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乐:经济全球化后 不应用传统观念看世界
凤凰网财经讯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于3月20-2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中国与世界经济:增长•调整•合作”。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在与凤凰网财经的独家对话中表示,经济全球化后,不应用传统观念看世界。以下为对话实录:
王志乐: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我认为在经济全球化以后,各国都有一些人站在传统的观点看这个世界,比如美国有一些人把中国看作是它的对手,甚至有人明确提出要遏制中国的崛起。所以一旦有了一个结骨眼,可能出台政策,这种声音就比较强,我把这种思维叫做传统思维。反过来中国也有,中国的一些人面对国际上传统的时候,他也用传统思维应对传统思维,你来制裁我,我就来顶你,我觉得这个不对。
实际上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主流的思维是全球化的思维,像每到一个关头,中国加入WTO当时有反对的,后来中央还是决定加入。面对外国的这种做法,我觉得中国政府历来还是愿意跟国际合作解决问题的,但是我觉得有些东西要顶,跟传统思维的做法我们咱们应该坚决顶一顶。但是解决的方法应该是用全球化合作的方法来解决,不是临河的博弈,而是正和博弈。
对于美国那一方面,也应该相信美国的主流思维也是全球化思维,这30年你可以看得很清楚。它如果不是主流的全球化思维,就没有今天世界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所以我自己还是比较乐观的,我认为中美双方都有这种全球化思维主流的想法,但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事件上,总有一些传统的思维出来。
双方都要高度警惕这种传统思维带来的破坏性,应该想各种办法来抵制传统思维,用全球化的、合作的、共赢的思维来这个解决矛盾。
凤凰网财经:您刚才提到观念用新的思想、新的思维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前不久美国有130位国会参议员联合递交了一个法案,要求法国来出台惩罚性关税,针对中国的出口。那么在这方面我们知道今年的出口压力是非常大的,商务部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新的安排和打算,一些新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王志乐:据我所知,商务部的领导,特别是新闻发言人在昨天还有在16号的时候,连续两次新闻发言人发言都讲到了一些做法,我觉得这些做法相对来讲都是比较客观的,而且符合我刚才说的这种想法。对那种美国的传统思维,或者说一种把中国视为对手、敌对力量的这种思维,我们应该批评或者说抵制。但是应该相信美国的主流思维,会认识到全球化对美国更有利,所以应该想更多的,比如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双方经过好几年的共同研究,找到了解决为什么双方统计口径差别那么大,这个事你知道吗?
过去美国的统计说中国的顺差,和中国的统计差距将近千亿美元,然后双方一起共同找原因,最后找到了一些共同认可的结果方法。我觉得通过这样一种合作来探讨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还有其他的一些矛盾,用共同协商、互利共盈的办法来解决,我觉得比较好。所以从商务部的领导,特别是新闻发言人代表部的领导讲的那些观点我都是非常赞成的。
凤凰网财经:现在有人特别关注汇率的问题,给很多出口型企业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很多在东南部一些较早开放城市,他们这些加工型的出口企业,他们现在面临很大的危机,如果说中国人民币升值,他们的企业很可能破产,或者说颗粒无收。商务部在今年有没有对这种情况做一个预估或者说有具体的来帮助这些中小企业,应对即将到来或者说也许会到来的风险?
王志乐:这个问题不是我的研究范围,我的重点研究是引进来外商投资,还有走出去的中国跨国公司,对于汇率不是我的专长,我也没有什么研究。
凤凰网财经:那我再问您一个关于走出去跨国公司的问题,我们知道这段时间,尤其经济危机之后,我们中国有很多大的企业在国外进行并购,但是并购成功的案例并不是很多,您给企业一些建议,如何打造一个成功的国际型大企业,对中国的企业家而言,他们最需要听到的是哪些建议?
王志乐:我认为首先应该研究一下,我们中国企业现在发展到什么阶段,在全球化程度上是什么情况,我觉得应该客观承认我们的全球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比如中国最大的跨国公司,国际上认可的中国跨国公司,它的跨国程度,也就是说它在海外的资产、海外的销售、海外雇员的比例,占整个公司的比例其实还是很低的。
最大的跨国公司,也无非是百分之十几,二十几,很少有达到百分之四十几的,而全球的跨国公司现在很多都达到了60%、70%,甚至于80%,世界最大的100个跨国公司,它的跨国程度已经达到接近平均60%了,所以我们跟它差距还很大。
跨国程度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中国公司还仅仅能用自己国家的资源,自己来进行经营,挣钱,而国际全球性的公司,它是用全球资源在挣钱。这是我们巨大的差距,应该实事求是承认,虽然我们这些年进步很大,但是我们差距还很大,这是第一位的。
第二要找到我怎么来提高我全球化的程度,我觉得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引进来,其实引进来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的开放,还可以继续开放。再一个就是加大走出去,在全球整合资源的力度,走出去有多种方式,按我的调查感觉,在对美国、欧洲这种发达国家一般情况下,通过并购的方法成功率比较高。对于发展中国家,有的咱们自己直接去建工厂比较多。对那种资源性,比如像澳大利亚的铁矿,或者煤矿、能源,这个收购可能也比较多,所以我觉得必须研究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模式。
但是在全球化中,我觉得应该像当年引进外资在中国一块发展,这个思路得到启示,我们走出去,完全可以首先是和跨国公司合作一块走出去。像中铝挺成功的和力拓合作,在合作中它还和美铝合作,这种跟跨国公司共同走出去,加大成功的把握。甚至于在国内,和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还有咱们的民营企业一块往外走,减少政治色彩。
把走出去不要搞成政治,好像中国要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资源问题,不要是那个问题,它就是经济问题、企业问题。大家实实在在的按照企业规律去做,用多种模式,比如说刚才提到的国外企业,或者自己的民营企业,合作走出去,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减少阻力,增加成功的可能性,我觉得是可以大大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
相关专题: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