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下流化” 自然“伪幸福”
根据近日发布的《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的调查结果,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幸福指数最高,但也只有不到半数的被调查者对家庭生活现状表示满意。而经济最为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浙江幸福指数却最低,成为中产家庭心中“不够幸福”的城市,或者称为“伪幸福”。(3月17日《广州日报》)
郑智化曾以一首《中产阶级》将中产阶层的欲望、困顿、无奈、失落和尴尬演绎得淋漓尽致———“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扛着面子流浪在人群之中……我的欲望很多,我的薪水很少……是不是就这样平凡到老,我的日子一直是不坏不好。”遗憾的是,当我们寄望中产阶层迅速壮大而成为社会稳定器时,他们已然不堪重负,传说中的“中流砥柱”连自己的生活都险些无法支撑,幸福生活几成奢望。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起初,财富的增加的确会增强幸福感,但是当财富达到一定的程度,幸福感就未必会随财富的继续增加而增强。简单说,钱越多不一定越幸福。英国心理学家弗思海姆和阿盖尔甚至通过研究得出:在幸福的概念值中,金钱的比值只占25%!这也就难怪经济最发达、最有钱的深圳、北京、上海、浙江幸福指数反而最低,看起来很幸福,其实是“伪幸福”。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伪幸福”?日本学者三浦展的研究或许可以给予我们启示。根据他在《下流社会》一书中的研究,向来稳定的日本中产阶层正两极分化,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跻身“上流”者凤毛麟角,沦入“下流”者却源源不断——— 日本社会正在“下流化”。著名日本学者大前研一也基于中产阶层的沦落而有类似的判断———“M型社会”。而《下流社会》中文版责编季元则说,之所以把这本书引进中国,就是因为日本所面临的“下流化”困境在中国同样存在。在笔者看来,中国的中产更加悲哀,尚未形成稳固中产阶层就开始“下流化”了。惯常认识中,有房有车的中产阶层生活方式多么令人艳羡,孰料,光鲜的背后其实是“伪幸福”,而且时刻面临“下流化”的危险。
缘何如此?收入分配向资本权力倾斜、畸高的房价透支了很多白领半生的财富、有“杀贫济富”之嫌的税负、“短腿”的社会保障体系、高强度的工作和低微的薪酬……单单“房奴”、“车奴”、“卡奴”、“孩奴”这些词汇中浸透的疲于奔命,就将白领中产们众“奴”加身的生存窘境展露无疑。就像电视剧《蜗居》中的苏淳、海萍夫妇,尽管名牌大学毕业,尽管夜以继日地努力奋斗,依然生活困顿。这也是为什么统计数据一出,大家都惊呼“被中产”了,统计出来的幸福不过是一种“伪幸福”罢了。
此前笔者曾看到一组数据,中国内地城市白领中有76%处于亚健康状态,接近六成处于过劳状态。幸福感为何低?身心俱疲而已。最近的现象则是,白领中产人群正因为房价高、不宜居、没有幸福感、工作压力大等原因而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出逃。又是“被中产”,又是“伪幸福”,重重困境加身,白领中产何以自处?遍寻“三十六计”,也只有“走为上策”了。
□释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释均
编辑:
rob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