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中国汽车业发展展望实录
第十一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
——分论坛:中国汽车业发展展望
主持人方向明: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下午好。北大光华新年论坛的汽车分论坛现在开始。首先我让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特邀嘉宾,他们是中国的政府主管部门里头最权威的人士,也是中国汽车工业2009年的亮点人物。那么下面我就一一介绍给大家,第一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第二位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留平先生,第三位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先生。第四位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合作总公司总经理刘敬桢先生,还有一位是奇瑞汽车公司董事长尹同耀先生还在路上,我们今天的点评嘉宾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副院长武常岐教授。
今天能够接受北大光华邀请的特邀嘉宾,我对他们有一个好感,这个好感来自于他们本身的行动就是有一点点国际化的意识。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大家可以看到各国的政要还有跨国公司的董事长,他们出访的时候他们最想进入的论坛就是大学的论坛。北大光华的论坛又是近几年在大学里头非常有自己独特立场的,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论坛,所以他们今天来本身就是一种国际化表现,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第二个,我要说的是在这次论坛有苗部长带头放开点,在这次的论坛里头我认为应该有两个基点来看待今天的中国汽车业,一个是新世界观,也就是用国际视野看看今天汽车工业究竟在哪些方位,究竟在哪些领域。第二个基点应该是往新产业观方面看,这种新产业观绝不仅仅产业本身,还包括产业所需要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态圈,待会苗部长对这个事情有比较深的感受。
大家知道,中国的汽车工业在2009年的时候有四大亮点几乎成了中国的明星产业,这四大亮点是什么?中国的汽车工业是我们在改革开放30年来其实已经看了将近30年的产业。为什么这么讲?从80年代讲,中国崛起的朝阳产业家电,90年代中国崛起的工业应该是信息产业和PC工业,那么在跨世纪这十年当中崛起的朝阳产业就是我们今天的汽车产业。但是就是这样,我现在对汽车产业仍然有很多地方看不明白,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从产业规模上我说,我们去年已经是全球第一大的产销国,既是第一大生产国,也是第一大消费国。但是我们汽车产业里面的企业现在目前有没有真正世界型的企业?我们就仅从规模角度来看,有没有?那么倒回去十年,中国企业的规模是在百亿左右。那么在现在为止,几乎在2005年开始陆陆续续的出现了跨千亿门槛的企业。那么中国的汽车工业里头也有了千亿销售规模的级,但是他们是不是说像在家电领域里头国际上那么认同的孩儿,像在PC工业里头认同的像联想?我们的汽车工业现在是什么,将来会是什么,待会嘉宾会给大家一个相应的答案。
第二个事情让我感到比较困惑的事情,汽车工业在2009年的时候发生了两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一个是国际并购,一个是产业整合。在座的我们特邀的嘉宾里头有两位就是今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的当选者,一个是长安的老总徐留平,一个是为上经济年度人物奋斗4年的李书福。一个是购并者的典范,一个是产业者,但是说到购并,那么早于汽车工业应该是中国的消费电子厂。他们在2005年左右的时候,就开始做出了一系列跨国并购的重点案例,但是五年后的结果我不敢说。因此到今天为止这些著名案例几乎都成了反面教材或者是被人质疑的不太成功的案例。只有新东方在消费电子里头算是真正的成功的,至少现在看来是相对成功的服务平台。
当我们的汽车工业也开始大规模的购并国际的时候,五年后我们去看他们是不是成功的案例?
第三个我的困惑是什么?现在举国的汽车工业都在喊叫做新能源汽车,那它就使我感到两个困惑。第一个困惑它是不是产业替代或者是产业升级的重大的战略转折点,如果真的是,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的企业们,就不应该向中国的彩电工业里头几乎全军覆没。那么如果不是,更重要的我们现在是要把传统的汽车发展成节能型轿车,还是说我们现在就提早的跟世界同步开始进入新能源领域。但至少中国不管汽车工业怎么喊,总体上讲,在新能源汽车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际上真正的举措我还没有看到太明显。至于中国的汽车工业在未来得五年十年里头发展到底是什么?苗部长有发言权,真正的企业怎么想,他们更有发言权。
下面我们把这些答案的回答者一一请到了这个讲台上,我们定的规矩第一别讲套话,首先不能讲假话,第二不能讲套话,第三苗部长不能讲官话。我们今天第一位发言者是政府部门最权威的人士苗部长给我们讲讲汽车业的发展,题目叫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苗圩: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在这里我们聚集了很多对汽车行业发展非常关心的人士。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汽车工业发展到底出路何在?谈一下我这一年多回到北京,在汽车行业发展过程当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所产生的一些苦恼以及对这些问题思考的一些想法。这个可能不是官话,也不是很激动人心甚至听上去以后还有一点点沮丧,但这绝对都是真话。
我想讲五个问题,第一个就是传统汽车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个关系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当前的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那么像美国、欧洲、日本这些汽车工业发达的一些国家,汽车行业都面临着金融危机以及能源和环境问题双重的考验。去年,美国政府拿出巨额资金来拯救全球汽车行业的老大,像通用汽车,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摆脱亏损的困境。另外,这些大的汽车公司在解决眼前的困难的同时,也都和所在国的政府一起在探讨如何走出困境?如何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如何占领新的制高点?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去年是一枝独秀、欣欣向荣。去年超过1300万辆的产销量,超过40%的增长率,在全球汽车工业一片箫条景象之中是一枝独秀。但是坦率的说,这个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政策,那么我们是三条政策,第一条1.6升排量以下的轿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这样带来了超过200辆的规模。第二条汽车摩托车下乡带来了微型面包车大约100万的超正常量。第三是汽车的以旧更新,我们拿出50亿想要通过汽车的以旧换新,淘汰100万辆汽车,但实际没有淘汰那么多。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速度,大家都很高兴的结果。但是随着汽车不断普及,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负面影响越来越显现。像石油的大量消耗,环境的大的环境污染,除了解决传统的污染,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到了日程上来,还有安全堵塞等等。在中国没有人能阻挡的了汽车普及化的过程,唯一把我们自己拉倒的就是我们自己,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保持清醒。如何克服汽车在普及过程当中带来这些负面影响,这是全球汽车界都在思考的问题。就提出来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不是一个方向?肯定是一个方向。好象一夜之间我们新能源汽车就可以产业化,就可以普及,就可以达到产销量的50%以上。我们对这个的判断,由于我们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的不完善,大概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就是在2020年以前我们真正所谓的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只会占整个销售量一个很小的比例,我估计10-15%,也就是85%到90%的车仍然是传统的以石油为能源的传统的汽车。
