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羽:“检测无门”比性早熟更可怕
本报评论员 刘凤羽
听说过儿童性早熟,但甫一听说几个月大的婴儿就出现乳房发育等性早熟特征,还是震惊得无语。
据报道,近期,湖北省武汉3名女婴(最大的15个月,最小的4个月)身体出现性早熟特征,医院诊断是由激素引起的。而且,随着媒体继续跟进,发现类似病例不独武汉有,江西省奉新县10个月女婴、山东省临沂市8个月女婴也出现早熟症状,另有广东湛江3个月男婴雌激素检测超标——他们出生后均食用同一品牌的奶粉,因此家长们怀疑是奶粉惹的祸。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医学上的性早熟属于内分泌疾病,是指儿童没到10周岁的发育年龄就出现了第二性征发育。激素或类激素过多是儿童性早熟发病的主要原因,六成人是吃出来的性早熟。虽然近年来性早熟病例日渐增多,但两岁以下的婴儿性早熟并不常见。
现在,4省食用同一品牌奶粉的多名婴儿都出现性早熟,是偶然还是必然?而且,婴儿这么小,除了奶粉(母乳除外)不会吃其他食物,因此,奶粉的嫌疑无疑最大。但就此认定奶粉含有激素,显然有失偏颇,毕竟没有权威的检测结论作为支撑。
由此,查清数名婴儿性早熟的真实原因,除了厂方自证清白,更需要权威部门科学认定。
但诡异的是,受害儿童家长向工商局投诉,工商局让他们找质检所;质检所又表示不接受个人申请;他们无奈只好找到医院,医院称没有检测能力;两大国家级乳制品质量检验中心则表示,只能检查奶粉国家标准里面规定的项目,激素并不在其中——没有官方机构主动出面检测,也不接受个人送检,“踢皮球”的结果是家长们从终点回到起点,陷入了“投诉无门”的绝望窘境。
据称,中国乳制品管理部门多达11个,2008年发生三鹿毒奶粉事件后,国家又出台了系列公共政策,但这次的“检测无门”,还是再次让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存在的漏洞暴露无遗。
当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曾导致国产奶业深受重创,而且,其造成的公众对国产奶粉草木皆兵的后遗症还在。此次性早熟事件,在无法证明奶粉不含激素、真相不能大白的混沌状态下,倒霉的何止是几名患儿、几名家长,难保不会再次重击中国奶业。
所以,相关职能部门应以婴儿的健康为最大行为准则,快速介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找出原因,给公众一个交代:是奶粉的责任就及时整改,不是则迅速查找性早熟的真正原因。这不仅关乎国产奶业的发展,更关乎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
资料显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儿童的青春期普遍提前一两年,这很正常,但性早熟是一种病态,需要警惕。我国儿童性早熟率约为1%,在某些经济发达的城市约为3%,临床病例90%以上是女孩。且儿童性早熟问题近两年越来越严重,在大小城市都有扩散趋势,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
儿童性早熟,危害是多方面的,就患儿自身而言,有造成心理障碍;影响患儿身高,导致其最终身高矮于同龄人;致患儿系统性内分泌失调;使患儿分心、影响其读书学习等四方面。就整个国家而言,儿童性早熟则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否则任其发展,会毁了一代儿童,残害民族未来。
从这个角度说,对于此次激素引发的性早熟事件,是不是奶粉的责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检测无门”——它让婴儿性早熟这一新病例的病因如坠云雾,无法对症下药及时防治。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刘凤羽
编辑:
hanf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