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煜辉:经济自然减速 不必阻止

2010年07月20日 20:57每日经济新闻 】 【打印共有评论0

刚刚公布的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有多项指标出现明显减速,很多政策放松的鼓噪再次兴起。在我看来,经济减速很正常,目前中国经济不过是重回2007年周期高点的回落阶段。

房地产“冷”投资依然“热”

早在2007年6月,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就已经见顶了,劳动生产率出现减速,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明显拐头,说明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已明显放慢,企业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消化成本上升的难度加大,利润增长被明显挤压。

大家现在都把当时的中国经济下行的账算到央行的紧缩货币头上,最后金融海啸一来,刚刚开始的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被“反危机”政策全面推翻。世间没有后悔药,往往一些历史偶然事件的发生,可能就会改变一个国家原本正确的轨迹。

当下中国经济真的再次面临“二次探底”吗?减速很正常,现在这个速度是违背经济的内生规律硬推上去的。但经济一时半会还掉不下来,短期内再现一次去年一季度“马鞍形崩跌”的可能性不大。大家可能淡忘了,4万亿的刺激计划是两年,中央投资留有后手,只要需要,钟摆效应随时可能再次摆到“保增长”的一端。

去年的新开工项目涉及投资规模高达29万亿人民币,这相当于2009年GDP的80%。今年新开工增速仍然高达29%,而这是在去年翻一倍的高基数上的再次增长。即便未来房地产投资热情会冷却,中国的高投资未来数年也难退下来。

经济增长三大驱动力正消失

当下的实体经济真的缺钱吗?在中国,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

自2009年以来,企业部门从银行借出的钱超出其投资实际支出2.1万亿。看看银行体系如火如荼的表外腾挪——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下,信贷资产腾挪活跃,2010年1~4月,信托理财产品发放金额高达1.88万亿。再加上正规渠道要放出的7.5万亿的信贷,今年供实体经济支用的资金规模绝对不在去年之下。

要想防止短期的所谓 “二次探底”,很简单,稍稍放开平台和房地产的行政管制,但这个经济体除了这两个原本就极度扭曲的方向以外,其他部门长期增长的动力早在2007年就开始渐次枯竭了。以往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驱动力正在消失。

一是劳动力红利。一般而言,经济体一旦越过“刘易斯拐点”,才会有劳动报酬加速上升。而中国的工人工资快速上升似乎比人口结构的 “刘易斯拐点”还要提早了四五年(学者测算中国劳动力的刘易斯拐点要发生在2015年后)。个中缘由,只能是泡沫经济吞噬掉了上天赐给中国的这一禀赋。

超发的货币大量向资本品走,土地和地产近年来急剧涨起来了,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提高了,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支付能力是在下降的,而且已经到了一个不可能承受的地步,当然要被迫倒逼着的推动工资上涨。反过来,工业的利润变得越来越薄,更多资金从实体出走,推动着资本品价格更快速度的上涨,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

二是市场化改革所累积的制度红利,在近十年被种种因素消磨殆尽。越刺激,私人资本生存得越发艰难。

三是全球化红利的迅速衰退。本世纪,中国承接“世界工厂”获得了巨大的贸易,2001年~2007年内,中国GDP中出口份额从20%跃至36%,几乎涨了一倍,同期全球GDP中出口份额也从24%升至31%。换句话说,中国对时机的把握近乎完美。而后危机时代,全球化的主题被奥巴马的出口倍增计划所替代,中国的出口面临着全球的“围剿”。

加息决策很艰难

中国的加息决策之所以如此艰难,并非宏观决策者不清楚早已是“负利率”的事实。

地方政府经历过去一年的高歌猛进的投资冲动,早已债台高筑,今年余额很可能迈上10万亿的平台贷款,加息一个点,地方政府每年将为此多付出1000亿元人民币的利息。如果利率提升5个百分点,国有企业额外的成本负担将接近它们目前的盈利。银行希望拖延更长时间,将储户的利息率压制在低位,这样能为未来可能的坏账潮多准备一份弹药。

随着CPI之后数个月将冲到年内新高,央行加息或许会 “意思”一下,当然也就仅此而已。“保增长、调结构、控通胀”这样的目标,即便是储备货币国家都难以轻易实现。只能讲,宏观决策者心底里面仍冀望于无痛疗法,既不想升值也不想加息,或是一种无奈。的确,中国经济一旦放缓脚步,很多棘手的问题会立刻化身为幽灵从盖子下冒出来。

实际上,“不全面收紧货币解决泡沫问题”的观点不符合经济分析的常识和结论。水位降不下来,即便一个泡沫摁下去,另一个又会出现,如债券、黄金、蔬菜、大蒜、绿豆……

需要义无反顾地改革

在这个格局中,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担心政府调控对于经济的冲击,我们深知政策的“机会主义”和“绥靖主义”的情结,中国经济泡沫从内部刺破的可能性很小。我们最担心的是外部环境的变化:一是美国因油价失控而加息(这个今年可能性小);二是美国经济的结构调整进展顺利。而这两个却都是中国宏观决策者所无法掌控的。这将决定着中国“宽货币”的拐点。

一方面是美国工业再造的战略布局。美国重新恢复其“重构、创新和再投资”的活力,带动创业和就业活动的集群式迸发,美国重归可支配收入增长之路。而另一方面中国过去10余年成功的三要素在消失:低成本、市场化改革(制度红利)、运气好(全球化的红利),逐步为本币累积着未来贬值的压力。

如果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变化的话,一旦趋势逆转,结果很简单:一段持续上涨的美元牛市,资产泡沫化的经济体或是一场灾难,成为全球再平衡的牺牲品。

可以讲,救赎的机会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那就是壮士断腕,义无反顾地改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热点推荐: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刘煜辉   编辑: huangshuo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