所以我们在重视发展研发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对传统能源汽车的节能降耗。而且这一块是有很大的空间,也有成熟的技术,也有现成的产品。但是这几年由于汽车的产销形势好,坦率的说我们各大公司的老总把精力没放在这上面,更多是开发花色品种满足市场需求,在传统能源降耗上迈得步子并不大。日本2001年的时候制订了雄心勃勃的技术再用10年的时间油耗再下降10%。我不敢说我们的平均我们的油耗达到日本2005年的标准,但我也不敢说我们的标准达到日本的1985年的标准。也说我们跟上他们的步伐我们还有20%以上的空间,再加上我们商用车这一块的余地更加大了。所以这是我们要提的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关于新能源汽车,我们开企业家座谈会有些老总讲的非常好,如果传统能源汽车做不好,你指望在新能源汽车上实现一步跨越这是不现实的。新能源和传统能源汽车是一个基础和提高的关系,我们不要说混合动力汽车还离不开传统的内燃机。在传统的汽车上面我们的自动变速箱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在两种动力一起来混合,同志们想想这个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另外,就算是纯电动汽车,除了在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后面我会讲到我们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还不说这些。就算是我讲一个例子,如何用电池来驱动电阻丝,加热电阻丝来给车加热,这在新能源汽车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传统能源汽车是有燃烧产生余热的,不用的时候通过风扇散热器散到空间之中,如果需要加热一吹很容易解决了。但是对电动汽车没有这一套散热系统,如何来解决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用的电动汽车电池大概都是100伏到600伏电压,如何保持乘客的安全,车是正常跑的,正常情况下可以实现,万一车掉到水里,怎么保持几百伏的电不把人给打死,这也是很难解决的,所以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我们已经站在跟国际上同一个起跑线上了。如果我跟牙买加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跑起来我就被丢到几百米之外,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在传统汽车已经没有希望了,我们在新能源汽车上可以赶英超美,我们油耗下降20%,也就相当我们仍然了20%的不耗石油能源的电动汽车。
第二点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布线问题,这个争论更大了,元旦期间看到一个消息,以日本企业为代表的向国际标准化组织申报,把日本的混合动力标准变为国际标准,这也影响了我们,传统混合动力以丰田为代表的已经设计了若干个陷阱,我们千万不要碰他。奥巴马上台之后说要拿出24亿美金资助搞增城市的所谓的混合动力,因为它没有彻底的摆脱传统内燃机作为动力的这么一个情况,只不过他比我们传统说的那种混合动力更加靠近了电动车一步。但是他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少的,他要通电,当然从道理上来说,他可以用家里的插头可以充电,但是同志们不要忘的,中国和美国的居住结构完全不一样的,美国人住的房间是有一个车库,车库里面有电源,把车开到车库可以充电。我的家住在10层楼上,我怎么在我家里面接一根线充电呢。可以在停车上建立充电设备,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北京市有多少个停车位,分布在哪?每一个算100块钱的投资,那要算多少投资。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充电的问题怎么解决。所以我们觉得在技术布线问题上,在各种都不是非常完善,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鼓励百花齐放。不管是你所谓的微型或者是轻度混合,重度混合,不管什么形式,各种动力也包括纯电动车,我觉得都应该鼓励百花齐放。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只对结果负责,不干预企业的过程。更何况除了我们关注的轿车之外,中国是一个人口非常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我们的大客车占据了很大的市场,在大客车上实现混合动力,现在武汉的公交有几百辆公交车采用混合动力的形式。所以我们组织专家有些人提出很好的意见,在战略上让开大道,所谓让开大道在最难的,人家走得很前的,申请国际标准的方面我们应该避开,否则你会进入他的技术陷阱,你要使用这种技术,你要给他支付很高额的专利、使用费。实现两头挤,大客车、微型车我们两头挤的战略,我觉得还是可行的。
第三个就是关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基本情况,目前有42家企业各种各样的新能源汽车品种列入了我们生产企业和产品公告的目录。我们跟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一起推进符合这个要求现在有24个企业,47个品种,涵盖了普通混合动力也有插电式的混合动力。车型有轿车、客车,环卫、清扫车等等这些车型。另外三个五年计划,科技部用863计划来支持我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制订了三纵三横的路线,三横就是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三纵混合动力,燃料电池这三纵。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虽然跟传统汽车而言,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跟国际上的差距不是很大,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另外我们在技术、研发以及在产业化投资方面明显还不够,所以我们统计了一下,十一五期间国家花在新能源汽车的投入,我指的是国家财政投入只有11亿,加上企业研发的投入不足百亿。那这么艰巨的任务,这么小的投入无论如何是不可以做到的,很快产业化的程度。
另外从限制我们发展的大概有这么几个,最大的问题还是电池的问题,电池里面最大的问题是占30%左右成本的隔膜,这种动力电池的隔膜我们一家都做不了。在电机和控制方面系统最大是整合元器件,我们一家都没做,全部靠进口,这个成本相当高。另外高效的内燃机,先进的变速箱,材料的轻亮化,振动和噪声等等方面我们有许许多多的技术难题需要我们去克服。
第四,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个要强占国际的制高点,标准显得非常重要。过去有句话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谁掌握了世界的标准,那就是完全有利于自己,完全不利于竞争对手的一种非常占据主动的一个战略竞争的策略。在标准方面,我们虽然这么多年已经批准和实施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一共是30项,整车标准13项,关键零部件标准13项,基础标准4项,电动摩托车标准4项,当中最关键22项标准列为新能源汽车准入的标准,相当于强制性标准。在技术标准方面,我们并不是太落后,问题是我们这些标准的使用率,我们这些标准在国际标准的申请上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我想讲一下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性能问题,最近我们也在组织制定纯电动汽车的性能条件。因为我跟一些领导出去他们也在问,国外报道冲一次电跑100公里,我们国内报道冲一次电跑400公里,我说如果你不讲究重量,我可以给你做一次实验冲一次电跑800公里,你把电池无限制的加大可以达到这个数字。我们要加倍的消耗电能或者是其他能源,这对整个经济来说也是不经济的。现在我们组织企业行业的老总研究,新产品不能苛求一下子降到传统汽车的水平,我们提高10%行不行?老总一片反对,10不行,20行不行?20也不行,后来勉强同意30%。后来专家反对说30%不行,那要算全社会要增加多少个能耗,如果还不行,我们只能限定30%,但要通过一定的期限努力把它降到跟传统能源相齐的程度。
