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先安:复苏在不断确认中
上投摩根之高校论坛之三——“全球经济僵局中的新趋势”主题论坛于2010年9月15日在北京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行,凤凰网财经对本次会议进行全程网络报道。以下为兴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董先安发言实录。
董先安: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前期的观察。我2007年回国,两年前才开始流行环比分析,我们占一点优势,正巧猜对了几次拐点。我们看经济现在没有加息的风险,背后最主要的原因,从工业角度来说,是在非常低的位置。往前面看两个月,6月份、7月份是除了金融危机以外,创新低的点。8月份已经开始复苏,所以工业已过谷底。7月份数据反映了经济环比的变化。经济这次特别大的波动来自于政策调整,目前为止,预期7月份的政策已经明显转化,我们有无数数据证明政策是在变化当中,而新增贷款数量从上个月超过5300亿,接下来每个月份都会比同样的月份高一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相信企业的预期也发生好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这个时间猜对市场波动很重要的原因。
从长期数据来看,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我关注更多在内需,很大程度上外需的高潮已经结束了,不要再梦想了,未来几年都是百分之十几的增速,这已经很好了。从2000年之后,中国内需的变化基本影响了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从2005年以后,中国GDP影响了全球的波动,甚至我们会领先。所以在2008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中国股市、中国经济是率先回升的。这次6、7月份开始,中国经济在缓慢回升。目前为止,全球都是一个低位,尤其是415之后,我们看到417全球大宗商品有一个大跌。我们再等等看,四季度数字可能比大家预期稍微好一些。
通胀,我基本同意刚才几位学者的观点,用我们草根的做法,可以看出工业环比的数据是在刚刚起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奢谈加息是不切实际的做法,真正比较好的加息时间是去年年底,在CPI刚刚转正的时候,当时PPI创历史新高。在2009年年底的时候,PPI涨幅环比相当高,这就是为什么去年年底,发改委4万亿项目开始收,7月份又开始放,有一个收放的过程,这跟经济好不好、坏不坏没有关系。去年我们非常担心货币政策变化,变化之后大家讨论非常激烈,有的公司把全年通胀调得特别高,而我们当时是在12月25号发过一篇报道,通胀情况非常严峻,全年压力很大,上半年很可能因为管理通胀、管理房价所带来的预期大波动,而7月份之后会转为乐观。这个时间差大概在6个月左右。第一轮货币冲击是在2008年6月底。目前来看,会有类似的现象,大概会发生在明年,而不是今年,因为我们现在的水平面还是很低的状况。这使得我们今年有一个非常宽的区间可以往上看。我跟王先生一样,要说对了,才能生存,我们这次是很坚定地往上看。
各种食品价格,猪肉价格周期基本是六个月左右,韭菜几个礼拜就下来了,水灾之后,这些数字都不构成刺激。等到9月份,如果低于3.3,现在担心通胀、担心加息的一拨人,马上会翻脸不认人。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货币的情况,环比创造一个低点,现在在回升。9月份前两周投放情况比较糟的。汽车我们关注销量,6月份、7月份有一个环比回升,8月份数据完全印证了这个判断,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希望。长周期来看,这个拐点发生在2008年年底,再有一次是发生在2004年年底,这种长周期的拐点是四五年才有一次。到目前来看,环比变化比较明显。
还是说一下长期,大家对于投资的理解之前有一些误导性,我不相信中国有深度了解中国经济的一群大师,有的话也是几个而已,大部分是盲人摸象,我们是坏学生,摸掉一条尾巴就不错了。说中国投资饱和程度,还是很差的,各种指标都是相当于日本60年代末期和韩国90年代的水平。大家不要担心投资的增速,我们测算一下未来十年投资增速比16%底的年份都会很少。这是我们的基本看法。
大家在讨论这些调结构,是不是应该由消费驱动,有点过于意识形态化的嫌疑,这些数据不支持我们一步调到位,给我们下台阶。这其实是做不到的,中国从来都是渐进式改革,休克疗法只会导致经济崩溃。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调结构,外需驱动转变内需驱动。之后投资相对较高的增速,消费率本身会上台阶,因为我们青壮年比例在2002年开始上升。出口这部分贡献一般忽略不计,内需优化过程会在投资饱和之后再出现。根据中国的情况,大概十年时间才能达到。
地产投资性需求拐点,非人口拐点。看中国地产很复杂,因为不光有真实利率,还有政策调整,金融体系目前为止没有真正市场化。这样一个体系会运转很长时间,除非这些人变成改革派,重新回到青壮年的想法。
8月房价环比继续回落,销量环比收窄。调控歪打正着达到了目的,房价可能下跌。
这是我们的分析方法,政策前瞻性分析,报告先于政策调整。政府担心房价,担心通胀,担心失业率,在这个决策机制里,有理性的层面,不需要去猜,比如6月15号我们认为政策会变,第一个人民币会脱钩。第二个,地产还会维持投资性需求,第三个一定有政策对冲前两者的影响。
最后是我们的结论,中期我们没有看到特别强大的通胀压力,用劳动力成本或者用别的方式解释通胀,丢掉一个很重要的内升性的指标叫货币,央行看到一两个月指标是过热的,还是可以行动的。谢谢。
相关专题: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qi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