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基层 强基础 保增长 促和谐
问民情解民忧
——上城区基层党建工作为政府和居民搭起一座桥梁
“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你都能找到我”,这句话听上去很像是服务型企业的广告词,在上城区,这却是该区基层党建工作正式提出的服务方式。通过基层民主党建,上城区在政府和百姓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三户人家三个厕所,看上去是个很简单的分配问题,可是一旦这三户人家都要争其中一个,这问题可怎么解决?2007年,上城区湖滨街道光复路148号老房子在危旧房改善工程中,就碰到这么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党代表进社区”活动中,市党代表、湖滨街道党工委书记叶榕了解了这件事,厕所分配看似很小,但是“百姓事无小事”,叶榕亲自牵头成立由街道、危改部门和社区三方组成的光复路148号厕所问题协调工作组,并亲自出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解了这三户人家之间20多年的积怨,圆满完成了厕所分配,这件事也在当年成为了杭州“民主促民生,民主促和谐”的典型范本。
由此为契机,在上城区,党代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医院、进社区等“五进”活动全面展开。特别在背改、危改、庭改、物改等事关民生的重大工程方面,及时组织党代表介入,起到了意料之外的好效果。
上城区“民间改善办”、“草根质监站”、“ 邻里中心”、“楼道事务管理中心”等社会性组织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如何把为民服务、为民办实事纳上轨道,成了上城区委区政府思考的问题。“聚精会神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 只有全区基层党建工作得到全面发展,上城区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才有坚强的组织保证和精神支撑。
在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的基础上,上城区创新性推进了社区服务,建立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制度;整合资源建立区级党员服务中心,投入100多万元打造浙江省第一党小组陈列馆,使党员服务阵地更具专业化、多元化。
在服务中凝聚力量
——下城区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做好惠民助企文章
“祝贺您所在的支部成为下城区首家旅游行业党组织。”这是浙江天堂国际旅行社党支部书记、总经理许亮在公司转制下放后收到的慰问短信。更令许亮意外的是,企业所在地的街道党工委第一时间主动上门走访,了解企业情况,沟通有关信息,并提供支部活动经费。许亮感慨地说:“本以为企业改制后会成为没‘娘’的孩子,没想到在下城,非公企业同样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这是下城区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服务举措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下城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走访联系企业,将2000余册下城区“1+X”经济扶持政策汇编送到辖区企业。先后向区内1000余家企业兑现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近2亿元,企业的投资信心被迅速激发。同时,一场以“创五好、增活力、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活动在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中全面展开,广大党员以实际行动争当克难攻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先锋。
下城区各级领导干部始终把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作为打造“繁华时尚之区”的“龙头工程”来抓,强化“一把手”责任,确保党建工作的顺利推进。在各级党组织的带领下,全区上下团结一心,“服务业强区”建设扎实推进,群众生活品质不断得到提升,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截至今年10月,该区“十二大工程”实施率达64%,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8.64亿元,同比增长24.17%。
今年以来,下城区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以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员服务中心为依托,以楼宇、市场党员服务站为延伸,形成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15分钟党员服务圈”。据统计,仅去年一年,下城区各级党员服务中心(站)共组织各类活动960余场次,受理各类事项1722件,服务党员群众达2.3万余人次。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就业形势,下城区各级党组织把就业再就业作为民生改善的首要任务,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载体,积极鼓励扶持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该区财政更是安排出3000万元专项资金,努力实现全年新增就业21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400人。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
——江干区探索创新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
“今年杭宁高铁、沪杭高架等四个项目的征地拆迁涉及俞章村的31户农户,我们仅用半天时间就完成了丈量、一天完成了签约。”笕桥镇俞章村党委书记俞来法介绍说。“半天丈量、一天签约。”创造了江干征迁史上的又一个奇迹,在村干部和党员一次次的上门沟通联系,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老百姓理解了,老百姓支持了,再难的事都会变为现实。
近年来,随着杭州“城市东扩”战略实施,江干区在城市化的带动下,大机遇带来了大发展,大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如何服务和保障大发展,同时又要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沟通联系服务是关键。江干区在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基础上,创新建立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的民情工作机制,拓展了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实现了“联系无遗漏、管理无盲点、服务无缝隙”的“三无”目标。
