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城投4成以上债务来自国开行贷款
每经实习记者 苏珊 发自北京
在本报有关哈城投土地资产被置换的报道见报后 (详见3月23日《每日经济新闻》03版 《主体资产已被置换 哈城投20亿公司债仍大打“土地”牌》),有关商业银行在地方融资平台中的风险进一步显露出来,而在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来源中,除一般的商业银行外,以国开行为代表的国有银行也不可避免地需要正视这个问题。
国开行贷款占总债务44%
根据联合资信评估公司近期出具的评估结果显示,哈尔滨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公司最具价值的土地资产已被置换,而随着国家整顿地方融资平台的相关政策即将出台,地方政府为其提供的担保很可能面临“无效”的窘境,银行的放贷风险或许值得重新考量。
根据联合资信评估公司出具的报告,在土地资产被置换之前,哈城投2008年的项目资金来源中有33.34亿元的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而截至2009年6月底,公司债务中约28.34亿元为公司直接或转借的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占其总债务总计约44%。
在2007年度和2010年的评估报告中,哈城投对国开行贷款资金的偿还安排表述不尽相同,2007年度的评估报告中显示,“公司筹措的国开行贷款资金全部为地方政府信用贷款。其中城区路网工程使用的国开行贷款为2005年哈尔滨市与国开行签订的90亿元政府信用贷款额度,该贷款已落实,资金已到位。根据哈财函 (2005)20号文,国开行政府信用贷款全部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地方财政承担统借统还。”
2010年的报告中则表示,公司债务中约28.34亿元为公司直接或转借的国开行贷款,该部分贷款主要作为地区基础建设项目,由市各政府部门安排资金偿还。
资料显示,2008年,哈尔滨地区财政收入完成280.50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内收入完成164亿元,比上年增长27.20%。2009年1~10月,地区财政总收入完成273.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3.80亿元,增长14.8%。
银行风险堪忧
在地方融资平台的运作上,国开行开创的打捆贷款模式如下:首先,国开行与地方政府合作,构筑信用平台(地方投资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等);随后,在开展城建贷款时,以国有独资或控股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作为承贷主体,将一个城市或区域的若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项目,向银行申请贷款;之后,投资公司根据政府的意愿申请打捆贷款进行项目投资,而国开行等机构一方面会要求以土地做抵押,另一方面往往需要地方政府出具担保函。
但据相关报道,国务院或于3月下发规范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公司举债和担保的通知,地方政府的“担保函”可能无效。
“地方融资中80%的资金都来自商业银行。”天津财经大学教授蔡双立指出,在上一轮的信贷井喷中,商业银行争着给地方融资平台投放贷款,埋下了风险的隐患。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则认为,“地方政府对城投公司注入的资产多是土地,并通过土地出租或出卖来获得收入,一旦房地产行业的泡沫破裂,对银行来说风险极大。”
显然,城投公司的命运牵动着银行的敏感神经,在这一点上,专家认为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面临着同样的风险,但国有银行相对来说具有背景优势。
赵晓表示,地方债务中,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风险是一样的,但政策性银行可能得到国家支持更多一些,商业风险用国家信用来担保、抵冲。
蔡双立也认为,在地方债务链条中,国有大银行的情况稍好一些,它们有国家财政作为支持,将来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基本维持稳定。他介绍,“现在地方银监局正在密切监控地方商业银行的放贷,要降低银行在地方融资平台中的风险,除了监管部门的严控外,还需银行自身提高拨备覆盖率和资本充足率。”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苏珊
编辑:
lil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