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全球实业格局的重构”文字实录(2)

2012年10月23日 17:10
来源:凤凰财经

0人参与0条评论

陈伟鸿:在钢铁行业,很多人和您有同样的忧虑,限制产能,越限越多了,整个行业竞争力急剧的下降,刚才的关键词就是提升竞争力,这是振兴实业,或者复苏制造业必须面临的一个考题。全球每个国家对于实业的关注度都很高,各个国家的经济对于实业依赖程度也许不相同,钱院长和约翰•桑顿先生都有一定的研究,能不能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和大家分享一下?

钱颖一:经济结构通常是区分农业、工业、服务业。工业中绝大部分都是制造业。如果说看过去四十年全球格局变化,你会发现制造业或者说工业这个方面,最大的变化就是发展中国家或者是新兴市场在全球的制造业中的份额的大幅上升。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国。四十年前,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可以忽略不计,只有几个百分点,现在将近20%,伴随他的是其他的新兴市场也在上升。发达国家制造业相对份额的下降。如果说过去四十年全球格局的变化。在中国如果和相同的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或者新兴市场相比,也是因为我们的制造业的份额是远远高出世界的同类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者经济的制造业的份额。但是制造业在发达国家来说份额还是比较高的。他的相对份额是服务业非常高,制造业非常小,但是因为它的整体的经济量很大,所以它在工业中的全球的份额还是比中国略高一点点。根据我看到的一些数字,当然这是工业份额和制造业有一点不同,但是基本差不多,所以还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国家。

它是相对份额在全球制造业下降,但是仍然是相当多,如果把德国、其他的发达国家加起来,他们还是占大头,这个格局的变化,我觉得是一方面我们都在说制造业在过去三十年,四十年逐步转移到了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这也是事实。另一方面也不要忘记,其实现在像美国或者其他的发达国家中,相对份额制造业下降了,但是还是有相当大的份额,所以大的宏观背景要清楚。

陈伟鸿:您刚才提到的在六七十年代的这些国家的去工业化,把很多的制造业放到本土之外的地方去。现在又纷纷回归了,这样的变化会让制造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态势?

钱颖一: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可能答案不是像我们想象的这么简单。因为背后有很多的经济、技术的力量在发生作用。说到这个时候,我觉得很重要的两个原因是现在的技术的变化,第二个是全球化的竞争。因为技术的变化,现在制造业的概念和我们过去想的制造业,或者说在中国看到的一些制造业是不一样的。比如,制造业和某些服务业之间的界限是很难划清的。以前搞经济统计的经常说,一个软件,如果软件刻在盘上在商店里卖是制造业,是产品。如果工程师在你的电脑上装上软件,是服务业。某一个公司把食堂分出去了,什么都没有变的情况下,他的制造业价值下降了,为什么?食堂是服务业。现在的制造业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经济、商品经济等等。现在是个体验经济。体验中非常重要的是设计。这个设计可以是服务,实际是制造业不可分割的。五年前有这么多的MP3播放器,出来一个Ipod,出来一个Ipad,所有的MP3就都不见了。但是都是制造业的产品,所以因为技术的变化,所以现在我们对制作也的概念的理解和过去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一个非常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说不是简单的发达国家,七十年代有制造业,从发达国家转到了发展中国家,现在又回去了。听上去好像是一个简单的转变,其实概念是不一样的。

陈伟鸿:制造业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多的变化。

钱颖一:非常大的变化。现在有很多的讨论,回顾一下历史,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我们过去二百年中经历三场工业革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第一场工业革命,二十世纪初第二场工业革命,二十一世纪初,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第三场工业革命。第一场工业革命机械化,第二场工业革命规模化,规模生产汽车。第三场工业革命,因为数字化,因为新材料,因为医疗技术等等,最后可以变的个性化。这个时候,你的制造业的产品和你原来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产品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想说的是,当我们思考这个全球工业制造业格局变化的时候,第一,是要想清楚制造业是什么?它后面的技术的重大的变化。第二,这是跟前两次工业革命都不一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伴随着深度的全球化。

陈伟鸿:这样的新要素的出现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布局的新变化。我们听听约翰•桑顿先生您的分析,您觉得制造业在全球领域现在他的布局,以及它对各个国家经济的贡献是不是有不同的变化,不同的表现?

