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行走在欧洲教堂
邢世嘉
大约是170年前的一天,雨果1802-1885在巴黎圣母院的北钟楼暗角里,发现墙上刻着一个希腊单词:命运。这个单词触动了他的灵魂,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他写下了《巴黎圣母院》这部与这座教堂一样不朽的著作。
巴黎圣母院
人气指数:
建筑年代:1163-1250
建筑风格:多元艺术风格的融合,早期哥特式特征较强。
建筑地位:法兰西文化的代表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所处位置:巴黎城岛东端
俗人看点:卡西莫多的神秘钟楼
巴黎圣母院在法国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以八百多年的老资历见证了法兰西共和国的历史兴衰和风云变幻,它身上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它远远超越了作为一座教堂的功能和意义。
对于外来游客来讲,这座教堂所承载的故事比教堂本身更有诱惑力。受故事情节的吸引,游客来到这里急于要参观的是南北两座钟楼,那里有卡西莫多敲过的大大小小的钟。
在雨果的小说里,那些钟可都是有名有姓的,如南钟楼的“玛丽”、“雅克琳”,北钟楼的“加布里埃”、“蒂博”等等,它们都是卡西莫多最信赖的朋友。那口叫“玛丽”的钟最大,就是它释放的声音震破了他的耳膜,关上了他与世界沟通的大门。其实,我们如今所看到的早已不是原先巴黎圣母院所用过的钟了。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圣母院遭到严重破坏,钟楼的铜钟也未能幸免,现在的这些钟都是在拿破仑统治时期重新铸造的。据说,现在挂在南钟楼的那口重达13吨的巨钟可不是一般的铜钟,它是由全巴黎的妇女捐献的金银首饰熔铸而成,可谓价值连城。凭此一点,也足以引起人们的好奇。
引起人们好奇的,不仅仅只是那些钟,还有副主教的那个神秘的密室和密室墙壁上那个寓意颇深的希腊单词:ANATKH。尽管密室完全是雨果的虚构,现实中的钟楼里并没有这样一个密室,但对寻找故事的人们来说,还是愿意相信它的存在。至于那个意为“命运”的希腊单词,早在雨果时代就没有了。这一点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原作的序言里就已经说过:“已经弄不清究竟是哪一种原因,字迹就不见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抱着侥幸,希望出现奇迹。
二战期间,当联军的轰炸机逼近科隆,城里的老百姓首先想到的是装在教堂窗户上的彩绘玻璃。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自发地将玻璃从教堂窗户上取下来藏入自家的地下室,战争结束后又一块不少并且完好无损地将玻璃交回教堂。
科隆大教堂
人气指数:
建筑年代:13世纪中叶
建筑风格:晚期哥特式
建筑地位:德国第一大教堂,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丰碑
所处位置:科隆市中心
俗人看点:荡魂摄魄的尖塔和眼花缭乱的彩绘玻璃窗
还没有进入科隆市区,科隆大教堂的尖顶已遥遥可见。作为欧洲哥特式建筑的丰碑,在教堂建筑中它一直保持着德国第一、世界第四的强势地位。
教堂的墙基、支柱以及那些直耸云霄的尖塔全部由大理石砌成,由于年代的久远,表面已呈黑色,加之顶部尖塔林立,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巍峨的石林,给人以摆脱尘世一切重负的感觉。
进入教堂,仿佛一步踏入了幽深浩渺的苍穹,巨大的圆柱支撑着巨大的拱型穹顶,拓展出一个犹如仙境般辽阔而高远的空间,那高约定50米的中厅空顶令人目炫。当你站在教堂大厅中央环顾一圈之后,你会发现这座教堂除了底部之外,在高大墙柱之间几乎看不到墙壁而只有同样高大的窗子。整座教堂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就是这些窗子了。在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的窗户上,全部镶着彩绘玻璃,在阳光的映射下,五彩缤纷,华美异常。置身教堂犹如被装进了一个巨型的万花筒中。定神细看,那彩色玻璃上描绘的全是《圣经》故事中的人物及场景,每一幅画的场面都是那么真切,而每一个场景中的人物又都是那么生动传神,仿佛随时都会跳出画面向你走来,给人恍入天堂圣境之感。
作为文化遗产,这些彩绘玻璃不仅仅属于德国、属于科隆,也属于全人类。
对于英国人来说,它的政治地位也几乎与白金汉宫相当。这不仅是因为它是大多数英国人寄托精神信仰的所在,更重要的,它还是英国王室历史悲欢的见证。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总是在英国经历重要历史时刻时进入世界人民的视野。
威斯敏斯特教堂
人气指数: 建筑年代:11世纪中叶 建筑风格:早期哥特式
建筑地位:英国王室的历史见证
所处位置:与伦敦大笨钟相邻
俗人看点:皇家气象
1997年9月6日,英国王室在这座教堂为戴安娜王妃举行了葬礼。当时曾有媒体报道说,估计有2亿人通过电视观看了这一场面。而就在为戴安娜举行葬礼的16年前,此教堂见证了她与查尔斯王子的“世纪婚礼”。
