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经济起步如何实现产融对接
⊙记者 卢晓平 ○编辑 全泽源
低碳经济不仅事关产业领域,而且还与金融机构密不可分。刚刚起步的中国低碳经济“火车”,如何通过金融机构的参与,促使“产融对接”是当前相关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或许将成为全球经济重回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重要支撑。这一转变的实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这一转变也将为金融体系提供全新的发展空间。”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日前在京召开的“低碳经济与金融创新”论坛上表示。
我国一些金融机构目前已开始涉足低碳经济领域业务。但是还远远不够。
据招商银行银行部总经理张健透露,“今年3季度,公司严格意义上绿色信贷余额已经界定为400亿,今年增长速度大概在30%。”另据悉,截至目前,浦发银行累计发放绿色信贷贷款将近1000亿。兴业银行董事会秘书唐斌则表示,截至今年9月末,兴业银行一共支持了146个减排项目,累计金额92.37亿。国家开发银行等也尝试性地参与到了碳交易市场中,并探索出针对清洁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的各种创新融资方案,如节能服务商模式;金融租赁模式等。
公募基金公司也尝试性进入。兴业全球基金副总经理徐天舒告诉记者,2008年公司设立了兴业社会责任基金,这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社会责任基金。“经过一年半的运作,业绩非常好。”他说。
尽管低碳金融受到一些金融机构的关注,但大都是尝试性的行为。世界银行亚太区金融发展局首席金融专家王君认为,目前融资水平远远低于预计的需求:发展中国家目前每年气候融资为100亿美元,而到2030年时预计每年所需的适应资金为750亿美元,所需的减排资金为4000亿美元,填补这项资金缺口需要对现有碳市场进行改革并开拓新的资金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建华强调,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从政治、经济、当前、长远综合考虑,积极应对,并建立市场化机制,而金融机构在其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全球主要从事碳金融的交易场所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英国排放交易体系等。我国有三家环境交易所,分别为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但都是成立时间不长,交易品种有限。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