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记者 庞倩影
在市场气氛很沉寂的时下,证券市场各路资金包括机构都看淡未来预期,而这恰恰成为实业资本进入证券市场梯次布局的良机。
3月31日,力合股份因杉杉集团举牌事件停牌。4月8日,公司针对近期媒体传闻事项发布了澄清公告,否认了杉杉集团董事长郑永刚曾对媒体表示拟对力合股份进行高科技业务整合筹划一事。尽管目前股票仍处停牌中,但一石激起千层浪,杉杉举牌力合股份或成为一个信号,再次点燃产业资本进军二级市场的热情。
相信很多中国的老股民都还记得宝延事件,举牌之父中国宝安自1993年首次举牌延中股票后,三次举牌震动股市。在长达18年的时间里,举牌事件层出不穷,而由举牌效应刺激股价短线飙升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过“宝延收购大战”将标的股延中实业的股价在一天之内推高近60%。
产业资本举牌上市公司,应该说是资本市场实现资产配置功能的补充和延伸,对提升资本市场的魅力和促进健康发展,都是好事。而在全流通市场背景之下,这也是一种必然趋势。照如今势头来看,这种可喜的苗头有望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回顾历史
最具代表性之八仙过海
1、宝延大战
深宝安A三次举牌延中
1993年,深宝安A(现名中国宝安)举牌延中实业(现名方正科技),爆发“宝延大战”,开创了新中国二级市场举牌收购先河。
当年9月13日,深宝安A旗下宝安上海、宝安华东保健品和深圳龙岗宝灵电子灯饰在二级市场上悄悄收购延中实业。9月29日,上述3家公司合计持有10.6%。延中也从9月13日的8.83元涨至12.05元。实际上,当时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就已经明文规定收购上市公司股份达到5%需要公告,深宝安A为了降低收购成本,并未公告。
9月30日,宝安继续增持至15.98%。至此才发布举牌公告。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向延中实业公开宣战。
深宝安A的敌意收购引发延中实业的强烈反抗。延中管理层试图不被易帜,希望实行反收购。但反收购之路非常艰难,到10月22日宝安已持有延中19.8%,成为第一大股东。同日,证监会肯定深宝安A购入延中实业股票是市场行为,持股有效;但对深宝安A信息披露不及时处以100万元罚款。
至此,深宝安A成功收购延中实业,成为中国证券市场首例通过二级市场收购成功控制上市公司的案例。10月7日宝安增持公告发布后,延中实业股价一举由开盘22元直冲42.2元,报收34.6元,单日上涨57.46%。
2、申万“联姻”
万科北伐申华实业
1990年12月19日,申华实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这是上海的又一只“三无概念股”,没有国家股、法人股和外资股,全部股份都是流通股,更特殊的是,申华没有绝对控股股东。
三年后,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让掌门人瞿建国感到了不安。尤其是当延中实业被宝安成功收购后的那一刻,他的不安已经变成焦虑。那时候,瞿建国已经意识到,申华和延中实业还不完全一样,申华都是小股东组成的,等于一盘散沙。如果被其他公司收购,要是这个公司素质好一点的话,可能是很幸运的;如果素质差一点,对于申华来说,可能意味着灭顶之灾。
为了避免被恶意收购,瞿建国找到了深万科,希望万科能够入驻申华实业。1993年11月,深万科发布公告,深万科及其子公司合计持有申华实业5%股份。此时“宝延风波”刚过去不久,市场认为这又将是一场激烈的控制权争夺,申华实业股价也飞涨至70多元。
如此,万科成为了继宝安之后第二家来上海参股上市公司的深圳企业。万科此举也带动了上海“三无概念股”的全线上涨,成为1993年末上海证券市场的一道奇特景观。
而正如瞿建国所预料的那样,由于申华的“三无概念”以及其在上海优异的地理位置,时刻吸引着资本贪婪的目光。继万科参股后,申华继续上演并购之争,君安证券、广州三新也曾经争夺申华的控制权。
3、左手换右手
上海仪电收回飞乐音响
1993年的并购风潮中,宝延风波与申万联姻无疑是当时的热点。除此之外,深圳天极收购上海飞乐音响股权,则显得平静很多。当年12月22日,深圳天极光电及其关联企业累计买进了飞乐音响总股本5.2%的股份,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当日,飞乐音响最高上涨至46元。
