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吹响娱乐产业上市集结号

2009年11月30日 15:09中国财富 】 【打印共有评论0

成功登陆创业板给深谙融资之道的华谊兄弟打开了一扇更广阔的融资渠道,但更重要的是,作为全国首家登陆创业板的影视娱乐公司,华谊兄弟上市的成功给中国影视娱乐企业群体上市提供了示范

□ 本刊记者 | 薛 楠

经过了数年的准备和从中小板到主板再到创业板的几经辗转,2009年10月15日,华谊兄弟终于如愿以偿登上资本市场的舞台,从而成为全国首家登陆创业板的影视娱乐公司。

向好的行业前景、豪华的明星阵容、较高的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给华谊兄弟的股票镀上了一层金身,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华谊兄弟董事局秘书胡明对外界透露,此次参与申购华谊兄弟股份的金额达到1928亿元,表明了广大投资者对华谊兄弟的认可和信心。

“国内的娱乐产业目前还处于做大规模的阶段,竞争很少。我更看重的是,我们的上市给了同样的娱乐公司一个可以参考的成功案例,让更多人可以分享到娱乐产业的成长。”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总经理王中磊谈到华谊兄弟上市的意义时表示。

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中军的一句话则道出了华谊兄弟高速成长的“秘密”:“金融与电影的成长密切相关,起码华谊兄弟是这么成长起来的。”

融资而不丢失控股权

1994年,从美国留学回国的王中军带着10万美元的创业资金和弟弟王中磊一起创办了华谊兄弟广告公司。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广告公司到民营影视娱乐界的航母,私募股权融资功不可没。

从2000年到正式上市,华谊兄弟共融得资金4亿元,但王氏兄弟的股权比例一直为50%左右,处于实际控股状态。CEO决策机构金融高级顾问易武认为,王氏兄弟采用的是被西方称为“股权融资+股权回购”的资本运作手法。

2000年3月,太合集团出资2500万元,对华谊兄弟广告公司进行增资扩股,公司的名称因此变更为“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太合集团与王氏兄弟各持50%的股份,但太合只是作为财务投资者。双方约定,王氏兄弟在适当时机回购该笔股权,使太合获利退出。2001年,王氏兄弟从太合控股回购了5%的股份,以55%的比例拥有绝对控股权。

获得商业投资的华谊兄弟开始了从广告公司向影视制作和传媒产业的转型。从投资冯小刚、姜文的电影进入电影行业,而且因投资冯小刚的贺岁片而声名鹊起,华谊兄弟在制片领域迅速完成了初始扩张。到2004年,华谊兄弟已占了国内35%的票房,出品的影片数量占内地总量的13%。

第二次的融资发生在2004年底。TOM集团向华谊兄弟投资1000万美元,500万美元用于购买华谊兄弟27%的股权,另外500万美元用于认购华谊兄弟年利率为6%的可转债。在此之前,王氏兄弟做了两件事情:其一,先以7500万元、溢价3倍回购太合集团手中45%的股份,成为华谊兄弟100%的控股人。其二,“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更名为“华谊兄弟传媒集团”。随后,王氏兄弟将27%的股权转让给TOM集团,同时向太合定向发行可转债。不久,华谊兄弟再引进风险投资机构“信中利”,以70万美元的价格向后者转让了3%的股权。

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王中军兄弟总共获得资金1070万美元,除去购买太合集团股份所花的7500万元,剩余1300多万元。股权则由之前的55%上升到70%,不仅成功融资,而且强化了控股权。

2005年12月,TOM集团急需股权套现,王氏兄弟从公司IPO考虑,必须避免股权结构过于集中的问题,因而引来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入股。最后TOM以1600万美元的价格减持20%股权,王氏兄弟和马云联合接手——马云以1200万美元接手15%、王氏兄弟回购5%。

2007年,华谊兄弟展开了第三轮私募。当时,分众传媒联合别的投资者向华谊兄弟注资2000万美元。虽然双方没有向外界公布各自具体的持股数量,但王氏兄弟一直保持对华谊兄弟的实际控制权则是不争的事实。

“引进投资者,同时不断回购先前财务投资者的股权,不仅让财务投资者得以顺利退出,而且使自身的控股地位得到了巩固与强化,使自身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易武认为。王中军一直认为,最好的融资渠道是银行和股市,而非风险投资。一方面适时地引入风险投资,一方面又把风险投资的负面效应削减到最小,与此同时,通过股份制改革,使华谊兄弟从一个家族企业变成了一个股东结构合理的股份制公司,从而达到了IPO的要求。

