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财经 > 商学院 > 正文 |
|
No.1 联想并购IBMPC
时间:2004年12月8日
并购模式:“蛇吞象”跨国并购。联想以12。5亿美元并购IBMPC业务,其中包括向IBM支付6。5亿美元现金和价值6亿美元的联想集团普通股(18。5%股份),同时承担IBMPC部门5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联想5年内无偿使用IBM品牌。
联想当时年营业额30亿美元,且试图自己走出去,但无起色。而IBMPC业务2003年销售额达到120亿美元,但亏损巨大,只好选择剥离PC业务。
并购难点:1。面临美国监管当局以安全为名对并购进行审查,以及竞争对手对IBMPC老客户的游说;2。并购后,供应链如何重构。
最新挑战:如何整合文化背景悬殊的企业团队和市场。
典型经验:1。改变行业竞争格局,跃升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公司;2。把总部移至美国,选用老外做CEO,实施本土化战略,很好地把握了经营风险;3。先采取被并购品牌,再逐渐过渡到自有品牌发展。
前景预测:目前还算顺利,未来有喜有忧。
No.2 TCL并购汤姆逊
时间:2004年1月
并购模式:并购问题知名企业。2004年1月,与法国汤姆逊达成协议,7月底成立合资公司TTE。李东生认为,汤姆逊有品牌、技术和欧美渠道,而TCL可借之作为欧美市场,规避反倾销和专利费的困扰,并喊出“18个月扭亏”口号。但并购后连续两年报亏,2006年10月底,除OEM外,TCL不得不将其欧洲彩电业务砍掉。
并购难点:1。汤姆逊彩电业务连续多年巨额亏损,2003年达17。32亿元,而TCL年净利润只有7亿元;2。整合汤姆逊资源难度非同一般。
最新挑战:TCL要战胜自己的高期望,“这一仗输不起。”
典型经验:1。通过并购改变全球产业格局,并获得了突破全球市场、技术和供应链的机会;2。借此提升全球知名度;3。并购的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等也最终放弃了,并购衰弱品牌值得反思。
前景预测:目前失败,未来翻身难度大。
作者:
黎冲森
编辑:
liaosm
|
Google提供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