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充足率的堰塞湖效应

2009年11月28日 10:11中国经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作者: 南晋风

银行股再融资再度重压11月最后一周的A股:银监会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中国银行千亿元规模融资等传闻、以及即将鱼贯而入的上市银行融资计划使上证指数在历史天量中跌宕起伏。股指大起大落固然反映银行股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银行资本充足率约束和银行信贷数据对股市的“直观”作用无疑已成为2009年投资信心的一大悖论:一方面银行信贷数据提振股市信心,而另一方面信贷激增必然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引发银行股“再融资门”——二者在投资者心中已成为孪生的矛盾体。

近年来,投资者对于银行股的认知已日趋成熟:稳健增长、分享宏观经济和人民币升值“红利”、抵御通胀等。从海外市场的经验来看,再融资是“好银行”的机遇。此番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多家知名银行亦先后进行了政府注资、增发或配股融资。尤为称道的是,汇丰银行由于长期良好形象在3月份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世纪配股”。与之相比,国内银行再融资绝非“巨亏”或流动性困境,而是基于中国经济刺激政策之下的信贷资产激进扩张,触发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强化。投资者除了对融资规模的戒惧,更有来自于未来坏账涌现、信用风险上升的担忧。从数据统计来看,上市银行再融资的节奏过于频繁,人们难免质疑:“又来圈钱了?”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业主要依赖政府或国有股东的注资、增资,业务发展一度经历“大发展、大不良、大剥离”的循环。内部积累、利润留存一直难以满足银行资本补充的要求,资本充足率约束成为银行经营的“堰塞湖“轮回。资本金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在于银行缺乏与其规模相匹配的创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从目前来看,这一局面在银行纷纷上市之后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具体表现在银行业盈利模式依然过度依赖公司业务的存贷利差,由此导致既无法降低资本充足率的分母(加权风险资产),也无法消弭经济周期对利润和信用风险的剧烈影响从而作大分子(剔除拨备与分红之后的利润留存)。

毋庸置疑,国内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的分母逐年摊大、分子相形见短的困境与中国金融生态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利率价格管制、金融创新不足、盈利模式单一和公司信贷竞相“垒大户”等等。2002年以来国内银行纷纷启动零售银行战略,发力于零售贷款、信用卡、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等新兴业务。这类业务既可带来中间业务收入,又可降低资本金消耗。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零售银行业务的风险权重计值要显著低于公司信贷。但是由于国内不成熟的金融生态,部分零售银行业务短期内无法成为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盈利模式之殇已使国内部分银行在信用卡、私人银行等零售银行业务领域举棋不定或收缩调整。2008年末“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施行之后,公司信贷成为各行业务经营的重中之重,公司金融在银行体系的地位和重要性得到了再度强化。在中国银行业总分行体制之下,这种强化极有可能在短期考核大棒作用下贻误零售银行和中间业务的战略转型。

因此,化解银行股资本充足率的“堰塞湖”轮回在根本上还是要改变银行的盈利结构和资产结构,通过结构调整产生内生动力。这种改变需要上市银行对新兴业务具有长远的眼光,更需要监管层面减少金融保守主义的干扰,为银行业务转型和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资银行股除了做好基本面与未来潜力分析,更应关注资本充足率“魔咒”下银行业务和业绩的分化。

作者系银行资深从业人员

相关专题:

银行资本充足率面临大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敬请关注凤凰网汽车【2009广州车展】专题报道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robot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