再举个例子,现在有人宣传,不光汽车行业,各行各业都是这样的,我们专家也学精了,宣传的时候扬长避短。如果你是一个外行,你在思想方法上做不留意话,你就会被他导入歧途。我再举个充电时间,国外报道冲一次电是5、6个小时,这一组电池要7、8万块钱,你如果老是10分钟就充一次电,那就是300次,同志们想一想,得不偿失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现在有关这方面的性能指标,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可行性、可能性,两者之间建立一个平衡。
第三是关于政府补贴,还有人说我现在这个车型已经开发出来了,现在卖得不好就是你政府在这上面没有补贴。我们跟财政部也在积极的鼓吹,并且最近1月份可能要公布,我们对新能源汽车除了对公共交通给予了补贴之外,马上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业有补贴标准。但是最终我们也要走市场化的路子,政府的补贴可以给的,但是有额度的,而且应该是一个递减式的。主要还是通过降低成本,或者是用户虽然高额购买,但是在使用过程当中可以节省一部分的费用来弥补购买的时候成本多支出这一部分,最终做到这点。绝不可以长时间大额度依靠政府补贴过日子,我相信这样的车型不会卖得很多,不会卖得很好,也走不太远。所以说先导的补贴额度高一些,后进入可能额度少一些。早期补贴高一些,但是我们采取递减的方向,一步一步把它送到市场化的轨道上去。
第五我想介绍一下关于电池的问题,现在所有最厉害的电供系统也有差距,世界上做的最好的是丰田。它是一个全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就是根据你车的实时的工作状态,采取若干个参数,通过他的控制系统做到最优。我们基本上是人为设定的,车速多少就要切换,动力到多少就要切换,不是一个全智能型的。但是那个问题比这个电池的问题相对小一些,电池最大的问题,现在按照最好的电池,当然往回看十几年,世界上的电池有很大的应用。我们各种各样的形式,现在最好的是锂离子电池,因为还要加上很多框架,加上电池的控制系统,比较理想的是200瓦时,但是理论上算磷酸铁理已经走到了劲头,再想加大密度几乎不可能。那就要期待有一种更好的电池来取代他,那在近期可以不可以降低一些标准,我们把电池的能量密度加大到每公斤150瓦时,但这个做起来也是难度很大。
我们现在电池组的寿命刚才说了做得最好的1000次,一般的300-500次。电池的核心两个东西,一个是正级材料一个是隔膜,正极材料是制约电池的关键,理论的容量是可以做到每克170毫安。现在国外进口的磷酸铁理(音)接近170毫安理论的限制。如果采用国产的磷酸铁理的材料,虽然批次可以达到,但是性能不够稳定,价格方面我们甚至跟台湾的产品相比国产的材料也不具有优势。再讲一下隔膜,隔膜是锂离子技术壁垒最高的,大概占我们现在锂离子动力成本20-30%。从一般的隔膜来说,非动力电池用的比如说电脑用的系一层隔膜,用的是聚丙烯。那动力电池要三层负荷一起挤出来的这种。先说说一层膜,我们只能在山寨手机上面,连正规厂家的手机都不敢采用国产的膜。虽然膜很贵,但是会引起爆炸,在笔记本、手机上不至于产生大的上来,但是在汽车上造成这种大的伤害显然比手机厉害很多。这种膜我们现在全部依赖进口,国内只在有少数企业开发这种单层的膜,但是在动力电池上单层的膜绝不允许使用的。
另外生产这个膜的技术和装备都列入了西方对我们限制出口的清单里面,所以现在我们想买这个设备、技术、工艺还没有人卖给我们,膜有人卖,但是这个技术没有人卖。所以我们要组织塑料行业、装备行业要一起来解决这个方面的问题。
讲了这么多,都是讲了一大堆的困难和问题,这也是实实在在通过一年多的工作摸到的我们所存在的差距,讲起来不够激动人心,甚至会给大家带来一些负面的消息。请大家不要怀疑,我们会全力以赴推动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投入,在全力以赴在来组织大家一起来攻克这些技术上的难关,能够争取使中国开发的新能源汽车早日走出实验室,早日走出我们的工厂,早日为用户所接受,谢谢大家。
主持人方向明:谢谢苗部长,其实我们现在来讲,从媒体上讲,哪怕从一些汽车厂商来讲他们现在炒作的概念确确实实太多。他把很多的期望值目的是为了占领很多先发优势,但是尤其是一个产业替代的重大的领域中,我们一定要让公众和让大家在座的人知道究竟我们还有哪些问题。苗部长今天带了一个好头,说了一些真正的话。
下面我们会请长安汽车的老总徐留平先生,他要给大家讲几个特别大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不能是空的,有请徐留平先生。
徐留平:苗部长、各位汽车界的同仁,还有今天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的这个题目叫做中国创造助推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来助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题目刚才主持人讲说有点大,我想也是我对于汽车业从业这么多年以及在旁边所听到的一系列的声音、想法和一些思考。
我想讲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谈谈汽车业的地位,就是在整个国家层面,在工业层面,在消费层面,在老百姓层面当中有什么样的地位。第二个方面,中国汽车业的挑战,刚才苗部长讲的比较多,确实这些挑战对于中国的汽车业,特别是中国的汽车人来讲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无论是传统的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刚才苗部长形容新能源汽车领域当中,我们都在一个起跑线上,但是一个身体强壮的人和一个身体差的人是不一样的。第三个部分是中国汽车业的未来,这么三个题目展开。
2009年的汽车业确实非常不错,中国汽车业确实一枝独秀,和中国的汽车业的政策相关联的。但是我觉得苗部长刚才讲了三大政策助推了中国汽车业09年的蓬勃发展。但是我觉得这里面最底层的原因还是中国消费者,特别是中国老百姓对汽车业本身的一种需求,这是最底层的原因。我们说你再有这样好的政策,老百姓没钱,或者说我消费不起,我不想去消费那你也不可能。所以说最重要的原因是消费的力量主导了中国汽车业这么一个蓬勃发展,加上中国汽车业的利好政策,确实中国汽车业1300多万辆确实是了不起,增长40%多。
第二点我觉得自主品牌在09年当中大放异彩,我们看到整个汽车业增长40%多,但是我们自主品牌的汽车增长的幅度,特别是在整个市场结构当中的占有率是比原来是增长的。这个地方时间关系不能回顾这几年的数据,我们看到07、08年自主品牌的汽车是不断的下降,由于汽车产业方面的政策对于自主品牌的成长,我觉得在09年当中是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确实我们关于小排量的支持以及对自主品牌方面一系列的支持,还有特别是在消费层面对于自主品牌的一种认可,也是中国消费者这种民族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如果说我们看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前期大概崇洋媚外的心理特别高,这几年对于消费国货的产品当中,这种国民的认同意识和消费意识在不断的增强。第三是小排量占比不断的上升,这确实促进了中国汽车业向节能、小排量,因为排量小了你的油耗会降低一些。当然是不是就成比例的降低?还有一个技术比较。
第二个观点我要讲的是中国汽车业助推了国民经济不断的向前发展,这种驱动力在不断的增强。我们可以用这么几个数字来看,09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增加值7400多亿,占GDP比重我们可以看到09年占了将近2.1%。在十年间的变化是非常之大的,原来只是0.97%,因为这一个百分点的增加实际上是翻了一番,因为汽车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所起到的推动的作用翻了一番,增强了。同时也可以看到汽车工业及上下游,特别是对于原材料、电子、塑料等这种产品的拉动,我们可以看到在GDP当中的比重占到了9%。也就是说汽车业在GDP当中每10块钱当中和汽车业相关联的就是一块钱。这是我想讲的对于国民经济当中无论是GDP还有对上下游行业的一个影响。同时我们还看到汽车业助推了人民的富裕,我曾经讲了一个观念,我说国家进步、文明、经济发展根本的目的是什么?首先是人民富裕,吃穿住行,吃穿都没问题,我们某种意义上汽车产业表征了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我们人均富裕程度在全球排名100多位,基本上和这个相吻合。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人民富裕,老百姓能不能够买得起汽车,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能更好的造汽车,创造了价值。09年中国零售总额12万亿,跟房地产有关的6万亿,汽车有关的这个数字比较低一些,大体是1.3万亿到1.4万亿。另外这个过程当中就业又是特别重要的,09年直接就业人数446万,加上上下游将近4000多万,这样的话,占城镇就业人数比重上升到14%。跟汽车业有关的就业当中,每十个人当中有1.4个人相关联,特别是下游营销服务等等相关联。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汽车业的市场保有量及千人拥有量的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汽车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我前面汽车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第二方面对国民富裕的影响。第三汽车业乃集工业之大成者。汽车业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不同于家电产品。它是一个大宗工业和时尚业的结合,汽车产品这一点确实非常独特。你纯粹是工业品吗?肯定不行,你这个产品仅仅是质量好,仅仅是中规中矩肯定不行。还有很多的那种充满个人情感,那种汽车极具人格化的东西,其实是两种充分的配合。同时汽车业在工业里面又是集多种工业技术的大成。汽车业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它的发动机、内燃机的技术,无论是电池的技术还是质量技术,我们说新能源汽车当中一系列的节能技术,新的能源的技术,这一系列的集合是大成,确实不容易。
