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市股指期货 定海神针是否靠谱
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是不是有望成稳定股市和股指期货的“定海神针”呢?我觉得不那么靠谱。
诚然,从逻辑上讲,如果目前股指期货交易中越来越明显的过度短线交易倾向,主要是由于套期保值功能的不到位所致,而套期保值的不到位又是因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不到位所致,那么,一旦这种因果关系不再成立,问题的迎刃而解是可以期待的。
但是,事情果真如此吗?
从公募基金问世的第一天起,人们就一再地冀望它们发挥市场“稳定器”的作用,成为稳定市场的“定海神针”,然而,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尽管目前我国基金的资金总规模已达3万多亿元,持股也已达到全部流通股份的近两成,但基金从来就没有为市场的稳定做出过不负众望的贡献。笔者以为它们真正恰如其分的称号只有一个,那就是“超级散户”。
股指期货不能没有基金等机构的参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它们的参与,套期保值就没有了主力军,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股指期货也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是,基金它们有能力也有条件做套期保值,不等于它们就会只想着做套期保值,更不等于套期保值有了基金的参与就真的成了“稳定器”。只要想想,这几年有多少央企步中航油陈久霖的后尘在海外衍生品交易中呛了水,就能知道了。
从以往基金投资的行为偏好来说,并不是每个基金都像它们的发行宗旨所说的那样,忠于价值理念崇尚理性投资的。限制基金、券商在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初期只能作套期保值,虽说起来似乎有点不那么市场化,但是,如果你不加限制的话,那么,可以断定,不知会有多少基金急不可耐地跟先行一步入市的那些个人投资者一样,去大做特做短线投机的。在挟武器精良、子弹充足之优势的基金的推波助澜下,现在就已被炒得越来越有点像权证的股指期货交易,恐怕又会进入疯狂的境地。
笔者以为,在基金和机构延缓入市条件下推出的股指期货,在某种意义上好像玻璃缸里养的金鱼。这种短暂的平稳并不意味着股指期货的风险小了,恰恰相反,做空风险被后置了的双边市犹如堰塞湖,护堤一旦崩溃,那么,首当其冲的风险就远不是眼前那些相对比较简单的投机性套利所可比拟。由于基金等机构在现货市场早已有着足够多的抛空头寸来配合期指合约的做空,所谓“做多做空都赚钱”,或许会演化为“两边做空都赚钱”。而对于市场来说,无论“被做空”的风险前置还是后置,都意味着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会有什么“定海神针”可言?
(黄湘源,资深市场观察人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daiy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