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补充资本金走上独木桥
大规模地放贷以及央行在年初回笼资金,使银行现在“就差钱”,去资本市场再融资成为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首选方式。但是,再融资不但加大了市场的压力,对于银行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是不利的
文/刘正山
最近一段时间,上市银行再融资的消息不断传出,备受争议。随着市场的逐渐消化,特别是全国“两会”期间某些银行高管放出“暂无A股再融资计划”等信号,市场放松了紧绷的弦。然而,银行再融资计划只是“暂无”,实际压力依然。
再融资给市场造成压力
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上市银行再融资的消息就不断爆出。原因很简单,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中国银行业空前发放了9.59万亿元贷款。大放贷导致银行资本金不足,自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国内部分银行资产业务受到较大冲击。
进入2010年,央行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等资金收紧政策,再度加大了国内银行的融资需求和压力。
于是,市场传闻:2010年农业银行IPO2000亿元,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再融资6000亿元,总共8000亿元,超过2009年二级市场再融资总额的1倍。
不过,随着招商银行A+H股再融资计划的推进、浦发银行以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方式获得资本补充,以及工商银行行长、中国银行行长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对于“暂无A股再融资计划”的表态,被市场认为是“洪水猛兽”的上市银行再融资,已经让市场放松了紧绷的神经。有些分析人士认为:银行融资实际压力远小于此前市场预期。
据某媒体分析,近期大致确定的上市银行再融资规模,大约在1600亿元左右,数量也相当可观。
大规模放贷使银行缺钱
银行为何纷纷实施再融资计划?因为,各大银行当前“就差钱”,今后还将“更差钱”。
众所周知,2009年中国的银行业空前发放贷款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在世界近代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在日本20世纪80年代泡沫期,在格林斯潘的泡沫期,都没见到过新增贷款达到今天中国的地步。
由于贷款规模的极度扩张,导致了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按照2010年1月13日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1%,中小股份制银行不得低于10%。但大多数银行达不到这一要求,达到要求的,也已逼近监管红线。银行不得不进行再融资。
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第三季度末,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深发展和华夏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6.61%、6.76%、5.2%和6.83%,未达到7%的核心资本充足率监管底线。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从2008年末的13.06%下降到2009年三季度末的12.6%;中国银行资本充足率从13.43%下降到11.63%,均接近11%的监管底限。
第二,银行风险加大。2009年,银行贷款主要流向三个方向:一是通过地方融资平台流向地方政府项目及地方政府所属国有企业,总量近3.8万亿元。二是房地产企业:2009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国内贷款1.13万亿元,增长48.5%。三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大约1.4万亿元。贷款过度集中,风险也很集中。为了应对这些可以预期的风险,必然要求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
第三,银行放贷对象经营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政府投资项目看,多为“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等)项目。而这些项目大多分期建设,分期投资。如果一期建设需要投资1万亿元,二期投资大约在1万亿元以上,三期或许需要的资金更多。对于银行而言,将贷款投向这样的项目,必须继续增加贷款,否则,项目成为“烂尾工程”,损失的还是银行。更何况,这些项目何时盈利,还是一个未知数。
至于房地产经营的不确定性、个人还贷风险,也都是不可忽略的。现在很多人说由于城市化等因素,中国房价只涨不跌。可是,上世纪90年代海南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也是发生在城市化加速期;土地资源远比中国短缺的日本,也因为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而导致泡沫高涨,最终破灭。
鉴于上述因素,银行监管部门显然意识到必须采取措施来防范风险,并采取了一些举措:
第一,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2010年1月13日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明确提出,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1%,中小股份制银行不得低于10%。近期,刘明康再次强调这一监管标准。
资本充足率是银行资产对其风险的比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也就是说,通过资本充足率,可以大致估计银行的抵御风险能力。提高资本充足率,意味着银行必须通过再融资等手段补充资本金。
第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于2010年1月、2月份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市场预计央行在近期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很大。
