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月期到困难期 机构重新定义一对多
王玉
轰轰烈烈地开闸,喧嚣地发行,满怀信心地建仓……基金公司 “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在正式运行四个月后,目前,发行和操作却正在陷入一个比较困难的境地。
经过本报了解,虽然目前各只“一对多”产品运作的时间并不相同,但截至去年底,多数“一对多”产品的净值大多在1元左右。这个成绩显然没能让投资者满意。当初对该业务“灵活、风险可控、追求绝对收益”的完美设想如今不再被津津乐道。
“现在基金公司已经从当初的冲动中冷静下来,可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困难期,我们对于‘一对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产品也在进行重新的认识。”北京一位较大型基金公司人士称。
净值难如人意
从去年9月份开始,基金公司“一对多”专户理财产品相继完成发行并进入建仓阶段,有基金公司人士称该阶段为“蜜月期”。
如今,2009年已经过去,公募基金业绩排名大战尘埃落定,不对外公布业绩的基金“一对多”究竟运作如何?
本报独家获悉,截至2009年12月31日,多数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产品净值都在1元附近徘徊。例如,南方基金10月份成立的一只产品净值为1.023元,华安基金11月份成立一只产品净值为1.005元,国泰基金11月份成立的一只产品净值为0.97元,鹏华基金12月份成立的一只产品净值为0.99元,如果把上述业绩换算成年化收益率,则分别为9%、3%、-18%和-12%。有基金公司人士介绍,上投、博时等公司“一对多”业绩也较一般。
不过,也有部分产品净值增长较为可观,例如,截至去年底,长城基金10月份成立的一只产品净值为1.15元,招商基金9月份成立的瑞泰灵活配置1号净值为1.14元。“这样的业绩属于非常不错的了。”一位基金行业内人士称。
不过据了解,个别不那么走运产品的净值也曾一度跌至0.8元附近。
“‘一对多’产品虽然不存在业绩比较基准的问题,但即便是算年化收益率,目前多数产品的业绩同预期确实有比较大的差距。”上海一位基金公司人士称。
再之后一些产品的发行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即便到处找人牵线搭桥,好话说尽,募集结果也并不是特别好。
以公募的思维去投资 “一对多”,被一些基金业人士认为是“一对多”业绩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有的基金公司在“一对多”产品建立之初买了不少低风险的大盘股,使之错过了一轮小盘股行情;有的则买入股票过于集中或者过于分散而致净值较低。
北京一位基金行业资深人士认为,如果考虑到银行利率和投资者为“一对多”产品支付的管理费,怎么看到年底净值增长率也应该保持在1%,那么账户所对应的净值就应该是1.01元。
虽然以短期内的业绩对 “一对多”业务做出评价为时太早,与当初发行时较多宣传的 “灵活、风险可控、追求绝对收益”相比,“从目前多数产品的业绩情况来看,基金公司、渠道还是投资者对该业务运行都是不满意的。”北京一位大型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称。
思维转变
在2009年中期,机构、渠道和投资者都对“一对多”业务倾以极大热情,当时市场声音集中在 “0-100”、“灵活配置”概念下所能达到的收益最大和风险最小。“市场好时我们可以满仓股票,市场差时我们可以空仓”、“公募基金的专业和私募基金灵活的完美结合”……这些是当时大多数机构人士对于“一对多”业务的阐释。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则指出,“微基”(指微小的基金)可能就意味着“危机”,“一对多”产品在实际运行中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
“起初看这个产品的确很灵活,但之后实际运作中发现既想要收益,又亏不得,是太大的束缚。”北京一位基金公司机构理财部门人士称。
收益要和风险相匹配,什么好处都想要谁也做不到——这是目前基金公司和渠道在谈及“一对多”最多的看法,最简单朴素的投资哲学也是最正确的。他们现在常会讨论绝对收益和稳定收益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目前,“一对多”发行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平淡的时期,华夏、易方达、兴业、泰达荷银等基金公司的多只“一对多”产品刚刚结束发行或正在发行过程中。
在过往产品业绩平平的情况下,渠道的营销方式也在转变。“遇到预期很高的投资者,我们会害怕,我们不会再去浇油,而是会告诉他们如果追求仓位可以降至0所带来的安全性,那也就要承担收益率跑不过指数的风险,对于期望超越大盘的投资者,我们会劝他还是去买公募产品。”一位银行渠道人士称。
绝大多数产品离一年合同期的结束还需时日,最终的业绩分成能不能实现、能实现多少都还是未知。“既然专户业绩跑不过公募很正常,那我们凭什么去要求业绩分成呢?”上述北京基金公司人士直言。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王玉
编辑:
xinm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