另外我觉得汽车业有很多人到长安汽车的时候讲了,中国把航天飞机做出来了,汽车业为什么做不好,我在国防工业干了那么多年,航天飞机如果拿来竞争,中国别说做一个航天飞机,就是0.5个航天飞机也做不出来。中国的汽车业,跨国公司、自主品牌也好,大家同台竞技,所以说汽车业当中我们本身自主创新能力来看,我们的差距本身并不是非常大,只不过我们整体品牌一系列的运作方面还有一个提升的过程。另外汽车业确实是一个大国、强国的表现的特征。汽车业我们看看汽车业里面所有的大国都是汽车业的强国、大国,包括像美国通用、福特等等,我们再看看无论是美国、德国、日本等称为世界级的强国大国的汽车业必然是,我觉得反之你汽车业不是强国,大国你国家也不是强国。理由是什么?理由是汽车业是工业很多技术的集成,无论是管理的难度、技术的难度,还有对最终消费品市场的一种把握,是一种充分竞争的。
第二部分我想讲中国汽车业的挑战,中国汽车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我觉得第一个面临环境的压力。我们看到全球哥本哈根的会议还有其他的会议来看,现在大家对于“低碳”这个词是非常热门、时髦的,对于排放这个问题中国政府也是在关注。中国政府也承诺在未来单位GDP能耗降低40-50%,这个幅度确实非常大。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整个的排放当中汽车的排放,那么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大体上占到1/3的水平。那么这个过程当中,跟汽车相关联的这种排放的控制肯定是重要的。中国汽车因为总体的基数不大,已经显现出来了,没有发达国家那么严重。
第二方面是关于能源方面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各方面能源需要进口,我们基本上一般地能源用于进口的,另外一半是我们自产的。关于能源这个问题,我的看法能源问题是个大问题。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比较建筑于所谓科学的数据来看,说全球发现的原油开采50年,最新的描述50年所谓的产出跟业界我所流行的说法一点依据都没有。他们所开采的总量这个数是非常糊涂的概念,现在能源是以石油为基础的能源,大概开采100年,我们说100年发生多少的变化啊,所以说能源的问题我觉得本身绝不像我们现在所炒作的。我觉得这里面投机的因素比较大,包括你原油价格你说50美元一桶,并不是本身的原油缺乏或者是开采技术差。
我觉得第三个话题对我们中国汽车人来说更为重要,前两个问题是全球问题,包括交通压力问题我最近跟媒体讲,我说交通拥挤汽车业惹的祸。北京确实是一个比较拥挤的,需要城市良好的规划,你看看到中西部那种地级市或者是县级市,那空空荡荡的。第三个话题就是中国创造,确实是一个艰难而且很光荣的事情。中国汽车业历经50年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通过我们合资,我们这几年发展也是汽车业快速成长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合资,为中国的技术、中国的制造、中国的管理带来了很多的东西。现在我们应该这么讲,对中国创造在汽车领域的情况是这样的,我们对独立研发不在整和发动机,我们使这个产业能够商业化,我们是完全具备的。并不是说现在中国人不能开发一个整车和发动机,而是说如何开发一个具有全球力的,汽车业最要命就是竞争。中国汽车业的成长是以中国品牌,是以中国独立运作的产业,并且让这个产业赚钱,让他在全球有影响力,这是它的难点。
因此我讲第三个部分是中国汽车业是未来,我觉得中国汽车业的未来,有一次我在汇报的时候讲了一个题目,大力发展汽车产业,那是十分钟,我自己认为是讲明白了,我大体算了一个帐,中国现在的经济结构要调整。第二我们原来一直以出口导向型的,你中国一看这个买卖你一造服装,全球制造服装有问题了。同时我们一系列的出口的东西都是血汗钱,我们看沿海地区,还有工人几百块钱的工资,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拿了补贴才可以出口。实际上让中国经济结构要调整,这种大宗制造业,全球来看只有汽车可以首当其冲,其他还真不行。所以我觉得汽车产业量的增加,确实能够起到强国富民的作用。我的估价中国汽车业的增长谁也挡不住,短期我们有刺激政策,增长快一些。人们对于富裕,对于生活自由的向往,对于汽车业是势不可当的。所以我说长期是消费需求和人的本性决定了汽车业的比较,短期由政策决定。所以在未来十年当中,原来我的估价是4000万辆到5000万辆的销售,我觉得我是精算的,我自己说的数据都要自己核算一下。我觉得可能还要比这个数字大一些,说4000万比我们预想的要快很多。如果中国汽车业可以达到4000万辆、5000万辆的水平的话,中国汽车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无论是GDP、就业、零售总额等等方面我觉得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第二个方面就是质的进步,自主创新来推动中国汽车业由大变强,汽车业必须是大而强。对于中国汽车业如何在自主创新当中来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那么唯一的体会就是要有塑造全球影响力的品牌,没有这个品牌不行。作为一个汽车企业来说,你的目标是瞄准一个全球的目标。原来我说汽车业没有再一个区域的汽车业,纵观全球所有汽车大公司本质来讲都是一个全球性的。第二个方面就是传统的汽车领域当中,我们核心技术要能够突破。另外在一系列的我们体系上、汽车业的管理有它非常独到的地方。第二个方面就是推动已有的技术优化升级,实际上说汽车业如果说我前面那几个讲的是准确的,能源问题不是大问题,我们的技术还可以更多的节能。那么一系列的包括整车、发动机还有变速箱都有可能使节能实现,那么你的碳排放就可以减少。
第三个方面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先说电池电机和控制系统的问题。如果说我们把车的小排量、小型化的油耗降低30%,传统的内燃机再改进20-30%,混合动力再降低20%多,再加上其他的算下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那个时候2020年中国产销四千万、五千万辆,碳的排放和我们现在差不太多。中国汽车业发展有它的技术进步贯穿其中,中国汽车大行其道从理论到实际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些我都有一些数据把它说进去了。
最后我想讲的是长安汽车作为中国汽车业的重要的一分子,我们自然的有理由来承担这个责任。从09年我们长安汽车在整个国家成长当中我们是非常快的,我们成长了60%,比整个汽车行业高了20个百分点。这个过程当中长安制订了雄心的计划,我们2010年的提出220万辆,这个过程当中更重要就是节能技术,我们提出在未来的五年时间之内,我们总体油耗降低30%,同时我们2005年实现了我们混合动力全国首家的采用,同时我们纯电动汽车09年也实现了下限,2010年我们纯电动汽车也能实现试车可以提供给市场这么一个运作。通过这一系列的技术的进步,品牌的打造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我们2010年长安汽车和中国汽车业一样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我们的口号是长安行天下。
主持人方向明:刚才您讲了很多的数据,我有几个数字想让你跟苗部长核对一下,您刚刚讲的第一个数据中国自主汽车的份额占到了30%,我想问这个数字30%是很了不起的是销售额还是量?
徐留平:量。
苗圩:轿车里面我们占自主品牌轿车的量。
主持人方向明:中国的轿车是不是相对比较便宜、比较小?
苗圩:也可以这么说。
主持人方向明:销售额增长多少?
徐留平:我估计会在20%。
主持人方向明:第二个数据我希望再核对一下,刚才苗部长说靠政策的拉动大概是去年拉动了300万辆,2008年的时候大概汽车的年产量是900万辆,实际上这个汽车市场的增长不是靠中国汽车产业的强势的努力而是靠政府拉动的?
