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财经 > 商学院 > 正文 |
|
出身地域并不重要
跨国公司看重的是能否为公司创造价值
四五年前,跨国公司的中国区负责人,除了1/3是由外国人来担任,另外接近2/3都是由港台以及其他地区的华人担任。有一个中文名字,讲着不很标准的普通话,同时具有欧美某所名校硕士学历,几乎成为大部分跨国公司的中国区负责人的标准模版。
率先打破这一“规矩”的是海归,因为尽管他们在中国出生、长大,但是在海外的几年留学、生活经历,亲身体验西方社会的商业规则,已经让他们与其他地区的华人经理人的差距越来越小。
SK电讯中国区总裁刘允认为:“作为商业机构,跨国公司也从来不会以你的出身来判断你,他要看的只是你能否为公司创造价值,具体你是美国人、英国人还是新加坡人,他根本不在乎。”
最近两年,也有越来越多的纯粹本土经理人进入跨国公司的候选名单,在中国区总裁、副总裁的位置上都可能出现一个完全没有海外经历的中国人。PPG中国区总裁延彩明认为,对于早一批的本土经理人,真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但是如果具有学习能力、吸收新的东西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那大家就都是在一个平台上。“可能出身最初是有关系的,因为你出生在那里,你所处的环境就是那样,但是这只能说起点是不一样的,就中途和结果来说,我相信没什么区别。”
全球最大的提供企业领袖搜寻和企业领导咨询服务的海德思哲国际咨询公司(Heidrick&Struggles)数据显示,1985年到1995年的10年间,在跨国公司中国区的高级管理者中,中国内地出身的经理人仅占3%,港台及海外华人占到65%。但是到2005年,内地出身的高级管理者已经达到35%,港台及海外华人则下降至50%。
在顾伟忠看来,在一部分高级职业经理人身上,出身大陆甚至已经变成优势了。“在一些行业里,最后做得好的还是当地人,比如电信、金融这些大的行业里,因为他们能够和中国主流社会的接近。他们成长在这、发展在这,对当地文化的了解都是与生俱来的。”
顾伟忠认为,本地人才本身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国际化的视野、管理经验和战略思维。“在以前,这三点本地人才绝对不会有,不是说本地人笨,而是说这些都是你从来没接触过的事。现在不同了,只要你愿意就肯定可以接触到全球化的竞争,一些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你能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统领全军?如果能,那你当然就可以做到很高的位置。”顾伟忠说。
“在跨国公司中做事,一定要认识到公司系统的重要性。”延彩明说,“跨国公司可能分布在几十个国家,有几万个员工,你一定要知道你在这个系统里需要做到什么,要在全球系统中确定自己的目标,而不可以自己给自己一个脱离系统的目标。”
1997年时,曾任百事可乐中国公司总经理的刘小明,出任当时正在亏损的伊莱克斯中国区总经理。刘小明上任第三年,就把伊莱克斯冰箱从市场份额0.41%上升至8.70%,产品销量几乎每年都以100%的速度增长。但是第五年,总部的一纸解聘协议发到了刘小明的办公桌上。解聘的原因不是刘小明的业绩不好,而是他没有执行总部系统的要求。伊莱克斯花了很大成本把自己打造成高端品牌,但是刘小明在中国走的却是低端路线,尽管短期内可能营收不错,但是从长期来看,一方面会损伤高端形象,另外一方面伊莱克斯在低端市场实际上也很难竞争过中国的海尔等冰箱公司。
顾伟忠也提醒说:“跨国公司的确越来越重视本土化,这给本地人才也带来一些新的机会,但是现在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概念,并非是简单的更多雇用本地人才,而是说职位是本地的、岗位待遇是本地的,最后谁称职就谁来做,并不会具体区分经理人来自本地还是国外。”
作者:
暴剑光
编辑:
liaosm
|
Google提供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