而与前两次深圳公司的“北伐”不同,深圳天极并非上市公司。因此,这也成为中国内地首例非上市公司充当收购方的一例举牌事件。
不过,此后深圳天极并没有后续的动作,飞乐音响的控制权也牢牢掌握在大股东飞乐股份的手上,没有发生变化,深圳企业的第三次“北伐”最终在默默无闻中收场了……
但事情并未了结。1997年5月至6月,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六次举牌飞乐音响,而以上海仪电为第一大股东的飞乐股份,期间同时减持飞乐音响。上海仪电实际上通过左手换右手,将飞乐音响控股权从子公司飞乐股份手中收回。2001年11月上海仪电继续在二级市场购入飞乐音响股票105.26万股,占飞乐音响股份总数的0.25%。截至2001年11月22日,上海仪电持有飞乐音响股份比例增至15%。而最新的2010年年报显示,上海仪电仍为第一大股东,持有7183.52万股,占总股本比重为11.66%。
4、五易其主
“明天系”咄咄逼入爱使股份
由于全流通的特质,爱使股份股权相当分散,股权控制最不稳定。仅在上市后的10年内便五易其主,自然人胡兴平、辽宁国发集团、延中实业、天津大港油田、明天系相关企业先后入主爱使股份。
1994年6月,辽宁国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辽宁东方证券公司、国泰证券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联合对爱使股份举牌,共同持有爱使股份总股本5.2%的股份,之后辽国发等收购方再次举牌,持股比例合计增加到11.2%。但最终悄无声息减持退出。
时间演进到1998年7月1日,大港油田通过下属的天津炼达集团、天津大港油田重油公司通过二级市场分别购入爱使2.18%和2.82%的股份,合计共持有爱使5%的股份。同年7月4日,大港再次公告,大港油田所属的港联公司购入爱使股份2%;以后,大港三公司继续增持,总共持股达10.01%。成为爱使股份实际控制人之后,大港油田对上市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
但事情并未平静。2000年7月13日,“明天系”旗下天天科技联合其关联公司同达志远举牌爱使股份。两公司通过上交所购入爱使股份5%的股权,取得大股东地位。其后天天科技曾在2003年6月再次举牌,使“明天系”持有比例上升到10.09%。
最后一次的举牌事件发生在2002年3月21日,百科药业联同上海新理益举牌爱使股份。但“明天系”通过增持将持股比例在原5%的基础上提高了0.08个百分点,从而反超新理益和百科药业合并持股比例,保住第一大股东位置。
5、历时最长
“金鹰系”11次举牌南京新百
在这场耗时整整一年的收购案中,“金鹰系”共在二级市场举牌十一次,进行大宗交易两次,耗资近5亿元,最终取得第一大股东地位。这也是自2002年12月《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出台以来,首起通过二级市场举牌成功收购上市公司的案例。
2004年2月6日,金鹰集团间接控股的南京华美联合营销管理有限公司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累计购入南京新百流通股1153万股,占已发行总股本的5.01%。随后,金鹰集团间接控股的南京金鹰国际购物集团有限公司连续增持南京新百流通股,至2004年3月12日,累计增持1209.53万股,占南京新百总股本的5.25%;金鹰集团直接控股的金鹰申集团连续增持南京新百,至2004年5月27日,共持有南京新百流通股1516.95万股,占已发行股本的6.59%。2004年5月28日,南京新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以每股9.48元的价格从金鹰购物买入南京新百流通股1209.53万股,加上5月10日至5月27日零星购入的52.92万股,累计增持1262.45万股,占南京新百总股本的5.48%。新百投资由金鹰购物控股60%,金鹰集团持股30%。金鹰申、新百投资、华美联合因而成为南京新百第一、第二、第三大流通股股东,“金鹰系”累计持有南京新百17.08%的股份。2005年2月2日,新百投资再次大宗交易继续买入南京新百流通股1719.77万股。至此,“金鹰系”三家公司持股总数增加到5652万股,占南京新百总股本的24.55%,以6个百分点的微弱优势取代原第一大股东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控股有限公司(24.49%)成为第一大股东。