苗圩:也不能这么说,一年当中增长了40%以上肯定是有特殊的因素。
主持人方向明:一般大概是十几、二十左右是正常的。还有一个问题,在08年的时候很多汽车工业的增长大概只有7-8%,单位数的增长。
苗圩:2000年以后一直是20%左右的增长。
主持人方向明:徐总刚才画了特别大的蓝图,1300万辆到5000万辆,这个数字在10-20年当中您说可能吗?
苗圩:如果各方面条件好,完全有这个可能。
主持人方向明:因为什么呢?大概多少年?
苗圩:2020年。
主持人方向明:10年之内翻一倍。还是按照年增长20%的速度。
苗圩:我在长春1000万辆下限的时候,我也讲了这样的观点,我们从汽车大国,去年我们变成第一大产销,我们要从汽车大国到要向汽车强国努力。其中重要的因素在国际汽车市场上,如果是汽车强国一定要占领一席之地,一席之地有多大呢?10%差不多,那就是有几百万辆到1000万车辆。
主持人方向明:刚才说了从大国到强国,我们到今天为止有若干个产业都可以说是世界第一,家电有很多是世界第一,我们不是家电。PC工业里面我们确确实实到今天为止信息产业的总产值也是全球第二,但是我们的PC里头所有的软硬件核心技术我们没有。今天世界工业成为世界产销量第一大国的时候,您说要成为强国有几个标准,把强国的标准跟我们说清楚。
苗圩:我在长春说了三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我们在汽车行业里面要培养出若干家跟丰田汽车、通用汽车相齐名的大的汽车企业集团。我们现在1300万辆是第一个标志。第二个标志虽然我们不能说整体上技术领先,但是必须在局部上有领先的。在汽车的核心技术、某些环节和技术得有超前的,所以我们要用我们领先的技术去引领、带动整个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第三个标志就是出口,我们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达到这三个标准,可能我们汽车强国就建立起来了。
主持人方向明:三个标准,第一我们要有像丰田一样世界齐名的企业,第二我们要在汽车的整个的核心技术链条领域当中至少有几个环节是世界领先。第三我们必须在全球市场上占有我们的汽车自主品牌的一定份额,大概是多少?
苗圩:这个没有。
主持人方向明:下一位演讲嘉宾应该是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徐和谊,我们听听他的演讲观点。
徐和谊:我发言的题目叫金融危机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展望。苗部长、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首先感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组织这个新年的论坛,为我们就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怎么发展,特别是汽车产业如何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今天主要就两个方面的问题跟大家探讨,一个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持续性的问题,一个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大家知道,09年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是及其不平凡的一年,那么面临着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中国汽车市场可以说是在历史上扬的表现。国际上很多,有人讲说全世界唯有中国这边独好,他们想不透,他们考虑的是看到更多的还是全球的市场。但是不争的事实放在那了,所以现在几大家比较固执、保守的国际大跨国公司现在都很重视中国,并且已经拿出了一些实际行动来。那么,让我们汽车业界的同仁们可以说是倍感欢心和鼓舞,那么从销量来看,中国汽车市场从08年的938万辆,增长到去年的1350万辆,增速接近50%,是40%多的增速。作为北京汽车来讲,也是从08年的70多万辆一下跃升到去年125万辆,增速也达到了60%多。可以说09年对于我们国家的汽车产业来说,包括对于北京汽车来说都是跨越的一年。这个市场的数量跃升可以说把中国汽车产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那么去年的成就可以用辉煌两个字来形容,那么今年是否能延续去年的大好形势?是否会继续保持增长?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当前社会上有些人存在这样一种疑问,去年汽车市场的飞速增长更多的是得益于国家利好政策的刺激。这是否会造成对未来市场的提前的预知,今年是否可以保持继续增长的发展势头。我认为今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依然会保持增长的态势,不会下滑,至少不会比去年差。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早在08年年底的时候,当时的业界对于09年的市场表现可以说出现了一片彷徨。那个时候作为北京汽车来讲,我们就做出了比较乐观的估计,我们的判断是基于这四个没有变。一个是中国经济持续保持8%以上高速增长的态势不会变,这是我们08年四季度四个没有变。中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汽车快速进入家庭行业的规律不会变。三是中国汽车消费的支撑力不会变,四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基本面不会变。作为09年汽车市场的表现可以说已经证明了我们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当然作为09年的贡献我觉得国家的政策起了主导作用。
就今年汽车发展状况来看,这四个没有变的状态依然是实用的。首先国家认为今年GDP增长仍然是8%,其次是刺激和培育汽车市场的消费政策依然存在。国家整体的经济形势继续向好发展,那么老百姓的消费预期不会降低。再次就是中国汽车的消费文化才初见端倪。会有效的推动中国汽车市场持续的向前发展。因此我认为今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依然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不会存在下滑的问题。
那么刚才苗部长坐在那也在问我对今年的总量我的判断,我认为今年能够达到1700万辆,这是总数。那么净增大概在350万辆,再乐观一点400万辆,这是净增的量。当然增速由于基数变了,增速相对下了,但是整个增量和去年是持平的,大体是这么判断。明年我个人认为中国汽车产业会突破2000万辆。
接下来我再简单谈一谈中国汽车发展的方向问题,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发展道路的问题。金融危机后中国汽车行业掀起了机遇和挑战的讨论。的确金融危机打破了全球固有的汽车产业格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将会成为新的汽车产业发展中心。汽车产业格局的变化为我们国内汽车企业的崛起可以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如何抓住机遇,发展和壮大我们汽车产业的力量,集中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是我们在未来几年内面对的重要挑战。我个人认为未来几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从大的方向看就是要抓住两个重点,实现战略突破。这两个重点一个是我们的自主品牌,一个是我们的新能源汽车。
首先说说自主品牌汽车,中国的汽车产业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要想真正的走向国际市场,所依赖的根本就是要自主品牌。中国汽车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核心是技术,目标是品牌,以技术来带动品牌的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可以说起步较晚。虽然经过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来看我们与发达的汽车强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上,我们还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没有任何的竞争力。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我们的技术能力,提高我们自主品牌产品的技术含量是我们发展自主品牌所重点考虑的问题。作为北汽集团在这个问题上也一直在积极探索,逐步形成自己的发展思路。一会更精彩的听李书福的讲话。自主品牌商业领域我们采取和国外合作的方式,我们先后与奔驰等开展了技术合作,并同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技术研发。北汽成为国内最大的商用车供应商,高附加值的产品有利的推动了北汽集团商务车品牌的发展,北汽福田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北汽福田的战略合资包括在中国建立一个合资企业,在全球,在印度、巴西、俄罗斯建立三个合资企业,一共加入中国是四个合资企业。那么利用奔驰在全球的商务车销售网络,销售北汽福田欧曼(音)这个产品。中档以下的卡车,打伏天欧曼这个品牌,中档以上的品牌打奔驰。那么两家发挥各自的优势,整个全球运作和经营。在自主品牌轿车领域我们采取高低结合,两翼齐飞的发展方式。我们发展自主品牌,在目前的汽车产业形势下,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主品牌的高端轿车是相对比较可行的路径。那么在这方面上汽和一汽也为我们做出了示范,为此北汽去年一直在持续的寻找国际合作,先后和克莱斯勒、欧宝、萨博等国际品牌进行业务探讨,并去年年底成功的收购了萨博产品的全部知识产权,为我们发展自己的技术提供了一个保障。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目前社会上也流行着一个词语叫做“低碳汽车”。虽然各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没有就减排问题达成一致,没有形成任何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但就目前世界气侯的状况来讲,推广低碳汽车是必然的。我国政府已经宣布到2020年我们单位的GDP排放比05年降低40-45%。这对我们汽车产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努力的发展低碳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将是未来 几年我们发展的重点。我们汽车产业在传统的汽车制造领域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可以说是处于劣势。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各国现在目前都处在一个研发这样的阶段。我国的汽车企业完全有可能占领技术的制高点,从而在我国未来得汽车市场中赢得主动权。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也处在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期,我们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北汽福田08年所推出的燃料电池最高时速达到一定的高度,北汽排放为零,无污染,主要性能参数达到国际同步国内领先水平。按照去年北京市下达任务指标,完成820辆混合动力的客车。今年市里给我们下达的是混合动力加纯电动是1500辆,包括部分的轿车,一部分轿车想在出租行业使用一部分,另外环卫系统使用一部分。所以今年我们要完成1500辆这样一个生产任务,那么作为北汽已经揭牌成立我们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公司,这也是北汽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未来到2015年我们要求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推进力度,在新能源汽车上要实现产业化,我们计划的目标是到2015年要实现5到8万辆这样一个产销目标,销售收入要占总收入的10%左右。未来几年将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做好我们自己的自主品牌?能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突破将是我们振兴中国汽车产业的关键。中国的汽车产业可以说已经步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期,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庞大的汽车市场在为我们描绘着一幅壮丽的发展前景。相信在业界的同仁的努力下,中国汽车产业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对此我充满信心。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方向明:您有没有压力,到目前为止发展7、8年还没有一个自主品牌的汽车?