目前,江干共划分了658个管理片区,建立了1500个服务小组。通过这种划片、分组、到户的网格化架构,江干的每户家庭都有党员干部在联系服务。“民情联系卡”,是江干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金名片”,公开了联系人员、联系电话和服务项目。通过这张小小的“民情联系卡”,党员干部可以及时了解到群众最细微的困难和心声。部分社区、村还建立了民情接待室,编印民情小报,设立民情联系箱,开通了民情服务热线和网络博客,广泛了解民情民意。同时,针对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充分发挥基层村社自主性,因地制宜设计多元化工作载体,因人而异提供多样化服务。
小制度、大作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民情工作机制,有效地改善了民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现在,老百姓的理解支持多了,基层工作推进的阻力小了,征地拆迁工作也就不再是“天下第一难”了。
强基础增活力促民主
——创新实践让拱墅区基层党建工作更有活力
今年以来,拱墅区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党代表任期制、“支部建在退管小组上”、社区组织换届“电子直选”、村级事务“五议两公开”等探索实践,进一步扩大了党组织覆盖面,增强了党组织生机活力,推动了基层民主发展,为建设秀美拱墅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推进,加快北部地区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党代表除了来参加党代会外,在闭会期间还能做些什么?今年,拱墅区在实施党代表任期制方面交出了一张让人满意的答卷。通过建立党代表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经常性开展活动、参与党内重要事务等三项工作机制,该区积极探索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实现了党代表从“会议代表”到“任期代表”、从“一次性发挥作用”到“经常性发挥作用”的转变。在任期里,除了要求党代表公示亮身份外,每月20日还作为党代表接待日固定下来。一年来,全区共集中组织开展党代表活动22次,先后开展8次党代表接待日活动,接待党员群众200余人次。
选举没有固定候选人、不用在纸上画圈圈——“公推直选”和“电子直选”是今年拱墅区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中的两大创新举措。
今年该区在祥符街道陆家圩社区开展了党组织“无候选人直选”,多渠道引导党员群众扩大选人用人视野,鼓励能人回社。通过竞选人公开发表竞职演说,由党员直接投票选举产生书记和班子成员,大大激发了党员的参选热情,真正选举产生了工作有本事、群众信得过的“领头人”。
此外,湖墅街道仓基新村社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了“电子直选”的试点,开创了运用现代技术直选社区干部的先河。党员群众不再像过去那样拿着纸质选票画圈,只要凭IC电子投票卡在电脑上就可以完成投票,计算机系统实时统计汇总,投票结果直接产生、现场公布,整个选举过程更加直观、透明、高效,受到了党员群众的普遍欢迎。
贴近新群体拓展新领域
——西湖区区域性大党建模式助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近日,台资华硕科技杭州分公司软件研发部副课长雷淼森刚刚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大学里来不及实现的入党愿望,没想到在台资企业还能实现。”这是欧美中心党委打造“党建为核心、经济为主体、服务为载体”的楼宇党建格局的真实写照,也是西湖区面向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探索区域性大党建模式的一个缩影,通过建立党建、经济和服务“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西湖区经济发展迅速,一大批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以及年轻的“新杭州人”落户西湖区,形成了一个个先进生产力集中、富有朝气和活力的聚集区。如何因地制宜地加强这一领域的党建工作,让广大党员和流动党员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是西湖区委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从2006年建立全省首个楼宇集群党委——黄龙商务中心党委以来,西湖区先后在西湖科技经济区块、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世贸丽晶城欧美中心、华星时代广场等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集聚区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全区又建立区党员服务中心、商务中心党员活动室,为党组织和党员提供各类服务。
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更大的难题。年初,黄龙商务中心党委在业主恳谈会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与市、区职能部门沟通,争取政府支持,促成了注册资金10亿元的杭州市首只现代服务业投资基金——杭州钱江浙商现代服务业投资基金的成立,既为西湖区乃至杭州市中小企业的融资、成长期企业的上市提供了有力帮助,也为政府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扶持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业主恳谈会是黄龙商务中心党委“四会一库”的“四会”之一,这项制度的实施,为黄龙商务中心党委与企业党组织之间建立了一种经常性的联系和服务平台。
29个网格“网住”247个企业党组织
——高新区(滨江)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新模式
在高新区(滨江),有一批从区级机关各单位中层以上党员干部中选派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指导员。依托这批由29人组成的队伍,该区对区内直属企业党组织细分区域实施“网格化管理”,通过“部门结对、专人联系”的形式,指导企业党建,服务企业发展。
高新区(滨江)现有企业党员12385名,建有企业党组织247个,其中党委19个、党总支6个、独立党支部175个、联合党支部47个。针对区内直属高新企业党组织点多、面广、量大等实际,为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在坚持落实企业党建指导员制度的基础上,去年以来,高新区(滨江)借鉴运用网格化管理理念,积极探索实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网格化管理服务新机制。
