再尝试改革措施——2001年宣布国有股减持并试点,4个月夭折;2002年证监会尝试全流通实验交易,5个月后又流产。直到2004年国务院提出“国九条”,中国证券市场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要从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认识资本市场,这成为股改的前奏曲。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5月9日首批股改试点公司确定清华同方、金牛能源、紫江企业、三一重工。6月10日三一重工股改方案通过,成为“中国股改第一股”。
这次股改在股市低迷中启动,在争议逐渐被认可,最后市场终于发现,股改的补偿机制原来是流通股股东的一个金矿。于是,自2005年股改起到2007年10月,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最疯狂的一波牛市,从最低998点到最高的6124点,中国股市市值从股改前的不足3万亿元,一度达到34亿元,中国资本市场给予股改最大的肯定。
就股改本身而言,不仅使原本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开始进入流通领域,还改变了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市场意识;同时中国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开始与全球接轨,并被认可。当然股改也留下了后遗症——“大小非”解禁问题,这为市场带来的增量筹码,让A股现在仍处于消化中。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只有4家公司尚未股改:S佳通、S前锋、S上石化和S仪化。
2008年——平安千亿融资:骆驼身上最后一根稻草
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传出欲再融资1600亿元,股价跌停;沪指也因此跌破5000点,暴跌5.14%。中国平安的巨额融资直接导致了2008年熊市的开始,A股的疯牛行情宣告结束。
“实际上,中国平安的千亿融资不过是行情结束的‘替罪羊’。”一市场人士如此表示。股改引发了A股2005年见底之后的一轮疯狂上涨,上证指数从最低的998点一路上涨至最高6124点,这是中国A股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波行情。但随着指数的走高,各种论调不断出现,如估值大大超过国际市场,股改的后遗症“大小非”对市场造成重大冲击……沪指一路从开始跌破6000点、5000点,随后反弹至5500多点就继续下跌,此时恰逢平安的巨额融资消息不胫而走,再给脆弱的市场一次重击,成为“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股民迁怒平安再融资的时候,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又被发现拿着巨额高薪,中国平安一时陷入尴尬,成为当时股市一大谈资。
2010年——4600亿元:新股IPO融资创历史纪录
148元,中小板新股海普瑞的发行价打破了A股历史的最高纪录,这一纪录不仅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李锂夫妇带来400多亿元的身价暴涨;也让高盛感受在中国投资的暴利,投资不足3年却浮盈90多倍。实际上,海普瑞的“史上最贵IPO”并非极端案例,今年以来新股IPO中,三高现象愈演愈烈,即便是进行了二次改革也未刹住这股歪风。
据WIND资讯统计,今年以来发行或上市的300余家公司中,发行价在50元以上的就有31家,在海普瑞148元创纪录发行之后,创业板也出现了百元以上发行的新股,即汤臣倍健发行价110元。在高价发行的背景下,超额融资比比皆是,今年以来IPO的融资规模已经超过4600亿元,这一数字已经刷新了A股历史纪录。股市20年中,新股IPO融资额超过1000亿元的年份只有2006年以来的最近5年,其中2007年市场疯狂的时候,中国石油、中国神华、建设银行等超级大盘股顺势登陆A股市场,当年融资额总计4469亿元,甚至在全球都创下了纪录。没想到事隔3年,超级大盘股已经几乎绝迹,2007年的纪录也能如此轻易地被刷新,抑制新股三高,已经成了管理层的当务之急。
2010年——股指期货:开启A股做空时代
2010年4月8日注定要重笔写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当天16时,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迎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股指期货上市启动仪式。这意味着中国股市终于结束20年来单行道的历史,开启了下跌也能赚钱的做空时代,4月16日股指期货开始上市交易。“3·27国债事件”之后,中国资本市场对金融衍生产品心存顾忌。从全球市场的股指期货开展情况来看,美、英、日、法等国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推出了股指期货,印度也在2000年推出了期指,中国的脚步明显谨慎得多。此次股指期货的推出,被认为将影响A股的市场结构,机构投资者将更加“游刃有余”。
提到股指期货,融资融券不得不提,目前券商都希望在这块业务能有所作为。而实际上,融资融券并不是国内资本市场新生事物。早在1993年、1994年,券商就开始为客户提供“透支”服务,即客户向营业部借钱买股票或借股票售出,当时由于机构自我约束力和金融监管能力不足,违规事件层出不穷,1996年被证监会明令禁止。股指期货诞生后,融资融券也重出江湖,这尽管给机构带来了机会,但也对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更多数据,请访问凤凰网财经数据中心(http://app.finance.ifeng.com/data/)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