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遭Visa封杀:缘起双币卡 遏制银联国际化(2)
银联“以内养外”征战海外
也许在Visa、万事达等老牌卡组织的眼中,相比自身遍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庞大网络,2002年诞生的银联不过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儿,实在不足为患。
他们忙着抓紧布局中国市场,首先是发卡。老陈透露,Visa在发卡上可谓不遗余力,例如发卡行每发行一张Visa卡,就能从Visa获得5-10元的推广费,在所有卡组织中推广费最高。相比而言,银联标准卡的推广费只有3-5元。
但银联同样一刻也没闲着。2002年8月,成立不到半年的中国银联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申请首批国际BIN号代码。2003年8月,南京商业银行发行了中国内地第一张银联国际BIN号—“62”开头的信用卡,银联标准卡正式问世。
至此中国发行的信用卡大致有这几种类型:“62”开头的银联标准卡;“4”开头的是Visa卡;“5”开头的是万事达卡,还有“9”开头等其他卡。
2003年11月,时任中国银联总裁、拥有“中国Visa之父”美誉的万建华会见了时任JCB总裁的信原启也一行,这被业界认为是对银联国际化品牌之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面。后者成功的国际化部署令其在国际支付领域站稳了脚跟。
之后,银联正式将拓展国际市场提上议事日程。银联向“老大哥”Visa与万事达求援,希望借助对方现成的全球网络来加速实现自己的国际化战略。
此时Visa和万事达猛然发现,银联在短短一年多时间中迅速壮大,并逼近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在Visa、万事达的理想勾画中,银联在境外并无网点,因此双币卡在境外只能通过自己的通道清算,可以带来滚滚利润。
“若借网络让银联走到境外,那就等于让Visa们亲手将口袋里的钱掏出来给银联,这谁也不会干。”老陈说。
结果不难想象,Visa与万事达双双拒绝了银联的要求。
被迫单干的银联迅速制定了“以内养外”的国际化方案,即以境内的收入预算来支持境外市场的发展。
陈霓学表示,银联的国际化之路走得不容易。
根据国际惯例,卡组织进入新市场一般通过与当地银行合作来实现,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地外资银行提出的合作条件超出了银联的承受范围,导致银联的国际化一度受阻。
“中国银联的国际化以港澳为开端,而后主要依托中资银行在境外的网络布局来步步推进。”陈霓学说。
2004年1月,银联人民币卡在香港地区的POS消费业务、ATM查询和取现业务正式开办。银联迈出国际化第一步。2007年银联正式将国际化战略列为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令Visa们大跌眼镜的是,银联通道迅速得到境内持卡人的追捧。“尤其银联‘境外刷卡消费,境内人民币还款’这一招,比Visa们经美元转换的清算模式节省了1%-2%的兑换费,这对境内持卡人有很大吸引力—原先持卡人主要在境内走银联通道,但后来大家在境外也越来越多地适用银联通道。”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银联境外发卡累计接近700万张,境外受理国家和地区达到90个,加入银联网络的境外发卡机构43家。因此,Visa最终“忍无可忍”也就“顺理成章了。”
5000万持卡人权益受损
值得注意的是,双币卡拥有两个清算通道,即银联通道和Visa通道(或万事达通道等)。双方合作者是否就境内境外的消费分别归属哪个清算通道做过约定?
对此,Visa中国首席代表赵卉与中国银联负责人都未回应记者的采访要求。
“关键是两个清算通道是否有优先协议,否则两通道是平行的,该由持卡人自行选择清算渠道。”徐明棋说。
老陈表示,自己没有看到过类似的“代理协议”,不过早期业内对双币卡默认的清算方式是:在境内走银联通道,在境外则通过Visa通道。
从国内发卡行的信用卡章程来看,也未具体明确境内境外各由哪个通道清算。
以浦发银行为例,其信用卡章程及领卡合约的第十八条规定:“持卡人在Visa……等国际信用卡组织指定的境外银行网点、ATM或特约商户支取外币现钞或购物消费时,或在信用卡中心指定的境内网点支取外币现钞时,均记入美元账户;持卡人在中国银联和信用卡中心指定的境内或境外银行网点、ATM或特约商户支取人民币现钞或购物消费时,均记入其人民币账户。”
记者致电浦发银行咨询热线获悉,上述规定中的两个清算渠道并无优先与否的区别。记者咨询了多家国内商业银行,得到的解释大同小异。
陈霓学告诉记者,所谓“约定”是不会存在的:“最初Visa曾对银联提出过境外消费走Visa通道、境内消费走银联通道,但出于种种原因,银联并未同意,此事不了了之。”
“Visa等国际卡组织与银联推出双币卡,是对当时中国经济政策的认可,同时也意味着双币卡的两个清算通道在协议上并无优先与否的区别。”
而今Visa突然“喊停”双币卡的海外银联通道,是否造成对持卡人权益的侵害?
