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善文落单 安信分析师团队纷飞
财经
发布时间:2011-07-21 00:30:53
安信证券的离职潮,是种偶然更是必然。
本报记者 张欣培 发自上海
低调的安信证券如今却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自2010年1月至今年7月份,安信证券共离职33人。其中包括5名首席分析师,8名高级分析师。行业研究共离职25人,涉及18个行业。以60人的团队计算,安信证券流失了超过1/2的研究人员。尽管流动性大早已成为业内的常态,但一段时间内如此大规模的离职仍引来了媒体与业内的广泛关注。
安信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总经理李勇解释,“券商研究员太累了,安信的研究员尤其是首席分析师的离职与其职业规划有关。”但事实上,这并非分析师离职仅有的原因,薪酬体系、发展瓶颈似乎都成为了离职分析师所考虑的问题。安信证券的离职潮,是种偶然更是必然。而对于频出走的分析师来说,面临的选择又是什么?拥有光鲜外衣的分析师行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群体?
集体跳槽背后
四年前,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带领光大分析师团队集体加盟安信证券。四年后,曾经的团队仅剩高善文几人,“嫡系”大多数研究员纷纷出走,现在的安信证券正遭遇着人才流失的“阵痛”。
安信证券副总裁李勇认为,这与研究员自身的职业规划有关。他多次强调,安信证券研究员90%转型到了买方机构,包括公私募基金、PE机构等。跳槽同行业继续做研究员的不到10%。安信证券一工作人员也对时代周报表示,出走的大多是安信证券刚成立时进来的新人,据统计,离职员工中平均从业时间2.4年。经过几年的培养,逐渐成熟,已经开始对自己的职业方向进行重新评估与选择。“研究所规模比较小,拓展业务方面存在一定压力。”安信证券方面表示。
安信证券副总裁李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人员流动是分析师行业的一个常态。并且33人的离职,并非同一时期,而是一段时间内的相继离职。”但原因似乎远非如此。有人士指出,安信证券研究人员变化与其薪酬体系不无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一位离职研究员告诉媒体,“安信证券研究员薪酬处于券商中等偏低水平,而且内部收入层级过多,收入差距大,显得有失公平。”据行业内人士介绍,除了高善文的薪酬高外,其余人并不高。
不过,李勇近日表示,安信证券对于新研究员推行了新考核指标,更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对于新入行的研究员,薪酬结构以固定薪酬为主、奖金为辅,保证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造成离职的又一原因被认为与安信证券研究所重宏观、轻行业的导向有关。多位离职人员表示,安信证券不重视行业研究,让很多人感觉到发展遭遇了瓶颈。李勇回应称,公司一直对行业研究十分重视,招人时也是精挑细选,重点从产业中引进对行业十分熟悉和了解的专业人才。研究所的少量后备力量会从大学应届毕业生中挑选。
安信证券一内部人士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很难纯粹地说公司重视宏观,忽视行业。宏观策略之于安信证券,好比一家饭店的招牌菜。尽管不断有新的菜肴推出,但最经典的仍是招牌菜。因此只要宏观策略稳定,其他的任何变动都是可以接受的。这是市场与公司共同作用形成的。这意味着,只要高善文等核心人员所代表的优势没有受到影响,其他任何变动都可接受。
不可否认,个人原因或许也成为分析师转行的因素。李勇曾透露,外界甚至研究所管理层对于处于中间层的广大普通研究员的评判缺乏清晰标准,各方对于明星分析师的追逐和认可使得研究员拼命努力成为万中挑一的明星分析师。国内一著名券商的资深分析师就表示,“转行一般都为入行三年左右的新人,感觉做不出什么成绩就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重新作出规划。而知名分析师转行的并不多。”
尽管安信证券研究员的离职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业内大多把主要原因归结为薪酬体系问题,公司没有良好的激励体制。面对安信证券的大批离职,大多业内人士倒很淡然,因为在业内离职跳槽早已成为一种常态。