第三,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尽管存款准备金率一次性回笼资金较多,但操作频率会受到制约,所以,对央票发行收益率及发行品种等常规操作进行调整更具微调效力。进入2010年以来,央行明显加大了流动性回笼力度,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周净回笼资金连续两周维持在600亿元左右。3月9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发行1000亿元一年央行票据。与前一周相比,本期央行票据发行量增加了400亿元,创下最近19周以来的最大单周发行量。
这些调控举措,有利于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但是,也导致了银行的资金链更加紧张,资本更为缺失,后市再融资的压力更大。
再融资损害银行长期发展
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表示,国有商业银行今后要把做强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不断地扩张。今年,各大银行融资加起来要超过8000多亿元,整个市场容量受不了。
再融资一方面不仅仅让“市场受不了”。另一方面是银行的转型将被推迟,风险更大。
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在全国“两会”上表示,在银行再融资问题上,银行监管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协商后,希望银行优先考虑四条再融资原则:尽量使用内源融资增加资本;尽量使用利润来补充资本;尽量使用配股方式补充资本金;尽量以发债方式优先补充附属资本充足率。如果上述方式还不能满足资本充足率,再考虑定向发行,公开发行。
朱从玖的这番话,值得从字里行间琢磨。实际上,上市银行也通常被称为“铁公鸡”。如上市最早的浦发银行,先后四次补充资本金,其中两次是通过公开增发,一次定向增发,一次发次级债,融资超过235亿元。可是,其上市至今的9次分红派现,累计不及53亿元,只是融资额的23%。
所以,对于银行而言,只要政策允许搞增发,它们就不愿意选择使用利润等途径来补充资本金,因为这对银行的短期利益不利。
可是,短期利益是以损害长期发展为代价的,再融资实际上增加了银行的道德风险。对于银行而言,一旦资本短缺可以很容易通过再融资解决,就不必考虑转型——业务结构优化等问题。试想,问题都通过再融资解决了,何必费那么大的精力去搞转型?
补充资本金应考虑长远发展
尽管短期内为了缓解市场压力,银行会减缓再融资的步伐,或者优化再融资方式,但再融资终究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股市、银行本身的负面影响。
首先,需要从资本充足率的算法入手。简而言之,资本充足率=资产÷风险。商业银行的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
那么,补充资本充足率有两个方法:一是扩大分子,即扩大银行的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规模;二是减小分母,即降低风险资产比重。
以前,银行主要选择两种方式再融资:其一为增发;其二为发债。“增发”方式,如前文所述,已经给市场特别是股市带来阴影,监管部门也倾向暂时减缓增发的步伐。
至于“发债”,虽然股市对此不十分关心,却给银行带来更多的风险。例如,截至2009年8月,商业银行已发行次级债2316.5亿元,为2008年的3.2倍。14家上市银行的次级债余额约为3766亿元。据监管机构调查,其中大约有51%的次级债为银行交叉持有,这很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对于银行的风险管理而言,核心资本充足率更为重要。而发债无助于改善核心资本充足率。
剔除“交叉持债”的因素,积极的做法是,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方式发行债券,补充附属资本;另一方面,通过改进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资产损失,多方面提高盈利水平,使盈利转增核心资本。
后者应该是最好的方式。因为,举债迟早是要还的。增发、配股,固然有助于改善股权结构、完善治理结构,但这仅仅是名义上的。在当前的背景下,股权融资成为银行补充资本充足率的主要渠道,银行习惯于把股权融资当做资本充足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就不会去重视内在资本生成机制的培育,以至于刚刚得到提高的资本充足率没过多久就降了下来,银行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资本市场伸手。于是,形成了一个怪圈:资本充足率不足——融资——资本充足率不足——再融资。
所以,从长远发展考虑,银行应将主要精力放在资本生成机制的培育上,这不仅关系到银行的自立能力和竞争力,更关系到银行抗风险能力和机制的形成。
此外,要确保已放贷资金的安全程度。经过2009年的大放贷,银行的“隐性风险”也在不断放大。如果此类信贷资金变成呆账、坏账甚至死账,这些银行即便有15%的资本充足率,也无济于事。
银行应该采取措施以减轻风险:对贷款资金进行分类,根据现实情况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并有针对性地监控;要分散贷款投向,避免集中性风险;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优化资产结构;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银行治理机制。
当然,还有一条道路或许可以考虑,即加强金融创新。如果确实要补充资本金,也不一定非要通过市场直接融资。银行可以将部分贷款分拆或整合打包,并将这些贷款卖给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以达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目的。
这种融资方式在美国等发达资本市场较为常见。当然,这种创新是否被监管部门认可,则是另一回事了。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刘正山
编辑:
wangf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