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施恩应该向阿迪王学习
近日,继有媒体刊出“施恩奶粉被曝三聚氰胺含量超标百倍”的消息后,施恩公司又被曝出是雅士利到美国注册的一个子公司,是一个“假洋鬼子”公司。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施恩承认其100%进口奶源奶粉实际上来自广东雅士利公司的山西奶源基地。
“假洋鬼子”的山寨真相击溃了无数忠诚消费者对施恩继续信任的底线。在去年三聚氰胺肆虐奶粉行业的时候,施恩成为少数未被爆出染毒的品牌之一;在消费者对国内奶粉品牌整体几乎失去信心时,施恩成为在风雨飘摇中仅剩的可供他们选择的“国际品牌”之一。
但现在潮汐退去,我们惊讶地发现,所谓的“国际品牌”只不过是本土品牌在裸泳。在这次施恩爆发的危机中,三聚氰胺与“假洋鬼子”这二条重罪都足以致施恩于死命,但从舆论批评的焦点上,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对于施恩含三聚氰胺、为何含三聚氰胺事件没有太多深究与纠缠,却对其“假洋鬼子”身份愤愤不平。
如果说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阻抑了消费者对施恩的购买欲望,那么“假洋鬼子”身份的被揭发,则完全使消费者失去对施恩的信任。尽管在事实层面上,含三聚氰胺的性质比“假洋鬼子”远远更为严重,但价值层面上,后者却更加激发起人们的敌对情绪。所以从长远角度,“假洋鬼子”事件将对施恩品牌危机影响更为严重。
在中国消费者认知层面上,崇洋媚外早已是不争之现实,正是这种偏向性的消费认识促使诸多本土品牌改名换姓,重建自己的族谱,以期更快更好地取得消费者的青睐——从广东香武仕音响假冒丹麦品牌、欧典地板摇身宣称为德国品牌、广州产的丸美化妆品披上东洋外衣成为日本品牌,再到现在的施恩虚假美国身份,如果建一个中国“假洋鬼子”品牌名录的话,相信这样一个名录的长度不会短于国家每年公布的“中国名牌”名单。
从手机、服装、食品到家电,“假洋鬼子”之泛滥其实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每一年总会有一些“假洋鬼子”被媒体揭开外皮,露出赤裸裸的虚假面目,成为千夫所指众人唾弃的对象。
尽管如此,施恩们仍然在成为“假洋鬼子”的道路上前仆后继。因为在目前对国产品牌信任度偏低的消费语境中,成为“假洋鬼子”所带来的商业利益是如此巨大且立竿见影,这必然促使本土企业愿意铤而走险——建立品牌的艰辛、打造品牌美誉度与消费者认知度的漫长,使得无数企业失去足够的动力与信心去坚持对事实的执着。而相比之下,虚构身份的巨大利益与盲目消费者的追捧使企业感觉到对事实的尊重是苍白且微不足道。
品牌崇洋对于许多中国企业来说早已是深入骨髓。如在手机行业,国产品牌正在全力打造的新品牌,在命名上几乎同时爱上了“崇洋媚外”。如步步高的音乐手机OPPO,CECT的奢华饰品女性手机VEVA,似乎一个洋命名就会给消费者带来一种洋感觉,最终顺利卖出一个“洋”价格——悲哀的是,现实的确如此。这也可以理解施恩们为何在成为“假洋鬼子”的不归路上愿意赴汤蹈火。
在崇洋的消费语境中,真实叙述会成为本土品牌的墓志铭,“假洋鬼子”却是市场的通行证,这正是“山寨”施恩们内心所奉承圭臬。这是本土企业建立品牌中最大悖论,也是中国消费者无法摆脱的悲哀——越多假冒的品牌出现,越显得真洋品牌的珍贵;越多本土品牌努力披洋外衣,越显得本土品牌不可靠。依此逻辑,到最终不是洋品牌靠着实力打败本土品牌,而且我们自己蹈入劣质驱逐良质的认知怪圈,一步步把诚信、守法、有实力的本土品牌推向绝望的深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林景新
编辑:
mad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