徐和谊:有自主品牌,轿车也有,轿车今年四季度正式下线。
主持人方向明:这是买萨博的好处。
徐和谊:萨博还得明年。
主持人方向明:下一位演讲是大家面孔非常熟的,同时中国汽车业个性最鲜明的老总李书福。
李书福:尊敬的苗部长、各位老师、同仁。这个徐字的构成是三个人构成的,所以说汽车这个行业要合作,没有合作是不行的。我其实今天来是没有什么好说的,我本来不想来的。后来院长说一定要来,不来不行,所有我听了以后很不好听的话,什么架子那么大什么的。我来了之后也不知道讲什么,所以我的题目叫规律。尊重规律才是硬道理,其实我觉得刚才部长已经讲的很到位了,我在听的时候有一种感觉,我认为中国汽车工业有希望。因为一个内行的领导在领导和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不能随便的去骗人,搞虚假,最后坑骗消费者,投机取巧获得一些蝇头小利,这是不行的。我听了以后,我认为中国汽车工业30年的改革开放现在选了这么一个好的路子,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
我觉得我们要研究规律,能够发现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决策,这个事情是不可逾越的。
参与全球并购,英国锰铜公司、澳大利亚DSI、沃尔沃。我们大批量的中国生产自动变速器,电压、离合器等等,在中国生产自动变速器很便宜,因为本身就是卖给福特、通用的。所以这样的话,我们自动变速器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我的发言差不多了。
主持人方向明:我发现李书福在表达上可能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原来认为房地产界有三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其中有一位是潘石屹,他到处作秀后来我们给他起个外号叫人民演员。第三是王石,他总喜欢好为人师,我们给他起名叫人民教父。本身
刚才他的PPT里面充满了浓烈的火药味,有两处充满了火药味。第一中国汽车发展的规律是1998年,早三年不行,晚三年不行,说中国汽车工业的起点是吉利的1998年开始。
(鼓掌)
那么最后我们请上台演讲的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这位也是一个国企,他的老总是当了八年的官员,又当了十年的企业老总。他四年的成长的速度,年均利润6%多,国企能有这样,不太容易。当然也有很多特殊的原因,他更有两个在汽车行业里头非常知名的品牌,他是中国最大的中国会展公司,也是中国会展里面的第一。下面我们就请中汽国际的刘总,告诉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
刘敬桢:今天有这么一个机会非常荣幸回到我们光华管理学院,到这个讲台跟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进行交流非常荣幸。尊敬的苗部长、尊敬各位企业的巨头,尊敬的武院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
我简单描述一下我是干什么的,我们简单的说我们的使命或者我们的理念就是为造车人服务,用车人服务。我们公司为所有在座的领导、老师服务。我们业务几大块,汽车贸易、汽车会展、汽车制造等等,一会我再简单介绍。
讲话苗部长和汽车企业的巨头做了精彩的演讲,对我们整个汽车行业的核心发展趋势进行一些充分的阐述,我在此深受启发。咱们和生产企业不一样,我们是服务企业,我就想从我们北京国际车展这个视野如何看待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为什么?因为北京国际车展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晴雨表、风向标,北京国际车展已经有了20年的历史了,今年4月23日在北京车展,我欢迎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去看。各位巨头们每届都参加,我们被认为是一面镜子。我们第一次车展只有240辆展车,还有大部分是摩托车,展车基本上是卡车、商务车,轿车很少。但是18年后,2008年,我们第十届车展,我们是18万平方米,2000多个厂家参展,全球所有汽车企业全部悉数到齐,参观人数70多万人。国际品牌全球首发车24款,北京车展划为世界A级的行列。北京车展蓬勃发展背后的支撑是什么?就是我们中国汽车工业当然也包括全球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我们中国汽车庞大的市场决定的。
我们作为车展的创办者和主办方,我们见证了车展的,也见证了汽车产业的发展。今天就大家比较关注的几个敏感的点来简单的进行交流、汇报,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同学们批评指正。比如说在核心技术能力创新把握方面,能源环保,自主品牌、重组并购方面,市场格局这几个热点简单阐述一下。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它的产业链比较长,关联度比较高,就业面大,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生产与配套的体系的健全,产品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汽车生产和消费的大国,我们不是强国,我们现在09年我们中国变成了中国的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远远达不到强国的要求和指标。同时我们汽车产业的结构不太合理,技术水平不是很高,自主开发能力有些薄弱。同时我们的消费政策不够完善,总体来讲是比较突出的,同时能源、环保交通制约因素日益凸显,这些都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多的问题。面临这些问题,我们行业、汽车产业怎么办?我想从刚才我说的几个热点问题简单说一下。
第一个新技术、核心技术、新能源将成为我们未来得发力点,20多年的现代汽车的发展史,整个过程就是科技发展的历程。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工艺的推陈出新,成就了目前汽车产品的安全、舒适,也将成为世界汽车飞速发展的助推器。我们尤其是合资以后,我们核心技术的把控都有了提高。我们首次将迎接新世纪经济腾飞,集中传递出了中国汽车业将在21世纪加快融入,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通过世界汽车业的紧密合作,参与中国汽车业的合作进程。在这些领导下,这些车展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应用,这样的展车受到了高度的关注。
同时我们能源这方面,1859年,美国人德雷克打出了现代第一口油井,我们没有把可燃的黑色的跟我们27年后的技术联系起来。这100多年石油的开发开采,应该讲是面临很突出的问题,给汽车工业、给世界带来的繁荣带来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矿物质资源大量的使用,总有使用枯竭的时候,同时全球变暖的过程中,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汽车工业繁荣的时代结束了?答案是否定的,替代节能这种所谓的新能源、新技术可能就会出现。所以我们现在的标志就是我们现在搞的新能源各种的汽车,因为现在各个企业都在搞以节能、环保为核心的技术开展的技术进步和研发。目前世界各大的世界厂商都在研究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插电式电动都进行了大量的可行性研究和实验和开发。