在掌握企业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高新区(滨江)综合考虑企业住址、发展规模、行业属性、党组织建设水平等因素,将全区200家高新企业党组织和47家联合党支部划分为29个组,构建成29个党建工作网格,每一网格单元有6-10家企业党组织;同时确定29个区级机关单位分别和29个网格单元内企业片组建立联系对子,并在各单位中层以上党员干部中挑选出一名干部,既作为机关结对企业的专门联系指导人又作为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具体承担“双重”角色赋予的 “双重”任务。
网格化管理服务机制以“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为核心理念,区机关单位定期上门为企业送服务。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每年走访结对网格内的企业不少2次;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每半年对网格的企业党组织上门走访一遍;每季度由指导员牵头,召开一次网格内各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例会,及时了解企业情况,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指导企业党组织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萧山区:加大创新力度 打造品牌优势
萧山区全面推行村(社区)干部问责惩戒和辞职制度,向全区411个行政村、151个社区3000多名村(社区)干部“挑刺”,15名工作不称职、群众不满意的“村官”按照程序“下课”……今年以来,萧山区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注重打造党建品牌优势,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创造性地推进基层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成效较为明显。
今年,针对农村党员群体“思想多元化、结构差异化、流动频繁化”的趋势,萧山区大力度调整村级党组织设置,411个村党组织中建立党委115个,党总支280个,党支部16个。全区大力实行企业(联合)支部、行业支部、特色支部、流动党员支部、老年支部等5类支部建设,在1271个村属支部中,建立工业支部128个,企业联合支部119个。积极探索在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进行党组织设置,已建立行业特色支部7个。同时,全区按每名基层党员每年活动经费50元的标准,共落实农村党员活动经费超过17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村属党支部活动的经常化、规范化。
积极落实村干部关心关爱机制,为他们“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建立农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去年以来,萧山区已有12名村干部考录为机关工作人员,还有4名村党组织书记被选拔为副处级领导干部。全区现任村干部群体普遍纳入社会保障安全网,村主要干部实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全覆盖。
全区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紧紧围绕市委“主攻工业、决战工业、稳定工业”目标,发挥党建优势,助推企业发展。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洪航勇带队深入永翔、三弘等企业进行党建工作专题调研,并主持召开全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保增长、促转型”专题会议,推进“强信心、促发展”先锋行动,对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转危为机、跨越发展中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提出了“五个保证”、“五个带头”、“五个率先”的具体要求。在杭州市“100示范群”评选中,全区有6家企业党组织被命名表彰。
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
——余杭区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夯实组织基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火车头,其能力素质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余杭区积极探索村干部队伍管理新方法,努力造就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
在余杭区崇贤镇龙旋村经过重重筛选,最后确定的党委书记人选是当地一位在非公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年仅28岁且户籍不在本地的张娟。这标志着该区开展党组织书记公开选拔跨村任职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改变了长期以来,村干部选拔“就地取材”的惯例,打破了原有“本村人治村”的模式,有效拓宽了村党组织书记选拔途径,搭建起了贤者脱颖而出的平台。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该区精心设计村情介绍、竞职答辩、公开推荐、结构化面试、量化考察等环节,始终坚持让党员群众最广泛的参与,既检验了竞职者的素质能力,也将选择权真正交给了党员群众,使跨村任职的党组织书记既“跨”得出,更“任”得上。通过建立灵活的选拔机制,较好地实现了统筹城乡优秀人才资源,选好配强“领头雁”的目标。
村干部队伍要加强管理,必须加大考核力度。余杭区为增强村干部责任意识和争先意识,按照“以绩定级、以级定酬、级酬挂钩”原则,建立村干部立体式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对村班子整体和村干部履职情况进行考核管理,形成优胜劣汰的奖惩机制。根据村干部工作实际,将考核分为平时工作考核、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和民主测评三项内容,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得分情况,向党员群众公布。按照综合评价得分情况,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排列,确定相应考核等次。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的报酬、奖惩相挂钩。这一做法基本实现了村干部责、权、利相一致,绩、奖、惩相统一,受到了镇村干部的广泛认可,改变了过去“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
