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基民维权 基金被控10宗罪(2)

2010年03月13日 22:58华夏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6、开放式基金不开放 绩优基金成“样子货”

案例:3月8日,某基金界“大佬”公司发布公告显示,公司旗下的26只开放式基金中,有15只暂停申购或限制申购。此外,南华避险、银华领先等优质基金也处于“暂停申购”的状态。基民孙小姐说:“华夏大盘精选是不折不扣的常胜将军,震荡行情之下仍然能走的很好。看中这只基金已经很久了,但是从2007年年初以来这只基金一直暂停申购,很多业绩好的开放式基金长年‘封闭’,‘开放式’怎么变成‘封闭式’了呢?”

对此,该基金公司客服人员称,虽然大盘精选没开放但其他两只可做定投。

点评:国泰君安分析师吴天宇认为,一些绩优基金暂停申购或限制申购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品牌形象推广需要,“像华夏大盘精选,已经封闭很多年了,暂停申购能够保证它的业绩增长始终排在同类基金前列,防止基金规模对业绩的影响,因为有时短期内的走势会对基金有很大影响,不利于品牌形象的推广,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老持有人的利益。”其二,一些绩优基金规模都很大,暂停或限制申购有利于控制规模,防止规模过大对业绩产生过多负面影响。

吴天宇说:“现在还没有硬性规定不允许绩优基金长期封闭,但是具体还要看基金公司的策略,基金公司也会在老基民与新基民中做出权衡。”

7、QDII从空喜到深愁之旅

案例:“如果现在让我再选一次,我绝对不选QDII。”阎小姐落寞地表示。2007年10月,阎小姐和许多投资者一样担心A股市场存在泡沫,恰好又看到了关于QDII的宣传:分散投资风险,把握全球行情。“当时很多人排队认购,我买的时候还要托人,交了钱还不一定买得到,还有配售比例,我买的这只基金配售比例是25.8%,4个人里面才有一个人买得到,当时觉得特别幸运。”

 然而,QDII的行情并不如其发售场景一般火爆,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动辄数百亿规模的QDII集体沦陷,1年不到的时间,4只QDII亏损了近250亿元,数只基金净值最低跌至3毛附近,由此也被基民冠以“3毛基”的称号。即便到了今天,2007年出海的4只QDII净值仍然集体为负。“从认购到现在几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愁死了。当时基金公司反复宣传的上百位具有海外经验的投研人员没有一位看到隐藏的风险吗?”阎小姐最后质疑。

点评:渤海证券基金研究员章辉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基金公司的宣传十分火爆,投资者很多不明情况的还以为QDII真的是投资海外股票,其实到后来才发现还是投资海外的中国股票。当时基金所宣传的百人投研团队我认为宣传效应大于实际效果。近期QDII又要起航奔赴海外,我认为2007年那种火爆认购的场面再也不会出现了。我们观察到一些QDII基金频繁更换经理人,这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基金经理和交易员及投研团队的磨合需要时间,频繁换人对基金的发展没有帮助。”

8、乌龙门屡屡发生

 从数年前的“上电转债门”,到近期的交银施罗德净值乌龙、宝盈基金的分红乌龙,不禁让投资者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公募基金真的是由专业人士操作的吗?

案例:“虽然我没有在当天参与炒作,但是我想想就后怕。”作为交银施罗德180治理ETF的持有人,张先生对2009年12月30日那一幕仍然记忆犹新。“如果我在那天的涨停价0.979元买进,两天内的损失就有8%,出了这么大的漏子,基金公司首先想到的是他们自己可能面临的上亿元损失,那持有人利益摆在第几?到现在谁是责任人也没个说法,我对他们的专业能力不满意。”

据Wind统计,交银180治理ETF自上市首日起至3月11日跌幅为8.21%,“我现在想赎回,但是还亏那么多呢。如果连专业投资人都屡屡犯错的话,我宁愿不去碰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张先生无奈地表示。