6、非“三无”公司
太太药业夺丽珠控制权
从最初受让股权到高价二级市场收购举牌时间之短、行动之快,可见太太药业志在必得之意,而太太药业收购丽珠也是中国证券市场以获取控制权为目的,针对非“三无”公司举牌的第一例。
2002年3月底至4月初,太太药业先通过受让法人股的方式取得丽珠集团7.31%的股份。随后,在4月3日至5日的三个交易日内,太太药业及其在香港注册设立的直接及间接拥有100%权益的控股子公司天诚实业有限公司,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合并增持了丽珠集团5%的股份。其中太太药业购入并持有A股937.1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3.0623%;天诚公司购入并持有B股59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9377%。
太太药业及天诚实业合并持有丽珠集团股份总数达到3836万股,占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12.536%,距当时的第一大股东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12.72%的持股比例仅差0.184个百分点。之后太太药业继续增持,至4月23日,太太药业及其控股子公司合计持有丽珠集团股份已达到总股本的19.3439%,取得了对丽珠集团的绝对控制权。
7、对抗深圳国资局
宝能系狙击深振业
去年7月下旬开始,深振业“举牌”大战硝烟弥漫。宝能集团下属的钜盛华实业(姚振华和姚建辉两兄弟控制)及一致行动人银通投资在二级市场上悄悄出手大笔收购,直至触及5%的举牌线,才被市场所知,并引起轩然大波。7月20日,公司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公告,截至报告书签署日,钜盛华实业和银通投资合计持有深振业A3804.7万股股份,占深振业A总股本的5%。受此刺激,不仅普通投资者对其趋之若鹜,连“老东家”深圳国资局也大举“闪电”增持。
同年7月28日,深振业公告称,大股东深圳国资局及其全资公司深圳远致投资在二级市场与宝能系展开了抢筹大战。这导致深振业A股价在去年7月短短9个交易日内,从5.5元左右飙升至9.45元,涨幅最高达70%。
至此,深圳国资局和“宝能系”两大巨头的增持大战,促使公司的股权争夺战快速升级。而时隔半年不到,姚氏兄弟旗下宝能系再度出手深振业A。截至去年12月6日,其共同持有的股份高达7609.62万股,占总股本的10%。
最新出具的2010年年报则显示,深圳国资局及其下属公司深圳远致投资、深圳长城投资控股分别持有深振业A19.93%、5.81%、3.31%股权,合计持有深振业A29.05%的股份,相比三季度末,持股有少量增加。而姚氏兄弟的持股数量,依然是7609.62万股,与去年12月6日的持股数一样。
8、并购狂人
“茂业系”战三股抄底金融资本
由于在17天的时间内举牌渤海物流、商业城和深国商三家公司,过去主要集中于华南发展的“茂业系”一度风光无限。
“茂业系”掌门人黄茂如被戏称为并购狂人,2008年11月3日,“茂业系”旗下中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次“举牌”深国商。深国商曾试图以“毒丸计划”来应对“茂业系”的收购,但在股东大会上二股东深圳市特发集团突然“变脸”投了弃权票,“毒丸计划”就此流产。时隔一月后,“茂业系”再度举牌深国商,终成深国商第三大流通股股东。
而在此前对渤海物流、商业城的收购战中,“茂业系”也遭遇了反收购,但最终,茂业国际共计持有渤海物流9.98%的股权,离再度举牌仅一步之遥;持有商业城10.67%股权。
比较来看,深国商与茂业集团前两次的收购对象极其相似,属于区域性的商业老国企,近几年经营状况不理想,却拥有当地颇有资质的物业和地块。
支撑着对三家上市公司全面举牌的除了茂业国际雄厚的资金实力外,还显示了典型的产业资本对金融资本的抄底行为。茂业本身在商业领域经营管理比较出色,具备相当资源优势,收购这些经营不善的商业企业后,对收购企业进行改造输血,待时机成熟可以成为新的融资平台或者套现。而金融资本就不具备该优势。
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