立足“五个根本” 打造“五型党建”
——桐庐县努力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日前,桐庐县富春江镇党员帮扶资金共收到捐款161037.1元。
富春江镇党员帮扶资金是在"8.13"特大洪灾后,为学习陈柱平、钟伟良同志“真知百姓情、勤解百姓难、善谋百姓福”的先进事迹,切实帮助那些受灾严重的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而成立的。按照思想上扶志、经营上扶技、生活上扶困、教育上扶智的原则,首批38700元慰问金已送到95户"8.13"受灾党员群众手中。这一资金的成立正是桐庐县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一个剪影。
近年来,桐庐县把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从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入手,明确责任,突出重点,建立健全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体系,以立足“五个根本”、打造“五型党建”为重点,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在立足科学发展,打造“服务型”党建工作中,该县重点做到“三服务”,即在“转危为机”中体现服务,在“急难险重”中体现服务,在“破解难题”中体现服务。今年以来,全县党员干部共开展服务企业活动180余次,走访企业1300余家次,实际解决企业提出的问题352个。特别是在"8.13"特大暴雨当晚,全县共成立党员应急小分队65支,1000多名党员干部奔走在抗灾抢险第一线,连夜转移群众5066人,成功解救被困群众105人。灾情过后,县委迅速组织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陈柱平、钟伟良先进事迹,开展了“学英雄、见行动,贴民心、促发展”活动,号召全县上下积极投身于灾后自救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去。
在立足群众满意,打造“惠民型”党建工作中,该县把“满足群众的意愿和需求”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规律和原则,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抓载体设计,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抓工作推广,以群众首创为源泉抓方法创新。就涉及民生的6大方面,整理归纳群众意见建议200余条,由此提出“4+2”活动载体和 32条为民服务举措,并组成5个服务团,加快推进民生问题解决。
淳安:在基层党建中创新民主新模式
农村基层信访投诉中涉及村级财务方面的比例由前三年的75%降至30%左右、村级招待费下降了27.1%、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党在基层执政根基更加稳固……这是淳安县自2009年年初以来开展民主评议村级财务所取得的巨大变化。
民主评议村级财务机制是淳安县今年探索基层党建新路子而摸索出的“三项机制”之一,同时也是淳安县今年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上最大亮点。
为了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淳安县充分总结了棠高村40多年“草根民主”的经验,采取先党内后党外的方式广泛征求意见,统一思想认识,以党内民主带动基层民主,在全县23个乡镇82个行政村开展了民主评议村级财务试点工作,把这个发源于棠高村的“草根民主”成功转化为易行的“基层民主”并向全县推广。
淳安的民主评议村级财务工作明确收入评议、支出评议、用工评议、固定资产及物资评议、资金评议、工程项目评议等了6个方面的评议内容,涵盖了该县村级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
“抓好民主评议村级财务工作,就是抓住了村级财务的关键,就是抓住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就是抓住了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也就抓住了整个农村工作的关键。”在淳安县委的眼中,民主评议村级财务制度不仅仅关系到财务,也解决了基层组织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她就是撬动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那根“杠杆”。
事实上,开展民主评议村级财务试点工作后的效果确实颇令人满意。通过民主评议村级财务,不但建立了村级财务管理监督的新机制,而且进一步完善了村级事务的管理监督机制。同时,民主评议村级财务,架设了密切农村干群关系的新桥梁,也有效引导了群众有序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可以说,这项制度既落实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又有效化解了农村基层矛盾,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群众看明白,干部得清白。”这正是当地百姓对此项工作的评价。
为积极稳妥推进这项工作,淳安县在今年就制定了三年推进计划。根据计划,2009年淳安在全县面上82个行政村开展试点,2010年覆盖至70%以上行政村,2011年实现全县425个行政村全覆盖。
让基层干部无忧让党员群众满意
——2009年建德市基层党建实现“四突破、四强化、三探索”
为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建德市委今年先后出台、完善了社区党建“1+4”和农村党建“1+18”文件,在市财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市镇两级财政投入配套资金达1500余万元。用建德市委书记陈春雷的话说,“抓基层组织建设,不仅是一项政治责任,更是新形势下实现转危为机、强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出于这样的认识高度,该市今年基层组织建设下大力气办成了四件难事:一是村党组织建设有了新突破,通过换届“回头看”和组织设置调整,全市232个行政村,党组织数增加至1019个,支部平均党员数从60人减少到17人,有力破解了村规模调整后“党员难管理、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的问题;二是基层班子建设有了新突破,探索实施了“两轮推荐、两轮票决”办法选拔任用干部;三是基层干部保障有了新突破,每年投入1000余万,确保任职5周年以上且年满60周岁的离任村主要干部发放定期生活补助全覆盖,对在职村主要干部工作报酬和养老保险补助全覆盖;四是城乡党组织共建有了新突破,全年党建结对慰问农村困难党员群众1384人。