随后,2007年和2008年,华谊兄弟开展了几轮增资扩股,冯小刚、张纪中、康红雷、黄晓明、李冰冰、罗海琼等众多明星均持有公司的股权。王中军认为,公司最大的竞争力就是人才。公司能吸引人才的,除了品牌、实力,还有财富的力量,即“报酬与期权”。而这些,皆是王氏兄弟利用私募融资和扩股最终实现的。

“对华谊兄弟来说,第一次巨大提升是股份制改革,我们由家族企业实现了脱胎换骨。而上市能对华谊带来第二次提升,让融资更加透明和规范化,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王中军认为。

不可忽视的风险

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2008年,民营资本共投资了96部电影,占全年140部国产电影出品量的68.5%。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近80%是民营公司参与发行创造的,而“华谊制造”的影片始终位列国内电影票房之首。

目前,华谊兄弟已经形成了从编剧、导演、制作到市场推广、院线发行等各个环节的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大制作、大手笔加影视大腕”的影视制作模式、专业化的保障、海外发行、演艺经纪等亮点,以及影视娱乐行业乐观的发展前景,为华谊兄弟增加了不少人气,但“现实中存在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实性。另外,对于明星特别是名牌导演个人的依赖,盈利模式单一,院线建设短板,市场风险的存在,都是不利因素,华谊兄弟是否具备创业板要求的高成长性,有待市场检验。”一位分析人士告诉《中国财富》记者。

华谊兄弟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华谊兄弟2007年的营业收入2.34亿元,净利润5284万元;2008年公司营业收入4.09亿元,同比增长74%,但净利润6806万元,同比增长仅为16%;2009年上半年,华谊兄弟的净利润仅为3163万元,还不及2008年的一半。这些数据表明,华谊兄弟的经营成本正在大幅增加。“华谊兄弟近年来业绩徘徊不前,伴随着公司股本的无限扩张,引进了不少钱,但不代表盈利能力的提高。”证券分析师唐军认为。

对于金牌导演的依赖性,华谊兄弟的招股书中有所提及:“由于公司目前业务规模有限,少数签约制片人及导演对公司业绩的贡献占比相对较高……冯小刚工作室在报告期内出品了《集结号》和《非诚勿扰》,两部影片约占报告期内发行人电影业务收入的40%和总营业收入的18%,公司对冯小刚团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早在《唐山大地震》开机之时,就出现了英皇1亿元挖冯小刚的风波,最终冯小刚选择了留下。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当时冯小刚与华谊的合约即将到期,有“票房王”之称的冯小刚,早已成了各大娱乐公司竞相争取的香饽饽,下一次冯小刚是否还会选择留下,谁都无法保证。

对此,王中军给出的说法是,冯小刚与公司还有7部片约,估计得拍到2018年。另外,陆川等年轻导演已经成长起来,公司还会再培养别的新导演。可是,新导演能否尽快顶上去,从而保证华谊兄弟影视制作的高成长性,至少现在还未可知。

“以知识产权和智力资源为核心的流行文化与娱乐产业中,人力资源永远是第一生产力。”王中军曾如此说。2005年,金牌经纪人王京花曾带领一些艺人跳槽橙天娱乐,一度令华谊兄弟经纪公司实力大受影响。如何留住众星和名导,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对王氏兄弟无疑是一大考验。

大投入,大产出,已成为影视业的一种普遍逻辑和规律。《无极》、《英雄》、《赤壁》、《投名状》、《夜晏》……一系高票房影片的背后,是巨额的成本支撑,而高成本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高市场风险。香港导演王晶就曾表示,华语片的投资最好不要超过1亿元人民币,否则恐难收回成本。由于中国电影市场两极分化、票房大多集中在少数大片中,而且每部电影票房又有波动,华谊兄弟的业务模式,很难避免这种波动带来的风险。

院线建设目前是华谊兄弟的一个短板。通常一部电影的票房收入,50%由电影院所得,40%归电影制片及发行方,余下的10%归院线公司所有。换言之,华谊兄弟花了大价钱拍摄影片,却只能分得40%的票房收入。相比之下,同类竞争对手如上影、中影,均拥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影院和院线资产,并且还在加大影城建设的投入力度。以中影集团为例,该公司计划未来几年投入7亿元用于新建及改造影院,2007~2011年间,拟建成50家控股或独资影城。

