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清:化挑战为机遇 才真正认识气候变化
凤凰网财经讯 2010年2月24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简称CCIEE)主办的第七期“经济每月谈”活动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本期的主题是“哥本哈根会议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政策”。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徐华清表示,建立在对中国人民负责、对我们子孙后代负责,同时嘉宾刚才也提到了,还要兼顾世界人民的福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有这样的出发点来认识气候变化问题,化挑战为机遇,我们才真正认识了气候变化。
谢谢秘书长。谢谢四位嘉宾的精彩发言,让我很受启发,点评不敢当,就谈几点体会。
第一,体会最深的是认识问题,就像苏伟司长提到的,要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要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机遇,这“两个重大”,我觉得这个认识应该是很高的。这个认识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建立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下,建立在对中国人民负责、对我们子孙后代负责,同时嘉宾刚才也提到了,还要兼顾世界人民的福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有这样的出发点来认识气候变化问题,化挑战为机遇,我们才真正认识了气候变化。
第二,如何科学判断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国内面临的形势和要求。刚才于大使也说到了,我们对外的谈判、对外工作的核心是为我们的国家利益,为我们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刚才潘教授提到,发展排放空间和发展环境问题,与我们大家都关注的,类似碳关税、约定调节税,这些都是我们气候变化对外是要做好这项工作,就是如何在涉及到国家的核心利益上,要坚持维护我们的主权,维护我们的发展权,维护我们能力的基本政治权,这是很重要的科学判断。这是对外的。对内也是很重要的,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判断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小康有什么样的新的要求,刚才各位司长也提到了,无论是适应气候变化,还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方面,尤其是哥本哈根会议以后,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我们的任务更加艰巨。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点,面临形势的严峻新、面临任务的艰巨性,这样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重要性就会体现出来。
第三,还要明确我们的目标与任务。刚才司长也提到,从哥本哈根以前,中国政府已经提出来四个量化的数据,大家比较清楚,二氧化碳排放45%,能源所占比重很大,生产比重为15%;第三是发展林业,增加碳汇的指标,一个是森林面积的17万公顷,蓄积量的13万平方公里,这个目标应该是很明确。现在对于我们来说,很关键的是要落实任务,尤其是大家注意到的,40%—45%,这是一个约束性指标,什么是约束性指标?政府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责任方面的指标,也是中央政府对对方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在“十二五”期间一定要明确目标部署,明确任务,我们各部门、各地方,包括曾少军博士提到的,包括NGO、社会团体,应该在如何落实、如何实现45%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落实相关的政策措施。有了目标、任务,我们如果政策措施不到位,目标和任务是悬在空中的。我们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个是完善已有的政策,包括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相关的技术政策,其中有很重要的是如何推动未来的发展,已有的政策措施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够的,已有的政策措施是很难保证我们40%—45%的目标,我们要做得更好,应该对全世界人民的福祉予以考虑,我们应该探讨、探索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这个政策刚才苏司长也提到了,比如价格方面、税收方面、碳税方面、市场制度方面,这是在政策方面。
在相关保障措施方面也是很重要的,最核心的是法律法规,尤其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工作,这项工作要加快进程。只有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得有真正的保障。还有一项工作是很重要的,我们国内能源法的立法工作,因为能源与气候变化由于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与此紧密相关,我们应该用变革的理念来推进国内能源法的立法工作,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调整能源结构作为立法的基本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比较好的、全社会都参与的氛围,全社会都明确的,包括我们的政府,包括我们的企业,包括我们的公众,包括我们的媒体,有全面行动的参与机制,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也是很光明的。谢谢大家!
相关专题: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hanf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