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一对多是否真的可以遏制阳光私募

2009年12月29日 01:44每日经济新闻 】 【打印共有评论0

基金之一对多

2009年基金行业一点也不平静。阳光私募拥有机制优势,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经理“老将”转身投奔阳光私募;另一方面,基金专户一对多也在公募基金身上“抽血”。种种迹象表明,公募基金的优势正在慢慢消失。

在阳光私募谋求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对多的到来真的可以遏制阳光私募迅猛的势头吗?

部分私募不看好一对多

由于管理层叫停了信托账户,阳光私募的发展受到了不小冲击,发行数量大幅缩水。为寻找旧的信托账户,私募人士更是出高价四方打探。对于管理层的举动,市场普遍解读为此举是为专户一对多的顺产开路。专户一对多,这个被基金公司誉为二次革命的新生事物。从诞生的那天起就被赋予了与阳光私募抗衡的使命,

然而,在管理层偏爱下,专户一对多销售经历了短暂的美好之后,便进入了萧条。更令市场意想不到的是,短短几个月运行后,专户一对多业绩差距明显。和私募与生俱来的激励机制相比,激励机制的缺失也让部分私募人士对一对多的前景并不看好。

“别看有先天的仓位优势,一对多的业绩不见得都强,而且内部差距会很大。保守估计,有1/3的一对多不能够跑赢公募基金。”深圳某基金公司人员向记者表示。

此前有报道称,深圳某基金公司的一款专户一对多产品净值超过1.1元,已越过合同中提取报酬的底线。而坊间传闻,北京某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产品已经跌破面值,投资者发现收益还不如公募基金,要求退出此项业务。

造成基金“一对多”的短期业绩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各家基金公司一对多成立的时间不同,业绩有差异也很正常。今年9月底,大盘在3000点附近,出于慎重,多数基金专户团队第一次投资都相对谨慎,没有大举进攻。

问题:公转私后水土不服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明星基金经理加入一对多,然而扎根于公募和专户两块不同的土壤,原本在公募战场厮杀的基金经理们也患上了“水土不服”。

北京某基金投研人士告诉记者:“公募基金做得好,不一定就能做好一对多业务。同时,公募做得不好,或许适合做一对多。”

毫无疑问,公募基金追求的是底仓上的超额收益,也就是常说的相对收益。他们所做的不是紧跟市场形势去调节客户资产的水龙头,他们所做的就是大类资产配置和趋势投资。比如:买点金融、地产放在那里。而一对多作为类私募产品,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资产配置,以期获得绝对收益。从公募到一对多,基金经理能不能迅速适应投资风格的转换,需要打个问号。简而言之,资产配置做好了,你会获得不错的收益。一旦做反了方向,那几乎就是低卖高买了,损失会相当惨重。“哪里去找那么多能做绝对收益的基金经理,原本优秀的经理接二连三的离开。况且,市场的供应量还在不断加大。”

“每个一对多都相当于一个小公募,投资经理的精力也顾不过来。不同的产品封闭期也不一样。有时候要分红了,投资经理就要提前准备资金;有时候,产品到期了也要准备相应的资金,这些都是对投资经理能力的考验。此外,每个一对多还要配清算,这个成本是很高的。估计包括专户、企业年金等业务,预计规模要达到10亿,才能收支平衡。”某基金公司专户人员如此表示。

原因:缺乏核心激励机制

最大的麻烦是,一对多自身激励机制缺失,这正是部分私募人士不看好一对多的原因。

某私募人士打了个比方:“激励机制好比一个根,连根都没有,怎么谈搞好业务?”该私募人士进一步表示,私募的激励机制是天生的,而一对多激励机制面临的问题不少。

据悉,初期成立的私募基金,私募管理人通常会跟投10%的资金,目前的信托合同一般都会要求私募基金跟投至少一份,提取超额业绩时,也要求将其中的部分转为基金份额。私募基金在上涨时自有资产上涨,同时还提取管理费用;在净值下跌时,不但不能提取管理费用,自有资产还要遭受损失。这样的绑定机制很好地锁定了客户和私募管理人之间的利益。

多数基金公司一对多缺乏激励机制。深圳某基金公司专户投资人士表示:“自己公司算是好的了。专户一对多的收益都直接和基金公司挂钩,与基金经理的业绩并不挂钩。”基本上,专户投资经理和公募基金经理的收入相差不大。但是基金公司在其他方面也会给一些补偿。如考核专户投资经理,一般都是和市场同类型产品的收益做比较以及给基金公司所带来的收益。比如说:如果有投资经理管理3亿资产,业绩做得很好;而另外有个投资经理管理8亿,给公司带来了更高的回报。那么,基金公司主要以市场其他同类型产品的收益为参考。

某基金投研人士表示,就激励机制而言,目前整个基金行业也是走一步看一步,毕竟目前一对多的时间太短,基金公司也不好办。可以想像,若激励机制得不到很好解决,专户投资经理带着客户转投私募的潜在风险加大了 “人财两空”是基金公司不愿意看到的。

疑问:专户信息是否应披露

前些时日,证监会下达文件规定,允许基金公司不公开披露有关专户业务信息。一时间,有关公募基金向专户一对多利益输送的议论再度升温。

此前,某基金公司的公募产品与其管理的社保基金出现交叉持股,被当成了利益输送的疑似案例。一位基金高层人士则表示,对特定客户的私募业务,不需要披露客户及投资仓位等信息,这就使得外部无法对其进行监督。德胜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表示,涉及利益输送问题,需要监管层下大力度监控和调查,作为普通投资者,自然无法了解到私募投资的信息。

对专户业务持保留意见的王群航在博客里有一句话,“因为消息不透明,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一切”。

那么,证监会为什么允许专户业务不公开披露信息呢?某基金公司专户人员表示,管理层可能是担心信息披露后,有些人会拿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比较,证监会是出于保护新生事物的考虑。

某业内人士表示,保护不等于就是封闭。这样做的效果恰恰相反,反而引起了市场更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对未来基金专户一对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同时,投资者由于缺乏了解专户运作信息的有效途径,在基金公司一向只讲好的片面宣传下,投资者完全处在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境况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wangft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