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理论:实行结构调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论

2010年09月25日 16:48凤凰网财经 】 【打印共有评论0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0)

候选理论简介七

(参选理论编号:CETIA10-1-007)

一、候选理论名称

实行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论

二、主要贡献人

李德伟等

三、推荐人/推荐机构

投票揭晓前保密

四、理论概述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实行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论”,是这一模式的具有独创性的、高瞻远瞩的理论表现。这一理论基本框架在1987年形成,她紧密联系中国改革发展实际过程,不断发展完善,其目标是中国和平崛起。

从1987年起,作者在《世界经济导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独辟蹊径地提出了“中国不能追随发达国家工业化老路,必须实行结构调整,采取既启动内需,又对外开放的双向协调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带动、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科教兴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想,随后,进一步提出“大国封闭模型”这一创新模型,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的矛盾、规律与趋势。在此基础上,作者持之以恒地相继提出相应的可行性政策体系建议,得到中央采纳,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检验,被证明行之有效,是中国实行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平崛起的重要理论依据。

实践证明了作者创立的理论的远见卓识,“大国封闭模型”科学地解答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中国的出路在于结构调整,实行新型工业化。

作者认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一个与西方“开放型小国”不同的独特模型-----大国封闭模型,其发展与小国发展不同之处在于:

1、环境的不确定性。正如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一样,在经济发展中,大国发展与小国发展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小国的发展基本上不会对外部环境造成影响,它可以假定外部环境不变从容地制定对策,并且也可以相对容易地得到国际的援助;而当大国从其现存外部环境考虑发展政策时,这些政策本身又改变了外部环境,以至于使既定政策失灵。比如大国对粮食和石油需求的大幅度增加必然引起国际市场粮食和石油价格上涨,从而影响大国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2、大国发展必须以启动内需为基础,实行对外开放,即双向发展。因为,没有任何外国能够提供一个巨大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帮助。作者竟然在一二十年前就预见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世界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并提出了对策。

3、作者还指出,幅员辽阔的自然经济加上人口众多将造成传统体制的保守性和发展不平衡性,结构调整是中国发展的主要问题。通过特区作为试验田和突破口,以点带面地逐步深入,是中国发展的基本形式。

80年代,人们根据凯恩斯学派理论,强调总量调控,忽视了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和经济结构问题,必然导致“一放就乱,一抓就死”。作者指出:发展不平衡的大国的发展障碍,主要是结构问题。发展和转型的实质就是结构变换。只有通过改革才能理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失衡关系,而结构调整是衔接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键,作者明确提出了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36字政策方针:“体制改革为主,政策调节为辅;存量调节为主,增量调节为辅;结构调整为主,总量调节为辅。”这一建议已被中央接受。

综上所述,要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将“工业化”与“现代化”紧密结合,优化经济结构成为能否完成工业化的关键。

信息经济时代给中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作者认为:“信息化是上帝给中国崛起准备的礼物”,因为,人口众多的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信息产业市场,可以通过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与发达国家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加速走向现代化。即:直接通过人力资本的投资,引进技术、人才,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并以此改造传统产业,积累现代化的资本。还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大量吸收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剩余劳动力),将第一产业低素质的过剩劳动力,通过教育和培训,输入到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从而为工业化引起的剩余劳动力找到一个妥善的出路。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战略,需要许多配套政策,但最根本的一条是必须实行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中国科技人员占人口相对比例较小但绝对数量却是世界第一,这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的依靠力量。

作者还强调了工业化必须与城市化结合,而工业化不是政府直接抓工业,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为经济发展理顺投资环境,城市化的实质是市场化,必须全面发展第三产业,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民生环境。

作者的研究强调,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和现代化是基本的条件。这意味着一方面必须引进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技术革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劳动力转移,发展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和城市化来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并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渐进的、过渡性的中介形式,从传统产业,经过半传统产业和半现代产业(如劳动密集型的非农产业、中国式乡镇企业),到现代产业。

总之,“实行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论”是为中国独辟蹊径的发展模式进行理论创新的体现。

五、推荐理由

中国改革发展是对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其理论表现也是经济学发展的重大创新。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学研究多是以西方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直到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人们才认识到中国发展模式独到之处。但是,关于这一模式的理论体现却没有得到关注。“实行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论”,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中国国情,运用马列主义经济理论,吸取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的科学内容和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完善,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系统,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重大成就。

作者回答中国发展道路的几个最基本问题:中国应当走不同于西方发展老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是世界市场的价格影响者,在发展中必须既依靠内需,又实行外向发展,即双向发展;中国要构调整,以点带面,通过渐进式的探索,积蓄力量,侍机起飞。

作者的理论准确地预见了中国改革发展过程中,将会在生产水平较低时出现需求不足;将会面临西方对中国的全面的贸易保护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将出现“逆工业化”;甚至在80年代就提出要重视印度“用计算机将印度带入现代化”的思想。而只是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人们终于发现印度的发展过程的确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可取之处。作为深谋远虑的政策研究,作者的理论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显示出价值。9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中得到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实行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论”是对马列主义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六、文献与材料目录

1。李德伟等,《中国可直接建立高技术产业》,《 世界经济导报》1987年9月28日。

2.李德伟等,《实行双向协调发展战略》,《技术经济研究 》1989年第19期

3.李德伟等,《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结构刚性》,《经济改革内部参考》1990年第14期,《经济参考报》1990年7月22日。

4.李德伟等,《宏观调控在微观层次的实现形式》,《中国技术经济 》1994年第2期。

5.李德伟等,《宏观调控与产业政策》,《中国投资与建设》1994年第2期。

6.李德伟等,《论财政政策与微观基础的矛盾》,《管理世界》1994年第2期。

7.李德伟等,《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剖析》,《经济参考报》1994年3月29日。

8.李德伟等,《走出改革陷阱》,《改革内参》1995年第6期。

9.李德伟,《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中国改革报 》1997年8月21日。

10.李德伟,《鼓励和引导居民增加消费支出 》,《人民日报》1999年1月7日。

11.李德伟,《中国现代经济增长与大国封闭模型》,《 管理世界 》1999年第2期。

12.李德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政策选择》,《柳州日报》1999年2月20期。

13.李德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若干问题》,《 广西经济》1999年第3期。

14.李德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政策问题》,《领导广角》1999年第4期,《湖北经济报》1999年4月27日。

15.李德伟,《论经济结构调整》,《 经贸导刊 》1999年第9期。

七、主要理论材料部分扫描件

略。(如需查阅原件请与秘书处联系)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热点推荐: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dinghl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