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热中冷思考:是过剩之冬还是发展之春
新华网西安11月21日电(记者张辛欣、吴雨、王希)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充满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绝望的冬天。”随着光伏产业春潮般迅猛发展,产业“过剩”之论四起,有人甚至担心光伏正在由“发展之春”急转入“过剩之冬”。
光伏产业是否进入“过剩之冬”?还能否拥有蓬勃朝气?新华社调研小分队分赴江西、陕西等光伏产业发展基地,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探求“过热”表象背后的问题所在。
日进“斗金”,暗含产业过剩之忧?
“只要开张运营,我们一天的利润就有200万元。”江西新余市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助理于彪告诉记者。
在他身后,11条生产线正紧张有序地运行着,传送带上一片片薄如蝉翼的太阳能电池片带着滚滚利润迎面而来。这个2008年初只拥有2条生产线的小厂,如今电池片产量已跃居全国前五位。
“目前,公司所有生产线全部开足马力生产,产品依然供不应求。”于彪说,“明年17条线全部投入生产,销售总额将轻松超过100亿元。”
中国机电商会太阳能光伏分会负责人孙广彬告诉记者,与传统的制造业不同,目前光伏中端产品的利润率保守估计都不低于15%,较高的利润率使得企业趋之若鹜。
记者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在新余市像瑞晶公司这样,在短短几年中成长起来的光伏企业就有22家。截至今年8月,新余市硅片产能已突破2000兆瓦、太阳能电池片近500兆瓦,预计今年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亿元。
其实,新余市光伏产业的崛起只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陕西省目前有光伏产业相关企业54家,产品几乎覆盖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江苏省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20%以上、全国60%以上;越来越多的光伏产业集群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从事光伏产业的企业数量达到580余家。2009年多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产能分别占据全球总产能的25%、65%、51%和61%。
然而,由于组件制造在整个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链中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低、最接近市场,大批企业聚集在这一环节,使得多晶硅产品竞争激烈。一时间,对光伏产业“过剩”的忧虑越来越多。
“我现在真正担心的是这个行业会变得‘短命’。”尽管目前公司日进“斗金”,于彪却对将来生产方向担忧,“国内封装产能过剩,下游产品竞争激烈,国际市场跌宕起伏,这使我们很难做长期规划。如果将来利润大幅压缩,我们可能会放弃这个产业。”
更多数据,请访问凤凰网财经数据中心(http://app.finance.ifeng.com/data/)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