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的喧嚣:大家都说不(2)
美国的“熬鹰”策略
会议本身无数次地被重新延后,人们在无奈地等待中痛苦不堪。这种痛苦终于在谈判《公约下的长期合作机制草案》(LCA)时达到了极致。原本定于15日早上11时30分的谈判,被数次推后直到晚上10时30分。然而所有的等待再次无疾而终。消息在人群中传开,美国在开会前最后一刻宣布,对于已经提交给各方的主席草案不满,需要重写一份草案。会议将在美国准备好文本后继续,不是明天,而是今夜。
凯瑞大厅的门大敞着,人们进进出出,难以掩饰自己心中的愤怒。191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和众多的国际社会观察人士在深夜苦苦地坐在会议厅,仅仅是因为美国在最后一刻的不负责任的行动。1小时,2小时……人们的愤怒随着困意的上升而急剧增加。
“美国有什么理由不在更早的时间提出意见,两天对于一个短短几页的文本,他们竟然拿不出自己的意见,为什么非要等到最后一刻才把全世界的谈判代表都丢在这里?这不仅仅是不负责任,这实在是可耻。”一位中东代表气氛地挥着拳头。
太平洋小岛国的一位女士接着他的话说:“这是他们无耻的策略。美国的谈判团队有几百人,可以分批分次地休息。而我们很多小国仅仅有1到2位专家。昨天,半夜两点半谈完,我回到宾馆已经三点半了。今天一大早准备今天的谈判,到现在已经半夜三点半了。我不知道我明天还能不能做出足够理智的判断。这样继续下去,我想这就真正成为只有大国参加得起的游戏。小国真的不必参加今后的谈判了吗?”
带着这些怨气,人们在焦灼中继续等待,直到凌晨4时50分,会议重新开始。然而,用漫长的等待来折磨全世界的谈判代表似乎并没有让美国满意。谈判刚刚开始,美国便提出在发达国家减排的8段中做出重大调整,而干脆将发展中国家减排的整个小节删去重写。
既是深夜又是凌晨,近四分之一的谈判代表都已经沉沉睡去。留下还醒着的人们继续厮杀。
复杂的博弈和分歧,令大家身心俱疲。在哥本哈根,大家都在说不。截至发稿时,仍然看不到希望之光。18日上午,奥巴马将抵达哥本哈根。他可能是最后到达的大国领导人。这一行程安排,或许暗示了哥本哈根的结局。
不管结局怎样,为了人类自己,人们需要找到更多的哥本哈根。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张晓晨
编辑:
heq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