在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建德市委对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也毫不松懈,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着力做好四个方面:一是强化党员发展。设立公选关、预审关、双票决关等“三关”,新发展党员800多人。二是强化教育管理。认真组织党员参加学习实践活动。三是强化作用发挥。深入开展主攻工业年、项目推进年、招商引资年“三个年活动”,着力打好保增长攻坚战。四是强化服务拓展。全市建立各级党员服务中心70余个,努力强化管理、拓展功能。
在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方面,建德市委则结合本地实际,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出台了发挥党代表作用的系列文件和政策,建立市委委员联系基层党代表制度。二是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三是出台政策规范党务公开内容和程序,进一步扩大党员的知情权。同时将党务公开与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有机结合,形成较为完备的村级信息公开体系,为村级民主管理和监督做好保障。
优化村党组织设置 推行“5+2”工作法
——富阳市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
从2008年底至今,富阳市根据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农村基层党建思路,积极探索村级党组织设置模式和服务方式,扩大基层党组织在产业链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全市超过21000名党员在优化村党组织设置中受益。
盘子变大了,但结构不能变乱。针对行政村规模调整以后村规模调大、党员人数增多、党员学习教育难的实际,富阳市在新登镇、高桥镇率先试点的基础上,于今年3月在全市推行村级党组织设置调整,按照党员80人以上设党委、30人以上设党总支部的原则进行了村级支部升格。按照“作用相同、行业相近、特长互补、地域相邻”的原则,采用三种模式抓好组级支部的设置:一是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即根据各村产业特点及党员从事行业,组建组级支部。二是支部建在行业协会上,依托老年协会、计生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建组级支部。三是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依托村民小组组建组级支部,但在组建时打破了原自然村界限,跨村联系,促进了新村融合。
目前,富阳276个村共设党委71个、党总支部121个、党支部84个,村党委(总支)共下设组级支部659个,其中以行业为基础组建的311个,以协会为基础组建的114个,以各类村民小组为基础组建的234个,平均每个支部党员数从村规模调整后的60名调整为25名。这些党组织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示范引领、服务指导、宣传动员等作用,将各类行业协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关系直接串联,保证了农民的增收,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
组织规模调整为村级组织良性运行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富阳借助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契机,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提出村级组织运行“5+2”工作法,加快推进行政村调整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5+2”工作法,即所有村级重大事项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都通过党员群众建议、村党组织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的“五议”程序进行决策,通过决议通告、实施结果公示的“两公开”程序加以监督。“5+2”工作法使全市基层民主建设更进了一大步,在将近半年的实践中,群众对此反响良好。
为回乡流动高校毕业生党员安个“家”
——临安市探索建立回乡流动高校毕业生党员管理新模式
一直以来,大学生党员毕业后在外单位工作,工作单位没有党组织的话,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一般都直接放在原籍的村级党组织中。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参加组织生活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给各村党组织一些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难度,在讨论一些重大问题或选举的时候,往往要求参会党员要达到一定的比例,如果这些在外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党员经常请假的话,就给村级党组织活动带来了压力。这样一来,就使得其参加学习和组织生活的机会比较少。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临安市组织开展了调查摸底工作,重点了解掌握党员本身和其所在支部的情况。在告知他们创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支部的原因和目的的情况下,本着自愿的原则,选择加入或不加入该支部。同时征集党员对建立该支部的意见和建议。在前期调研中,除去部分暂时无法联系上或在村待转正的预备党员,绝大部分党员表示愿意加入新支部,并表达了希望尽快建立新支部的意愿。据此,临安市正式决定在各乡镇组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支部,并研究确定了管理模式和活动方式。把“家”安在乡镇党员服务中心,明确专人进行日常管理,建立台账,定期进行电话联系。传达党组织活动安排,寄送学习资料。
在党支部日常工作中,专职干部利用QQ群等即时聊天工具,即时交流思想,汇报工作感受,日常聊天联络感情。必要时利用QQ群召开网上支部会议。支部大会一般每半年召开一次,一般安排在节假日,会前一周在QQ群消息中通知,同时以电话方式进行联系,要求支部成员无特殊情况都应参加,会议地点一般安排在乡镇党员服务中心,视情况也可安排在外地。每半年以书面形式汇报思想,汇报材料作为民主评议依据。在党员发展上,只接受每年回籍学生党员,不新发展党员。预备党员转正,需提交转正申请,思想汇报和所在单位鉴定。
高校毕业生党支部的成立使得党员的心理有了变化,从学校毕业后,他们又有了一个统一的支部领导,有了属于他们发挥自己所长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他们参加组织生活的难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