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全球经济面临四趋势

2011年06月11日 15:37
来源:凤凰网财经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凤凰网财经讯 首届于家堡论坛年会于2011年6月11日在天津举行,凤凰网财经讯全程进行报道。以下为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演讲实录:

巴尔舍夫斯基:

大家早上好,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老朋友龙永图先生,感谢他的友谊,他为中国所做的努力,感谢他组织今天的论坛,并且使这个论坛成为一个成功的论坛。我也要感谢崔副市长感谢他对我们的热情款待,当然也要感谢天津市的市长能够主办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活动.

天我想和大家讲的主题是把它放到一个更加广泛的背景之下。现在我们面临着全球的不确定性,从经济上的不确定性,外交上的不确定性,当然在全球还有很多的冲突,今天我想讲的就经济上的问题,和大家强调四个趋势:

第一个趋势,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发展。有几方面的原因,为什么全球化已经是这样进行的,以及为什么全球化在加速。特别是自从1950年以来,我们都知道这个趋势,如果我们来看全球的贸易,从1950年当时全球贸易代表了全球经济10%,现在全球贸易占了全球GDP大概40%的比重。投资的流动有5000亿-1.5万亿的投资,这样的投资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

在1950年的时候,跨国公司的数量是7500个,而到今天跨国公司的数量已经超过了75000个,我们也可以考察资本扮演的角色,每天有2万亿的资本在全球进行流动这是2万亿美元它们在进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体,使各个国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也可以考察技术层面,我们都有不同的手机、笔记本、iPad技术已经使全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化使我们的信息都变成了数字化。

而且这也是在全球可以通过数字的形式让大家都可以获得这个数据;我们也可以考察基础设施的改善,现在我们把货物发送到全球各地的成本非常低了,而且非常的简便和容易。我们也可以考察一下各大国之间的安全性,过去出现的大型的冲突是第一次大战、第二次大战,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全球最富裕和最大的国家之间关系是更加协调的,当我们把这些因素都放在一起,综合进行考察才有12轮贸易的谈判。

还有不同国家签署了贸易协定,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希望能够让市场去发挥作用,让企业自行去做自己的业务。政府也希望看到经济增长,而且他们推出的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这意味着一般来说政府对于贸易和投资来说是持非常开放的态度,因此我们看到今天的全球经济是非常大规模的,发展非常迅速的。而且一体性非常强,这是20年前我们都无法想象的高水平。

第二个趋势,我们看到的趋势是全球化以及技术和资本流的压力使得这个世界走到了一起,现在世界的注意力都注意到中国的崛起,而中国的重新崛起也是我们在实际上看到的第二种主要的趋势。

这种崛起的过程已经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当要从中国自己的改革开放开始。当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同时中国也进行了很多的经济和政治上的正常化与世界上很多的主要国家,包括美国在内都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之后,中国的改革又进行了不断强化、不断扩大,特别是在WTO谈判中得到了扩大,就像龙永图这样的优秀人士所代表的那样。

对于我们来说,与中国在一方面关系的正常化以及五个非常富裕的亚洲地区包括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以及台湾这五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正常关系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国家或地区组成了最大的对于中国的投资国或地区。

的确,在和每一个地方正常化的过程中都是如此,而且对于今天来说也是如此。因此,特别是这些国家以及中国实现了以下几点,也就是说资本和技术,从最富裕的亚洲经济体和大量的低成本和人才储备的合作,使得这个地区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使得中国出现了突破性的增长。也促进了世界各地亚洲与中国之间的一体化,使得我们成为了生产的中心,而这种中国的崛起也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关注。总体来说,大家的关注是非常积极的。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关切,现在我想谈其中的几点。首先看一下中国的增长率,在过去的30年中,平均水平达到了7.5%,而最近已经高于这个数字了。这一点,对于这种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对于在中国内外创造广泛的机遇都是有非常良好的影响和作用的。而且,中国的经济弹性是非常大的,特别是面对着最近的经济危机来说,它的表现非常的令人印象深刻,虽然中国也受到了影响,但它的影响没有其他的国家那么大,而且恢复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对于全球经济增长来说是增长的引擎。

除此之外,亚洲区域间的贸易程度也是大幅度增长,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觉得这是非常积极的,这是因为中国和其他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一直是采取对外出口型的贸易,因此他们面临着很大集中性的风险,因为他们会很容易受到外部需求的影响而受到自己的冲击,所以他们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他们过于依靠外部的需求,当西部的需求缩减的时候,对世界各地都会产生很大的冲击。