第七届车展,主题是科技先导、环保节能,迎接奥运。这届展会上绿色环保成为新主题,把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传递新的汽车价值观融为一体。06年的第九届车展通过展会形成了和人类相适应的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品牌的梦想。最近08年车展,是根据市场的发展和整个世界形势的变化,每一次主题都是适应当时发展的需求。在这届车展上通用首次展示了最新新能源科技车型,萨博推出了生态车。同时以混合动力为主导的汽车新能源技术百家争鸣。新能源汽车作为现代的交通领域和健康发展趋势,已经成为了焦点。某种意义来说谁来率先实现新能源产业化的应用,谁就占领了发展的先机和市场的主导。
我们在新能源开发的标志的进程中,我们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我们不是单单的瞄准新能源,因为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尤其是锂电池的问题,首先在原有传统的技术上,我们怎么样加大节能的改造,核心技术的提升,我们如何开发新能源技术,这个路还很长。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二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正在提速,除了在技术方面不断革新,适应新的技术产业发展之外,我们获得自主品牌的技术,从而牢固的占领市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企业竞争能力的获得取决于规模的扩张这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大春依靠自身发展很难在汽车行业当中迅速做大做强,并购重组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很好的能力。中国比较特殊,中国整车企业现在超过100家,很特殊的产业。并购重组与汽车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就国际汽车行业的并购重组,所在不同的地域特点和影响,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几个阶段。
第一是重组整合,通过一系列的微型车、卡车扩充了这个产业,通过兼并重组延长了产业链条。同时海外并购获取了新的技术,像李书福收购沃尔沃,虽然媒体炒作比较厉害,起码我们的企业有这种实力和勇气迎接这种挑战,这也是我们获取自主品牌,获得核心技术的一个比较快的一个方式和捷径,如果靠自己的积累和研发比较慢。
中国具有很特殊的复杂性,在以前的并购中企业经常是盲目扩张,追求多元化,今后的行为更加趋于理性,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尊重规律这样走的更稳一些。从而促进中国产业的并购向核心竞争力的并购发展。
第三自主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现在我们自主的汽车品牌应该讲现在发展也是比较迅速,国内有几大品牌,同时各大汽车也都在搞自主品牌的研发和生产,目前在车展上我们08年第10届车展上,自主品牌的车辆超过1/3,而且同时引起了这种轰动的效应应该讲不照国际的巨头引起的轰动大。我们自主的品牌已经引起了国内各界人士充分的兴趣,刚开始抱有怀疑的态度,现在也彰显了特色,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吉利收购沃尔,虽然没有最终尘埃落地,但是也显示出来我们的战略眼光。关于民族汽车产业怎么走的道理,业界分歧比较大,可以肯定的是借鉴其他国家发展汽车工业的优势,仅仅跟随,步步为营,提升汽车品牌的知名度。
第四市场格局悄然发生变化,以前我们汽车生产,消费大国不是我们,强国更不是我们,目前这个市场悄然发生变化。我们中国现在变成汽车第一大生产大国,不是强国。我们超过40%的增速,我们的投资热度依然持续,从我们的车展可以看到,我们年初非常担心我们各地的展览,我们在中国国内各地30余个城市,主要是盛会城市有车展,但是今年我们各类车展应该讲是非常的火爆。这个背后是什么?就是我们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我们汽车市场,我们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空间发展无限,所以市场的潜力比我们想象大很多。
我们市场第一个从欧美日市场现在悄然向中国转移,中国的市场同时由一线城市、沿海城市逐步向二三线城市转移。虽然我们的北京、上海你可能交通非常拥挤,你上个车牌还得4万元,由于交通的限制。但是广大的二三线城市这个空间非常大,刚才主持人也问到我们的苗部长、徐总,三千万辆和四千万辆还是很保守,我们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我们把这种火爆的人气称为刚性需求,正是这种刚性需求决定我们中国汽车工业未来发展非常巨大,目前来看,我们汽车产业将会继续增长,但是我们考虑的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是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是盲目的大。我们大而强,这些都需要我们政府给予大力在政策上的支持。我有一个观点,在我们汽车产业的核心的技术上,核心的研发水平提高上,包括核心自主品牌产品的发展、推动上,我想我的观点是,我们政府一定要用有形的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在核心的研发和技术的提升方面,独资在研发,都在分散的研发、消耗,人力资源的浪费等等各方面。包括在重组这方面,怎么样用政府有形的手来进行推进,用政府的角度推进企业重组,这是某些方面是对的。我们国家发展两弹一星,我们国家发展航天或者是航空科技,包括韩国发展他们民族的汽车工业这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在这些核心方面我们政府的力量起到很大的作用。这点我想也是我基本的一个观点,只有这样,当然在我们各个企业在按照市场化的规律各方面加大组力度,按照市场的经验,利益的需求来进行有效的重组,使我们汽车工业有了一个快速的发展,全面提升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在市场因素和政府科学的宏观调控因素下,我们的汽车产业今后会有更大的发展。
另外我简单介绍一下,也算是做广告,苗部长不说了也是政府官员,其他几位也比较熟悉了,对我们不太熟悉。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就是为造车人、用车人服务,我们为造车人服务我们什么?我们是国内实力最强的,我们服务什么?他们企业的生产线的设计,我们占了国内80%的市场,国内几乎所有的品牌企业,吉利不太清楚,尤其是国有企业我们基本上给他们服务商,生产线的总包等等,这是我们为造车人服务。为用车人服务很多了,我们的车展也是,我们现在全国各地超过30个展览,年展览面积是150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实力最强的展览公司,北京车展大家比较清楚,香港、澳门、南京、南昌等等。同时我们也在搞汽车的贸易,我们有十几个汽车4S店,我们有汽车园区,如果诸位有想买车的话我们可以提供便利。我们为汽车企业服务,为我们的用车人服务,我们也造车零部件企业,简单的把我们介绍一下。我们总体的理念就是为造车人服务好,为我们的用车人服务好,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实现我们自身的发展。在这里也是祝愿我们汽车工业在工信部苗部长的领导下,在我们汽车各位巨头的辛勤努力下,在我的服务、好的支持下,我们共同努力,我相信我们中国的汽车产业会蓬勃发展,当然也有很艰辛的路要走,谢谢大家。
主持人方向明:刚才刘总讲了一大堆的话,其中我听到一句话可能是假话,他说在北京汽车车展上,中国自主品牌的获得效应居然超国外奔驰或者是宝马?这个夸张,今天的点评嘉宾是武院长,您点评什么?