约翰•桑顿:我想说鼓励大家,大家不要太受影响,被现在的局势影响太多。目前来讲,在座各位都是来自重要企业的代表,在座的各位也是未来的领袖,希望咱们的对话有战略的视角。我要谈一个故事,是别人讲给我的,五年前别人告诉我的故事。是比较资深的中国的领导告诉我的。他说他在读很多书籍,给他很多的灵感,使他心里很多问题变的越来越清晰。这个问题就是说在二十年之后,2027年,离现在还有15年。2027年人均收入在中国从购买力的角度来讲,会等同于美国的2007年的水平。他说,如果这是真的话,如果中国人能够持续的作为消费者像美国消费者行动的话,意味着在2027年的时候,对每五个中国人有4辆汽车,中国有11亿汽车。除此之外,如果持续像美国人那样消费的话,我们消费的就是1亿桶原油每天。世界来讲,现在整个世界汽车没有11亿辆,全世界也没有每天消费一亿桶。要看整个商品理论,主要的故事来讲,如果中国持续性的不去调整的话,在20年或者15年之后,中国本身就会消费要比现在整个世界加起来每个商品消费都要多。他说对他来讲比较清楚的一点,这个世界是没有办法支持13亿人像美国人那么生活。这就有两个影响。你们和美国必须改变你们的生活方式,这是美国的问题。在中国来讲,我们也需要去找到新的经济模型。因为传统的这种模型,发达的西方世界国家的模型在中国是不适用的,在未来是不适用的。所以除了我们在中国其他的挑战,我们都知道那个挑战是什么?我们现在有新的挑战,我们要找一个新的经济模型。

他又继续说,事实是我们也不知道新的经济模型是什么。我们有一些直觉,比如说新的模型可能需要有一些以技术为核心,但是在目前来讲,中国既没有这个技术,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去实现这点。你们美国和西方都有,你们有技术,有能力。这个官员说。所以如果现在不改变的话,如果继续朝这个方向走的话,可能会让我们走向非常黑暗的地方,因为我们会向世界竞争资源,资源的获取会非常的糟糕。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合作,我们希望通过合作找到新的经济模型,因为西方有技术,有能力,中国有市场,所以我们可以结合。这是五年前这个官员所说的,现在还有15年,现在还是没有太多的变化。

就我来讲,这里是有紧迫性的。我们要改变我们的行为,这可能是对中国之内和之外有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内部来讲,中国必须要成为更创新的国家,更具有创新性的国家,以及提高技术,尤其在内内,必须要快速的推动以上目标的实现。在中国之外有其他的影响,目前来讲,对于制造行业来讲,它的回归。1895—2010年,150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现在是中国了。中国和美国来讲,是可以媲美的,在中国1亿人都是在制造行业,美国是1100万人。因为美国来讲效率更高,美国主要是从事高增加值的产业链。除此之外,除了能够持续的改进现有的制造行业之外,中国必须要更创新,更具有创造力,而且速度非常快。这样我认为中国面临的挑战,现在的挑战就是因为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如果你看整个全球的话,确实有相对大的影响。

陈伟鸿:很多人认同您的观点,我们现在需要全新的经济模式,应对现在乃至未来的挑战。这个新的经济模式从什么地方入手,怎么样构建经济模式?杨女士听的非常的用心,您是不是有自己的思考?

杨敏德:我觉得你应该去看一下我们的公司,我们制造的工厂,那个小镇里面去看一看。因为现在的时机来讲,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纺织业员工工资到六千元,我们看到很多汽车行业,很多汽车消费者来讲,他们没有停车场,所以我们看到我们所在的小镇在解决这个挑战。我们有一些自行车,工人是买得起的,提供自行车系统。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承担能源的消费,因为没有办法像美国那样去消费,能源消费确实太大了。在我们制造行业方面有创新,我们需要提高能效,我们要降低单位的能源的消费,还有单位的水的消费。同时我们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因为我们想回归到骑自行车的时代。我觉得这是更健康,可以让我们的血压降低,同时我们也可以找到新的模式去发展。所以我邀请你去看一下我们的工厂。

