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从金融信用扩张到政府信用扩张

2011年08月09日 11:59
来源:凤凰网财经 作者:桅杆上的瞭望者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作者:桅杆上的瞭望者

2008年,雷曼兄弟倒下时,一个名词被大家所熟悉,那就是“去杠杆化”。

当时,金融机构对高额利润的追逐,导致了过度杠杆化。

当时,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Leverage)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当时的次贷危机,源于金融机构向没有偿债能力的人发放房产按揭贷款。为了对冲这部分风险,金融机构创建了给这些杠杆投资提供保险的CDO市场。在CDO市场成形后,又出现了CDS市场,其市场规模高达65万亿美元

随着美国房地产价格的下跌,按揭贷款出现了大量的坏账,基于按揭贷款基础上的CDO和CDS市场面临崩盘,房地美、房利美、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破产……

这场危机袭来之后,金融机构本应以去杠杆化来应对后危机时代,但是由于牵涉的面太广,美国政府以及欧洲、中国等各国政府都推出了救市措施。

这导致的一个问题是,金融机构等企业的信用扩张周期结束后,本来应该进入一个收缩期,但是由于太多的金融机构卷入其中,以至于一旦放任金融机构继续倒闭,则美国的金融市场将瘫痪,全球也将陷入混乱。

“大到不能倒”,政府出手救市,于是乎,美国投入8500亿美元救市、欧洲投入超过2万亿美元救市方案、日本央行向金融系统注入了超过2万亿日元的资金。中国则推出4万亿人民币救市计划……

这一连串救市活动,实际上,以政府的信用扩张,接替了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在短期内缓解了金融系统崩盘带来的巨大危害,但是长期却埋下隐患。

原本市场预计,政府托市一两年后,市场可能走出周期底部,经济逐步恢复,然后财政开始逐步退出,这将是一个完美&的行动,但是实际情况却变成:政府的出手相救,非但没有帮助经济走出低谷,反而使得经济的问题越来越复杂。

上一轮次贷危机,是金融企业的信用扩张到了极致,难以为继的一个结果。信用扩张的过程,也就是资产泡沫出现的过程,于是乎,伴随资产价格的上涨,金融企业不断获取超额收益,但是信用泡沫的扩张总有破灭的一天。

政府救市,是以政府的信用扩张为代价,试图收拾金融机构信用扩张后留下的烂摊子,但是与政府信用扩张相对应的,同样是资产价格的暴涨。

有人会质疑这种看法,比如中国股市一直没有上涨,实际上,从2008年10月到2010年12月底,上证指数从1664点涨到了期间最高的3400点,涨幅超过了一倍。这当中,A股还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扩容。

同样地,这很好地解释了中国房地产价格,为何在2008年探底后,2009年,全国的房地产平均涨幅接近1倍。而在美国则体现为股市的上涨,2009年10月份,道琼斯指数跌破8000点,等到2010年底,道琼斯工业指数收盘为11577点。和最高点14100点,也不过跌去18%。

(本文摘自桅杆上的瞭望者的博客)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zoulin] 标签:金融机构 信用 杠杆 政府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