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高起点推进创新发展
强劲增长:来自创新驱动
新年伊始,成都高新区喜讯连连。
———成为西部首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示范创建时间自2010年1月1日起算,为期3年。
———再添一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部近日公布的《2009年度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名单》中,成都数字娱乐软件园管理投资有限公司名列其中。
————一批入驻企业实现新年“开门红”。迈普通信“基于ATCA的多核高性能路由器的若干关键技术”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项;四川精锐动画、成都精英设计进入全国首批动漫企业认定名单……
喜人的数据则从宏观上彰显了成都高新区2009年的强劲增长:预计全年实现产业增加值420亿元,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5亿元,增长3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70亿元,增长2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亿元,增长29%以上;外贸出口超过25亿美元,增长25%以上,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额达到57亿美元,增长20%以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成都高新区实现高增长的一大主要经验,就是探索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内在活力和抗风险能力。
自1988年筹建起,走过20多个年头,成都高新区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成都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敬刚表示,“我们坚持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多年来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培养了一大批有竞争力的企业。”
在这里,拥有核心技术、依靠自主创新占领市场的企业,占园区工业和服务企业总数的70%以上。飞鱼星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总经理周龙介绍说,“我们研发专门的多功能路由器,这种‘小’产品是业内巨头无暇顾及的,拥有大市场。”如今,飞鱼星科技已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
在这里,有全国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群体,每年新增创保兴发展控股业企业200余家,常年在孵企业保持在1500家以上。
在这里,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年产值595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78%以上。
坚持创新驱动的效应,带动成都高新区后来居上,实现了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目前,成都高新区在科技部综合考评中,名列全国56家高新区第4位。
发展导向:培育创新集群
“经济发展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科技。”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反复强调科技创新对产业的支撑作用,“自主创新需要韧性和耐性,需要在实践中持之以恒地坚持,才可能有所成。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坚持自主创新,经历了从企业集群转向产业集群、又从产业集群迈向创新集群的发展历程。”
回望走过的路,成都高新区在每个发展阶段,都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高端产业和产业创新研发的高端作为发展主攻方向,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起跑、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加速。
2004年起步的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就是这样的范例。在天府软件园,一座座线条简洁、富有现代感的写字楼以极具创意的设计,展现出建设者面向世界、放眼国际的视野。电动观光车一路穿行,天府软件园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婷婷对入园企业如数家珍,“这是华为的研发中心,有近3000人。”“这是印度威普罗,这是诺基亚、西门子联合成立的诺西研发中心。”“这是完美时空,这是腾讯,这是阿里巴巴。”她说,软件园二期刚建成不久,就被企业“一抢而空”,在建的三期被许多企业预订。
在从事软件业商务管理多年的杜婷婷看来,成都高新区发展软件研发、服务外包产业独具优势,“软件开发、外包对物流的需求很低,避开了西部地区处于内陆的区位限制;四川大学、成都电子科大等高校能提供软件人才;成都的人文环境、城市风格,对高端人才很有吸引力。”
在产业选择上,成都高新区的理念正是要与其他高新区“和而不同”。管委会主任韩春林认为,要与其他高新区形成合力的是紧紧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定位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而“不同”则是要主动引导差异化发展,在发挥成都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和城市人文底蕴的基础上,致力于高科技创新研发。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选择,为成都高新区赢得了先机,积蓄了后劲。经过5年时间发展,高新区已在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游戏动漫、信息安全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培育了一批本土软件企业,引进IBM、甲骨文等跨国软件公司60余家,企业总数近600家,年销售收入260多亿元。今年1月11日,成都与北京、上海等4个城市成功获批全国首批“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形成集成电路、光电显示、通信六大创新型产业集群。“每个创新型产业集群,都像一个巨大的发动机群,为成都高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成都高新区经贸发展局局长杨东说。
平台建设:完善创新体系
在多年实践中,成都高新区的领导干部达成了共识: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调动所有力量构建支撑创新发展的完善服务平台体系。
其实,五大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的构建本身,就是成都高新区的一大创新。这个平台体系包括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人才支撑及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政务服务平台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在成都高新区,任何一家企业遇到困难,只要拨通962000这个电话,就会有人为其排忧解难。去年4月,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处在上市前的关键时期,却因为“与其他公司门牌号重复”卡了壳,硅宝公司的负责人拨打了962000,很快相关部门就主动协调解决。截至2009年11月底,成都高新区已有1579家企业通过拨打962000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和困难,限时办结率达到100%,企业满意率达到99%。
“对于企业的咨询,接线员会依照1500条左右的常用答案回答,如果企业的问题超出了这个范围,或是有实际困难需要解决,接线员就会做好记录,转到后台。随后工作人员会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解决。”成都高新区两委办副主任尹刚告诉记者。
962000企业服务呼叫中心只是成都高新区众多政务创新的举措之一。“三段式”企业服务体系、打造并联审批通道、引进中介服务机构、实行街道“一窗式”综合服务模式等,大大提高了成都高新区的工作效率。
在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的大学生创业园,记者见到了26岁的杨先凯,他已经是镜界网的CEO了。“公司的工作室、桌子和电脑都是创新中心免费提供的。”他说。2007年,大学毕业的杨先凯开发出一种互联网技术,想创业却没门路。去年5月,他拨通了创新中心的电话。经过一系列评审,杨先凯的团队顺利入驻创业园。1个月后,镜界网正式上线,经过半年运营,已拥有活跃用户1万多人。
“我们设立了高新区高级人才创新创业专项基金,还将孵化前移,培养出一批不错的创新苗子。”成都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主任苏昶说,投资8000万元建设的软件公共技术平台服务体系,已成为园区中小企业的“摇篮”。
展望未来,敬刚满怀信心地表示,“我们将继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成都高新区永续发展的不竭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daiy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