陈伟鸿:他对你的新模式的创造力有很大的好奇的。新的模式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

杨敏德:要相信我们创新是人做出来的,最有创意的人是在工业。因为做工业的人是跟每一天现实的世界有接触的。我们做工业的时候,能够完成是解放自己的思想,我们是最有创意的人。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做工业的人有一种传统的思想是有一种压迫感的。我批评很多清华的毕业生,你们毕业的都是念工科的,你们应该是来解决问题的,可是真正进了工厂,却好像脑子并没有带进来,只是跟着传统的做法去。我们这个还得一定要解放我们的思想。

陈伟鸿:有些过度的解放用在了别的地方,李荣融先生说的用高的血压计卖药也不行。新的经济模型适应发展的时候,这个模型最主要拥有什么样的要素?

李荣融:可能要从几方面工作。政府要做好政府的事,我们企业要做好企业的事。包括我们的公民也要做好公民的事。单从哪一方面说要形成新模式都比较难,你想我们明明知道国家是能源短缺的,不能支撑的,我们能源价值和我们资源状况是不匹配的。所以人们对能源的价格刺激不够。所以节能的动力也不够,中国更缺可能是水资源,可饮用水可能更短缺。所以要让我们政府出台的政策,既然走市场经济,就要应用市场经济手段使我们国民认识这个问题,需要大家来执行。

企业也一样,看到这个了。杨女士说的脑子禁锢,也有条件,我们搞专业的人,往往无知的胆大,有了点知识的反而胆小了,自己行业看得见的,有的时候反而胆小。我就是搞发动机的,真正搞发动机,发现太难了。我搞喷射的,要把油喷的很均匀,燃烧大小很细很细,不懂的人觉得好说。你不仅要开,还要安全的。无知的反而胆大,有了点知识的反而胆小。我们的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应该做我们的事,总要有领先者带跑,带跑的可能很辛苦,特别是技术、工艺,要产生很辛苦的,你也得走,为社会做贡献。

我们公民也要自觉的为未来的社会做点贡献,这个新模式就会慢慢的形成。现在假设什么新模式,中国假设的不少,真正实现的好像不多。

陈伟鸿:我们也不妨拓宽一下我们的视野,从世界其他的国家他们在振兴制造业做法当中,找到适合我们中国借鉴的做法,先来看美国。杨女士和美国打交道多吗?

杨敏德:很多。

陈伟鸿:描述一下美国的制造业的从业人员的状态怎么描述?

杨敏德:美国制造业分的范围很宽。我先说一下和我自身行业最接近的行业,在美国这个行业已经是很少有人做纺织制衣,所以导致现在的设计都要依靠我们,我们刚才院长说,已经是工业再加服务行业。因为没有了生产,所以很多产品研发都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了。这就是美国现在最担心的,怕其他现在他能够领先的领域也丧失了他研发的能力。

我相信美国不会把服装行业生产拉回美国去,因为它的收入和它的经济不符合,但是这个模式看到,美国为什么现在是很担心要是其他的现在领先的行业,和服装一样,所有的生产都是派到外面去,慢慢就让海外的国家比如现在的台湾。台湾的所有的那些以前做加工的,现在他们长远的想法都是要替代现有的技术,来开拓下一代的技术,让这些工业变的最后是一个对市场消费者直接,它打造自己的品牌。

所以我相信,美国现在是清醒的反思自己是否有部分一定要搬回国内来做生产。因为他能够有一个研发的能力。

[责任编辑:dingfeng] 标签:制造业 中国 美国 行业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2012清华管理全球论坛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6067600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

  • 单日流入资金最多个股
  • 明星分析师荐股
股票名称 股吧 研报 涨跌幅 净流入
复星医药 股吧 研报 2.54% 82180.60万元
天山股份 股吧 研报 -2.21% 56006.18万元
京东方A 股吧 研报 3.63% 54386.33万元
隆平高科 股吧 研报 7.90% 52767.97万元
智飞生物 股吧 研报 -2.57% 47914.52万元
天邦股份 股吧 研报 8.00% 47535.05万元
北大荒 股吧 研报 8.85% 45487.80万元
中国联通 股吧 研报 4.12% 43193.2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