因此我们必须要防止这种集中性的风险,这对中国和亚洲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金融危机促使这种多样化更加快速发展,而且中国在这个复苏的过程中,也实现了更高程度的政治和外交方面的发言权,我觉得有一些是非常积极的。但是对于中国的邻国来说他们感到有一些关切,同时中国也聚集起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个数字是非常大的,大到了3万亿美元,这是高于了世界各地所有地区的总和,所有中国必须要进行走出去的战略,使用这样的资金来在中国以外进行投资。

我们估计中国将会在直接投资上面也就是利用1万亿美元用于海外投资,这是2020年的数据,从2003年-2005年期间,中国的投资总额达到了85300万美元,而从2008年-2010年中国对欧洲的投资总额达到了将近500亿美元,现在控制了有113家欧洲公司。而我们相信这种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现象。我们主要的投资是集中在自然资源上面,但是有一些国家会担心,可能会使得中国过度消耗外国资源控制供应,但从中国的角度来说需要经济的自然资源以及13亿人也指望着经济的增长改善他们的生活。

举个例子,现在中国是巴西最大的贸易国,而巴西的经济由于与中国的贸易而快速繁荣发展,但是拉美包括巴西在内都有一种关切,他们认为中国在自然资源方面的投资将使得拉美的工业化过程退步,使得他再一次必须依靠自然资源的出口来促进他的增长。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关切的一点,我们看一下多哈贸易回合谈判,我们会看到很多的谈判被终止了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担心中国对他们的进入,因为他们担心与中国竞争,他们希望能够限制中国在他们市场上的发展。我们第二个趋势是中国的再次崛起和复兴是相当积极的,当然也面临着挑战,同时也导致了全球一些不安感,这些都是混合在一起的。

第三个趋势,全球化加速以及中国的崛起是和西方经济出现问题同时出现,尤其是最近的金融危机更为恶化,这又强化了中国的作用,也强化了全球化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西方经济体来说,就更为强化了中国的作用,在2008-2009年世界首次看到,几乎是发达国家出现了这种同步性的衰退,包括日本、美国、欧洲等等,几乎是同时出现了经济的下滑,而且却没有其他的周期循环性的缓冲来吸收进一步经济的冲击;比如说意大利、爱尔兰、希腊等等,还有人也担心美国的情况,因此西方经济复苏仍然是非常脆弱的,而且以后的发展增速大家也是普遍认为会更慢的,而且还会继续出现高失业率。

比如英国、希腊的问题都是非常的担忧,以及法国等其他的欧洲国家,他们都非常的担忧,特别是美国必须要大量减少自己的财政赤字,同时这些国家间都出现了公众的敌意感。因此这种金融危机以及紧缩的政策使得我们对于中国的复苏更加关注,以及对这种全球性更加关注,不平衡性更加关注。这包括贸易的赤字国家,比如像中国和美国。

另外现在货币贬值的问题,也就是货币非升值的问题,这主导了G20峰会,以及主导了中美双边关系,同时主导了欧洲与中国的双边关系。

随着全球经济的重新平衡,这对于西方的复苏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关键的。除了全球经济重新平衡这个过程中,除了汇率之外的问题,中国还有其他的货币性政策的目标,也需要进行调整。比如说,中国希望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希望能够把上海打造成为(2010)国际金融中心,也想把天津打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同时想把人民币放到IMF的一揽子计划中,同时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调整,特别是对于它的微观经济、宏观金融经济来说的。

全球的经济平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很多的国家都需要因此而改变政策,不仅仅是中国,同时包括欧洲、美国都需要进行大幅度调整,但是对于中国整体战略方向来说,有两个方面是中国的领导层所强调的。

一是产业升级以及提高产业链价值。把价值链升高到新的战略行业中。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强调依靠拉动国内需求和服务业来作为一种手段平衡收入的不平衡性,以及保护环境进行节能减排等等工作。

这些目标有的是互相之间有冲突的,一方面我们需要有增长,但是工业行业过大,特别是对于消费者的消费和存储来说是过大的,因此我们需要非常缜密的重新平衡的工作。这些目标有的是互相之间有冲突的,一方面我们需要有增长,但是工业行业过大,特别是对于消费者的消费和存储来说是过大的,因此我们需要非常缜密的重新平衡的工作。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需要让中国能够放宽自己的利率机制,能够把更多的资金放到储户手里,同时也要放弃以前那种对国有企业进行低息贷款的做法,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措施。