数年之后的2002年4月9日,威斯敏斯特教堂再次以盛大的场面进入全世界人民的视线:当天250多台摄影机和400名技术人员,动用一万米长的电缆,将英国王太后的盛大葬礼的现场转播到全球187个国家。王太后生前曾在此举行过婚礼和加冕仪式,现在又在这儿举行她的葬礼。这足以说明这座教堂对于英国王室及其臣民的重要意义了。
再往前追溯50年,即1947年,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她的远房表兄菲利浦王子的婚礼也是在此教堂举行,几年之后的1952年6月1日,伊丽莎白二世同样在这座教堂加冕登基。
这座教堂还不仅仅只是见证了历代英王的登基大典,它同时还是历代英国国王的墓地,从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的几十位国王死后都安葬于此。
在这座教堂内分设着你一天也看不完的大大小小的礼拜堂,它们都是献给死去君王的精美建筑,可谓别有洞天。如亨利七世礼拜堂,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及其精美华丽的装饰使它成为“让导游最费口舌的地方”,因为这里是“所有基督教国家中的至美之所”。而教堂祭坛东端的爱德华礼拜堂,据说是世界“香火”最旺的朝圣之处。这里最吸引游人眼球的是礼拜堂西侧祭坛前面高台之上的爱德华一世的加冕宝座。据说宝座下有一块被称为“斯库恩”的圣石,此石原为苏格兰国王传统的加冕座位,是至高权力的象征,英格兰人征服苏格兰后,爱德华一世将它带到了伦敦,作为镇国之宝。不过此圣石到底是何种模样,游人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放飞想象了。
逾越节前夕,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天的时候就要到了,在吃最后的晚餐之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为彼得洗脚。彼得不解,问:主啊,你为什么洗我的脚呢?耶稣说:我所做的,你如今不清楚,以后必明白。也许正是缘于这个传说,圣彼得的脚在人们心里变得神圣起来。
圣彼得大教堂
人气指数:
建筑年代:1506-1626
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式的外貌,巴洛克式的装饰建筑地位:世界最大的教堂,天主教的领导中心
所处位置:梵蒂冈
俗人看点:教皇祭坛和圣彼得的大脚
圣彼得大教堂是为纪念耶稣的大门徒彼得而修建的。它的外观既不像科隆大教堂那样直插云霄地居高临下,也不像巴黎圣母院那样低调平和。它的顶部采用了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巨型圆顶,以此说明上帝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在以博大的胸怀荫蔽着人间。这一设计理念是对哥特式建筑的一种反叛,也是对罗马式建筑的一种回归。这就是文艺复兴式建筑普遍推崇的一种风格。
圣彼得大教堂的平面结构是横短纵长的希腊十字型,占地面积和建筑规模可谓全球教堂之最。它138米的高度虽然不及科隆大教堂,但在罗马城中,迄今仍是最高的建筑。这倒不是罗马没有能力建高楼大厦,而是罗马人出于对上帝的尊重,限制所有建筑物在设计上都不得超过圣彼得大教堂。
教堂正面共有5扇大门,中间那扇叫铜门,左边两扇是神门和死门,右边两扇是圣门和灾门。听听这既神秘又深奥的门名,就叫人心里直痒痒,不进去领教领教是很难让人罢休的。
圣彼得的陵墓就在教堂中心位置的一个地窖里。紧邻地窖的是教皇祭坛,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所在,不仅是梵蒂冈历届教皇主持重大的宗教活动的地方,历届罗马皇帝在上任前还要来此接受教皇的加冕才算名正言顺。围观者不只是看圣彼得的雕像,也看那些排队的人是怎样虔诚地去亲吻圣彼得那只前趋的右脚。那只脚因为被频繁抚摩和亲吻显得光亮异常,与整座雕像形成鲜明的反差。
漫步米兰大教堂,与其说是在游览教堂,还不如说是参观雕塑博物馆。抬头仰望那4000多尊雕像和1000多幅浮雕,让信仰上帝的人也会忘记上帝!
米兰大教堂
人气指数:
建筑年代:1386-1813
建筑风格:晚期哥特式
建筑地位: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典范
所处位置:意大利米兰市中心
俗人看点:世界最大的雕塑博物馆
米兰大教堂由意大利、法国、德国众多著名建筑艺术家参与设计施工,经过长达5个世纪的精心建设才竣工。
教堂的雕塑原型都是早已仙逝的历届米兰教区的大主教和圣经故事中的人物,而塑像的比例也都与真人相仿,他们如同守护神一样日夜守卫着这座教堂。为了方便旅游者,教堂专门安装了电梯和通道,人们可以登上屋顶,近距离观赏教堂各部位的建筑,还可以与屋顶上的人像雕塑合影留念。游人和信徒们在进教堂之前,除了阅读欣赏这些雕像外,总忘不了要轮番触摸那些伸手可及的雕像,因为人们深信,教堂大门上的雕像是有灵性的。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邢世嘉
编辑:
lil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