Visa北京代表处事务代表刘捷强调,Visa已将“4”开头的BIN号在国际标准组织ISO进行了注册,因此,如果持卡人选择了以“4”开头的双币卡即意味着选择了其交易将通过Visa的支付网络进行处理。
银联则回应称:“银联、Visa任何一方都无权单独对持卡人选择境外支付通道作出限制,持卡人拥有选择境外支付通道的权利。”
银联表示,“银联+Visa”双标志不是纯粹的单品牌银行卡,标志双方均有责任和义务为持卡人提供境外受理服务,这也直接关系到持卡人的权益和发卡银行对持卡人的承诺等。
据央行统计数据,至2010年3月末,中国累计发行银行卡21.69亿张,其中信用卡约1.93亿张。
据老陈估算,国内双币卡约占60%-70%,其中“Visa+银联”卡占4-5成。若以此计算,“Visa+银联”卡数量超过5000万张。
可以印证的是,2009年9月Visa曾发布名为《中国旅游业展望》的调查报告,其中透露Visa在中国的发卡量(包括双币卡与单币卡)已超过5800万张。
即Visa此举或将有超过5000万双币卡持有人受牵连。
遏制银联国际化?
老陈说,博弈的双方都试图用“国际惯例”来武装自己,目标是清算领域的游戏规则、话语权。如Visa用来支撑自己的是行使了几十年的国际清算规则;而银联则用持卡人的权益来为自己正名。
卡组织主要靠收取商户缴纳的扣率作为收入。老陈透露,Visa、万事达的标准扣率一般在4%左右,但近年来,国内最低扣率甚至低到2.2%—这自然有利于吸引更多商户加入签约队伍,迅速铺开网络,但也引起了Visa、万事达的不满。
更令Visa不安的是,后起之秀银联大有将前辈们甩在其后的势头。“Visa此举不仅为了双币卡在境外的清算收益,更意在遏制银联海外的发展。”陈霓学指出,由于银联在国内人民币收单上形成了垄断,任何境外卡组织都无法在中国独立收单,只能依靠中国的双币卡在境外的使用获得收益,而银联境外扩张攻势的日益凌厉,直接危及到了Visa的利益。
徐明棋指出,若万事达等其他国际卡组织也加入Visa阵营,那么银联的压力还是挺大的。但目前,万事达、美国运通等卡组织依然作壁上观。
无论如何,Visa与银联之间的此番“硬碰硬”打破了一贯通行的国际清算游戏规则。老陈认为,博弈的结果不外乎这样几种:其一,银联提高双币卡在境外的清算扣率,并分给合作卡组织一杯羹;其二,双币卡逐渐式微,单币卡取而代之。
记者以持卡人身份咨询银联服务热线时,银联建议“多办理一张‘62’开头的银联标准卡,有备无患”。而近年由于审批流程漫长等原因,国内银行发行双币卡的热情逐渐消减,开始主推人民币单币卡。“再过几年可能就看不到新发的双币卡了。”陈霓学称。
尽管中国银联暗指不会对有Visa标志的双币卡海外清算网络实施封堵,但或许中国银联正“下着更大一盘棋”,即通过银行芯片卡标准,来巩固国内市场的霸主地位和海外独立发展之路。
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已拟定银联标准PBOC2.0芯片卡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发行时间,“力争用5年时间,在境内全面发行和受理金融IC卡。这种IC卡与Visa、万事达等适用的EMV标准完全不兼容。这意味着,5年后中国境内包括借记卡、贷记卡、信用卡很可能都将全面发行银联PBOC2.0标准的芯片卡,“磁条卡”将逐步退出,遵循EMV标准的国际卡组织就更难以撼动银联在国内的霸主地位。
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无论银联还是Visa都不会随意妥协。这不仅仅是两个商业组织之间的抗衡,也是两个权力体系对话语权、对游戏规则的抗争。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lix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