当我们在考虑到第三个趋势的时候看到了以下的情况,首先是西方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消费者信心不断降低,全球贸易和金融的不平衡性非常严重,还有公众的不满,不断提高上涨。所有的这些,也是全球化使得竞争更加严峻共同出现的情况。

第四个趋势,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了就业,就业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哪个国家说不想为人民创造就业机会的,这样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标准,为了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就业是关键。

很多次我们都在说,中东地区为什么这么不稳定其中之一的原因在于很多的穆斯林的中东国家,失业率将近了50%,当人们没有工作可做的时候总会出现麻烦。因此,制造业的就业率下降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了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在二战之后,对于那些低收入人群来说非常容易受此影响,因为他们受教育程度是最低的,这种因素又受到了贸易的摧毁,今天的差异在于那些受教育的工人也在失去自己的工作,也就是说我们说的白领工人他们也在逐渐失去自己的工作。

这些白领阶层原来他们都是支持全球化、支持贸易发展的,现在他们的观点要有变化了,这样做是不是符合他们的利益呢?这是一个问号,所以会导致了政治的不确定性。对于发展中国家,就业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来看全球劳动力的供应,全球劳动力的供应是呈指数增长,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消费国的需求是疲软的,而且全球的市场效率也在提高,这些导致了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这也会导致更多的摩擦,就是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摩擦也会增加。不幸的一方面就是有然觉得全球化给一些国家带来了好处,你的国家是赢家、我的国家是输家,这是非常危险的想法。

这是四个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到外国如何看待中国的改革,而且他们认为中国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不仅仅是为了中国国内自己的经济,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全球金融和贸易上实现再平衡,下面我想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什么。

首先,发达国家他们会越来越多的直接进行竞争,现在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来生产纺织品、发达国家生产手机现在这样的情况已经转变了,发展中国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生产链,而这意味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面对面的竞争。

二是也是由于这样加剧的竞争,原来在欧洲、在美国甚至是在日本存在的联盟的关系,这些联盟的关系都支持和中国有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盟关系现在已经被削弱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利益越来越多受到中国的威胁,不仅仅是和中国有直接的竞争,也是由于中国国内内部实行的政策也导致了对自身利益的威胁。这是一个潜在需要关注的领域。

三是我们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经济和贸易的摩擦,每天在报纸上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这也会带来越来越多的紧张的关系。据我看来,这不会说是对美中、中欧的关系带来致命的威胁,但是这样的摩擦也以为着我们想建立互信的关系,是更加困难了,因为我们必须要有互信的关系才能够用一种互赢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四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他们也越来越担心不想再给中国做更多的让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国家的态度都强硬了起来。他们把中国对自己国家的投资认为是一个威胁,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是这样的情况,在印度、巴西也有这样的情况,所以很多国家都不愿意给中国更大的空间,所以这方面也是需要我们给予关注并且加以思考和探讨的。

大家有这样的一种担忧,中国正在进入一个临和的经济的发展,而中国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贸易伙伴会有所损失,有这样的一种看法,中国需要改变这样的一种观点,否则的话就会导致各国采取的政策是彼此伤害的。

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的崛起是我们这个时代经济上的奇迹,在过去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成功的故事,考虑到中国的规模,我们很难想象在未来也会再次出现这样的经济奇迹,尽管印度的规模和中国差不多,但他的国情和中国有很大的差别,全球化以及被削弱的西方和势力更强的中国会导致全球势力的变化吗?

是不是这样的大国之间权力的变更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之后是有更加明显的变动呢?这样的一种变动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如果全球几个大国他们有不同的观点和历史,迥然不同的经济发展观,迥然不同的哲学思想,在这样的一种新的格局下,怎么去和平共处呢?我想提出以下的几个问题:

西方是不是可以接受某种程度上的全球新秩序,我问我自己,更进一步一个问题,中国是不是能够接受全球新秩序只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这个问题没有得到答案。当我们看到全球发展的趋势,看到全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从这些趋势而蔓延出来的问题,就我看来我们还是很有希望的,在于我们可以找到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巴西、印度以及其他的国家,可以去探讨这些问题,可以解决彼此的差异,因为我们有一个最重要的共同目标,这就是我们在全球实现更高的生活水平,有全球的增长以及互赢的局面,谢谢各位!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fujs] 标签:中国 全球 国家 经济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