点评:东兴证券基金分析师张蕾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交银施罗德是钻了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空子,我个人认为基金公司对此事的处理不太妥当,套利投资者并没有违反任何规定进行操作,所以获得的都是合理收入。交银180治理ETF事件凸显基金公司内部管理的混乱,不但交易部门和清算部门间乱,而且连电脑系统设置都能出错。虽然监管层和交易所都会对出现错误的公司做出相关处理,但是,如果不能形成制度,我对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推出后的基金承受力比较悲观。”

9、朦胧的利益输送

案例:梁先生非常想买北京某基金公司的XX基金,但是其虽名为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但是长期封闭。“只开放赎回,不打开申购,干脆叫封闭式基金算了。”梁先生无奈地表示,由于相信该基金的品牌,梁先生购买了该公司一款指数产品。“表现不行啊,我买这只基金特别后悔,本来以为该公司的团队特别优秀,但是,到现在连手续费算上我都亏了10%了,这才8个多月。”某媒体基金频道专栏作者赵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的基金公司疑似存在利益输送问题,在大股东营业部席位上频繁交易输送佣金,长城基金自购基金表现优于未自购基金等情况都被质疑损害投资者利益。

点评:相关分析师在谈到基金业利益输送问题时集体缄默。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称:“券商和基金间存在一定默契,不便于评论。部分基金利益输送问题由来已久,由于券商是基金大股东,基金在交易时肯定首选大股东的席位。有的基金在所持股票出现波动时,首先掩护社保基金和自家公司的明星基金逃顶更是屡见不鲜。基金公司在自购基金时首选自家公司投研能力强的基金虽然无可厚非,但是也对投资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

有“基金律师”之称的张远忠在谈到利益输送问题时表示:“中国基金业出现问题的时候,受损失的永远是投资人。在交银乌龙事件中,投资人所受损失应由交银承担完全责任。”

10、基金经理频换

案例:基民王先生致电本报,希望媒体关注基金经理频繁变动的问题。“我买的XX股票型基金,从2003年起到现在换过10个基金经理。业绩越换越差,2009年到现在有5次基金经理人事变动,2009年人家都跑得那么好,这只基金才增长40%多,今年又领跌。这么频繁的换基金经理带来的损失算谁的?”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57只基金发生基金经理变动,如果剔除春节假期,2010年以来几乎每天都有一只基金发生基金经理变动,甚至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几乎也是每天一只基金有经理变更。曾经的明星基金经理孙建冬和付勇的离职更是敲响了基金业人才荒的警钟。

基金业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很多基金公司在基金经理离职特别是明星基金经理离职的问题上也很伤脑筋,发布公告更是能拖就拖。“但是1年时间换5个基金经理就不能仅仅用个人原因来解释了。”该人士表示。

一名经理管理5只基金的现象已经不新鲜。最近一份由好买基金网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明星基金经理一旦离职,其曾经掌管的基金排名大部分急剧下滑,即便是易方达和博时这样的大基金公司,在肖坚和肖华这样的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后也难以走出其曾经执掌的基金业绩剧烈下滑的轨迹。

点评:对此,银河证券基金分析师王群航指出,基金经理离职主要是因为待遇和自我价值实现问题。联系到目前多只基金公司的高层建议完善基金激励制度,基金行业在挽留人才方面可谓做足了功夫。

某基金行业业内人士表示,基金经理频繁更换的现象对投资者肯定不利,一些投资者前期对该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进行了研究才投资的,而基金公司频繁更换管理人后,其基金风格、仓位、人员等都成为了变数,如果是因为非基金经理个人原因而频繁换人,则表示公司在人员配置和储备上出现了重大问题。“有些基金经理走了好几个月了,公司才发公告,这不但是对投资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监管层相关规定的无视。”该人士称。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相关专题:

金融理财投诉热点大起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jianghy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