分析师行业似乎进入了多事之秋,从预测偏差、乌龙报告到虚假研报,再到集体离职,外界对分析师的质疑与关注度越来越高。高善文在回应安信证券分析师离职风波一文中认为,从现在的知识和理解来看,人类的经济社会系统十分复杂,未来无法准确预知,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绝大多数分析师无法持续准确地预测趋势,这是现实情况。
而对于一些虚假、乌龙报告,是分析师没有亲自调研还是刻意为之?北京一位资深券商分析师表示,社会变得浮躁,研究报告也越发浮躁。“分析师行业是服务行业,进入的人越来越多,才出现了良莠不齐的局面。但市场是残酷的,大部分都将被淘汰。”
分析师行业多事之秋
分析师这一行业从无人问津到门庭若市,无非是诱人的高薪吸引着一批批人的加入,但事实上,在他们看来生存远非那么简单。分析师的薪酬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其中最重要的为基金公司派点。分析师向基金公司卖股票,基金公司为其打分、提供佣金。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师付出的不仅仅是研究能力,更需要有效沟通等多方面的能力。“《新财富》明星分析师获得者,离不开辛苦努力,但更与对方有效沟通有关系。”上海本地一家券商分析师表示。他认为,分析师行业内,最重要的游戏规则就是《新财富》评选、基金派点。
实际上,在分析师行业中,销售成分占据一半以上。这也解释了为何新研究员工资比较低。因为他们无法接触到客户,只能拿基本工资。而在一些生存质量比较差的券商,绝大部分依靠工资。
机构投资才是分析师真正的服务对象。正如高善文在博文中写道,“唯有机构投资人才能够相对准确地评价分析师的价值,理解分析师独立思考结果和对投资的意义。”针对近期媒体的“审判分析师”,高善文认为,这是一种朴素和可以理解的做法,也折射了社会大众对投资受损的困惑,以及对分析师群体薪高而眼乱的愤怒。但他指出,他所定义的分析师标准对于分析师来说未必是合理和现实的。
“明确地讲,媒体的报道对于分析师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因为外人并不懂工作性质。分析师服务的对象是机构投资者,不是散户。报告也主要卖给机构,所以股民对分析师没有任何约束力。”上述券商分析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真正为分析师打分投票的是机构投资者,他们才是“分析师的工作付费者,拥有评价权的群体”。
“媒体排名的分析师都是名气不大的,即使是出名的,大多也只是挂个名,相关报告都是出于新人之手。”上述人士告诉记者,真正有价值的报告只会卖给基金公司,不可能随便被查阅。因此,在他们看来,一些关于分析师的报道更像是媒体的一种自娱自乐,因为分析师的利益捆绑者是基金,二者在相互合作中早已相互了解。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分析师不在乎媒体批判的原因。
分析师行业竞争异常激烈,而成为《新财富》明星分析师几乎是每个分析师的目标,因为它意味着财富。但毕竟是少数。因此,在预料到自身在行业内无太大发展时,或者感觉太累,转行成了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大批研究员或转向管理岗位、或转向买方市场早已是行业内公认的做法。上述分析师认为,为了防止心理落差大,大多数人基本不会跳出金融圈,因为这毕竟是高薪的行业。
而对于仍继续坚守在分析师行业的人来说,无休止的出差调研、参加路演、电话接到吐,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工作,也早已成为他们的生活状态。在外人看来的高薪,在他们看来是合理的劳动所得。
“每天都停不下来,不是不想停,因为停不下。股市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客户群不断扩大,不得不工作。我老婆总是埋怨陪她的时间少。”一位拥有超过十年研究经历的分析师无奈地对记者说。
“分析师看似是黄金职业,但是完全没有时间休息。假设一年可以赚500万,或者分五年每年赚100万,我会选择后者。”上海一位券商分析师说。他同时指出,现在分析师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推荐的股票不能涨太多,会被怀疑内幕交易。也不能跌太多,会被认为水平不高。”因此,他得出的结论为,或许只有中庸才能生存。
相关专题:券商人员跳槽乱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