为此,华谊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宣称,公司未来两年拟投资1.3亿元建设六家现代化影院,开拓下游影院业务可为华谊兄弟带来新的收入和利润增长点,提升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未来五年,公司拟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投资建设约15家影院。

一群追梦人

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被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规划》指出,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规划》的上述规定,使得文化与资本市场的结盟有了更明确的政策信号。

次日,华谊兄弟成功通过了证监会创业板发审会的审核,迈出了上市最为关键的一步。

分析人士告诉《中国财富》记者:“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对于行业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从长期来看,会促进中国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民间资本的进入。对于文化企业而言,同样是一个好消息,将有利于企业提升软实力和提振发展信心。”

近些年,随着娱乐市场对社会资本的逐步放开,中国电影产业每年以25%~30%的速度发展。有人预计,我国2014年的电影票房收入可望达到200亿元,而2008年,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仅43亿元。以此推算,2009~2014年间,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复合增长率可高达36%,行业前景一片光明。

有了资本市场的支持,华谊兄弟可以大展手脚,加快发展步伐。王忠军宣称,公司将借此次创业板上市的契机,使电影业务规模从目前的3~4部提高到6部,覆盖全年四大黄金档期,冲击票房前十;使电视剧业务规模从目前的300集提高到600集以上,抢占每日各大黄金时段;艺人经纪以及影院规模同时逐步扩大,大力拓展产业链规模优势,极力打造属于国人的“娱乐王国”。

环顾中国目前的影视娱乐市场,华谊兄弟、保利博纳、橙天娱乐、中影集团、上影集团,构成了中国影视市场的第一集团。而华谊兄弟成功登陆创业板,无疑给竞争同行既带来了市场利好的信号,又带来了先行一步的压力。

华谊兄弟的众多同行中,橙天娱乐是首家上市的娱乐公司。2008年7月,它成功收购了38岁“高龄”的嘉禾公司,直接进入香港电影市场。2009年7月,嘉禾娱乐召开股东特别大会,以85%的赞同率通过了收购橙天娱乐旗下智鸿影视公司的决议。此次并购,表面上是嘉禾收购智鸿,实际上则是橙天借嘉禾的壳达成智鸿上市,将智鸿旗下最优质的资产注入到已上市的嘉禾娱乐当中的目的。并购完成后,嘉禾更名为橙天嘉禾。

继橙天、华谊兄弟之后,国内电影发行市场的另一个知名民营企业保利博纳亦不甘示弱。2009年9月28日,保利博纳电影发行公司总裁于东宣称:“保利博纳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了第二轮融资计划,预计明年会冲击上市。同时,公司业务将由现在只发行本公司制作的电影向加强发行业务、完善产业链、打造成‘发行机器’的方向发展。”

另据了解,上海电影集团登陆A股的行动目前已有了“实质性进展”,该公司计划上市的资产约7亿多元,上市方案正在准备之中。

中国电影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电影集团,亦正在加快上市的进程。知情人士透露,中影集团会选择主板而非创业板。中影集团的盘子至少相当于20个华谊兄弟的规模。有媒体报道说,中影集团作为中宣部重点推进上市的文化企业,中介机构已经进入,股份公司正在成立中;成立之后,中宣部将积极向中国证监会推荐。

“从橙天娱乐在港股借壳上市的成功,到中影集团IPO的重启,再到华谊兄弟登陆创业板,以及保利博纳、光线传媒频频进行资本运作,可以看出国内大型影视娱乐公司的上市计划正在加快。这些公司纷纷意识到,今后的竞争不仅是行业内的市场竞争,更要面临资本市场上的竞争。谁能抢占资金实力的先机,谁就可以抢占市场运作的先机。”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主任俞剑红主任如是说。

近期热映的影片《风声》,给华谊兄弟上交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而华谊兄弟更像是一个追梦人,目标是成为中国的“时代华纳”。上市拉近了华谊现实与梦想的距离。它的身后,站着一长排有着同样梦想的影视娱乐公司。

相关专题:

全民大讨论:明星为何总当暴富股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敬请关注凤凰网汽车【2009广州车展】专题报道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gengliang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