武常岐:我是从事产业经济学理论,不涉及这个行业,后面也涉及到一些行业,电信、通信等等,所以对汽车行业不是特别熟悉。我对汽车行业感兴趣有一个原因,汽车从1890年发展到现在,汽车行业真正辉煌的时期大家还没有看到呢,还要未来是更加辉煌的时代。所以我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了,我刚才听了徐总的数字,这个数字是不是拍脑袋得出的。我用纸算了一下,算得结果我说徐总你有点保守了,为什么?今天上午厉老师做演讲,他说中国经济完成是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之中,6%是滞胀衰退的问题,8%以上。假定年增长率8%以上,这在中国来讲,过去30年都是低速的,十年以后1.08%的十次方是多少?2.16。年增长10%,1.1的十次方是2.58。假如这个朝阳行业,这个产业增长速度高于GDP平均增长速度,40%是非常特殊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大家可以接受的,15%,假如按15%的计算,十年以后1.15的十次方是4.04,换成数量的话,十年以后要有5200万,回去算一下。当然这个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还有一个问题,什么问题?我们的汽车行业,现在中国的叫做世界的汽车工厂。我们造车,我们这是中国的增长,GDP的增长,不仅是要满足中国,还要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我为什么说数字我们还要算一下,这对我们来说,对在座的同学来说有很重要的启示,刚才刘总提到了办车展,其实在座的MBA同学们,在美国早期汽车行业增长的时候,你要想成为百万美元的富翁,那你买汽车,创业也不是很容易,但这是一个,当然在某些国家在发达国家,这是夕阳的,本身GDP很高,那样就转移了。
第二个问题我跟大家讨论一下,实际上这是一个产业在全球的转移,为什么转移?因为制度环境,劳动成本,因为主要的市场都在所谓的快速增长新兴市场。所以说汽车开始从欧美到新兴市场国家转,这里有一个问题,我和我的同事研究,谁来完成这个转移?转移的主体是谁?产业从美国转移到中国来了,是GM他美国的公司不行,他在中国的公司做起来了,还是中国的汽车企业从美国那里、德国那里拿来技术,把中国自己的汽车做起来这还是一个问题呢。因为产业转移、技术专业是有载体,某种意义上谁能够当老板,把这个技术、品牌做得比原来的老板,原来的所有者为市场、消费者带来更大的价值,他才有权利当所有者。这个理论问题,买了这个品牌,比如说把悍马拿来了,美国的经营管理人员在那里经营不好,利润、产值不高。我把它拿来了,我同样一个技术、品牌、组织我能剩下的更多,我能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是利润。利润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利润是未来发展的资源,没有利润你靠什么增长,这是一个问题。
今天在座有非常好的咱们汽车的主要民营、国有的大的巨头在这里,但有一个角色缺席了,就是跨国企业。为什么说这个问题还没有回答呢?就是产业大的转移是由现有的跨国公司在利用中国的高速增长,市场在这,他来完成转移还是中国企业来完成,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实际上还是中国汽车产业本身是一个全球性的,当然这跟理发店不一样,没有说一个全球性的理发店,汽车就是全球性的汽车。全球性的产业里面,中国汽车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怎么体现?在未来十年、二十年怎么体现。这里面实际上某种意义上是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一旦我们做到了,我们现在在起跑线上,因为没到终点,冠军是谁不知道。但是未来假如我们通过大家的努力,一代人的努力做好了,这个我们当时怎么考虑?这我在最近做了一个案例,这个实际上比较整合的。中国是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所以咱们国内的企业也在国际上收购一些技术,就是说南汽、上汽收购了罗孚,英国的知识产业不太行了。但是几乎是同时,印度的Pata收购了路虎,这实际上就有意思了。为什么呢?等于有两个可以对比的两个例子,一个是中国的国企上汽收购了洛夫,pata印度的企业收购了路虎,我现在在看。这两家公司未来收购整合的能力怎么样把收购的资产,哪一个公司能够尽快使他的资产实现更大的价值。这实际上是一个挑战,某种意义上大家都在赛跑,大家资产、环境差不多,拿来之后怎么做,这是全球竞争。因为服务这种市场有中国的,印度有一些企业也在做这些事情。
汽车行业假如说一个全球性的行业,德美的联合,这样就有一个问题,我考虑一个问题,全球环境下中国的企业怎么样定位?怎么样发展,结构怎么样。中国其实一方面是满足国内快速增长的需求,再一个是出口。实际上再发展的话,可能考虑的是中国的资产要考虑全球布局的问题。因为实际上GM,假如没有中国这块业务,他会更惨。GM是全球性这样的企业,当然现在我们还是一个成长期的,但是我们要有目标,培养这个目标。李书福要建学校,北大光华就是致力于培养人才,将来为社会做点什么,就是为了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汽车行业大家都改成姓“徐”,我也考虑这个问题。咱们有两类,早期计划经济留下来的一汽、两汽这个名字,这个计划经济太重了,这个我想早点改。东风就好一点,另外一个也不太好,徐总走了,北京汽车还有上海汽车是地域的名字,你想要国际化的话,不要说国内了,如果是国际化可能就影响了公司的发展。汇丰银行、香港上海银行发展国际化特别慢,比如说奇瑞、吉利是比较中性的名字,长安也是中性的名字。
我想中国企业今天要考虑到全球未来得五年、十年、二十年是什么样的。我看了资料,2008年全球汽车保有量有15亿,中国的人口假如拿一个平均数,中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20%,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有3亿,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亿。谢谢大家。
主持人方向明:其实刚才武教授说了中国汽车工业到现在为止出现了领跑者或者是领先者。下一步如果我们要整合全球资本一定要有国际整合能力,尤其是购并的开始。那么,这种国际整合能力消费类电子、PC曾经并购发生的错误。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干脆向另外一个企业PC行业也完成了国际并购,最后解决方案是什么?干脆找外国人拿到。这两个案例都是很著名的,也是很失败的案例。
中国汽车工业里面到目前为止确确实实开始了一些国际并购,而且这种国际并购会起到示范的效果。前仆後继都会有,在这里国际整合能力都会有所提升。
下面是我们的互动对话环节,其实今天关于汽车产量问题,最早是说到产量里面是徐总,2000、3000、4000万辆,然后是徐和谊说今年才能达到1700万辆。最后咱们专家,在那算一下,又算出了。最后以政府为首的苗部长,我们就看看今年是什么,第二五年后十年后多少。
苗圩:我们还是一个谨慎的乐观,15%,至于长远这个东西就得看了,一个是国内的市场,一个是国际的市场。刚才我讲了汽车行业要培养像丰田、通用这样的知名企业,我们也要培养国际竞争力,要培养跨国公司,这里头就有一个海外的市场和跨国公司的问题。海外市场刚才说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就看我们怎么去行动。我想开拓海外的市场,现在做的大部分还不行,将来一定是要从一个战略的角度去开拓国际的市场。我跟日本讨论过,怎么看南韩的汽车工业,他认为南韩的汽车工业目前为止做的还是不错的,但并不能说是最后的成功。因为90年代初,他们以发达国家市场作为主攻方向,而不是像我们现在出口是机遇性的出口,是欠发达国家到那去打价格战。只要一个地方开拓之后,大家都去了竞相降价把这个地方搞完了,再换一个地方。这不是一个战略性的出口。刚刚提到了印度的pata,我们是机遇性的,这是海外市场。为什么南韩没做到最后的成功?汽车这个东西很容易引起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俄罗斯就是一个例子,08年以前跟他们发展势头非常好,08年之后俄罗斯领导提出来不能卖整车到这里,就有一些贸易摩擦了。自从实行这个政策之后,中国在俄罗斯的市场一落千丈。同样韩国到发达国家去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当你车卖的少别人不在乎,当你威胁到其他国家的汽车公司的时候,要对你采取贸易错失了。躲过这个贸易措施在当地投资、设厂,雇佣当地的工人来生产车。你只是一个老板获取收益,占领这个市场,对我们又是一个考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包括所谓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什么标志?比较认同的是你的销售当中25%是国际市场以上才能称为跨国公司,最好是在多个国家、多个工厂生产同一车型,这样成本就会大幅度降低。讲到底这一些都需要人才,我们真正说是搞汽车工业大发展的时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我们现在还在培养,还需要培养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竞争的国际化的人才。特别是能够我们在实战当中具有国际化经验的管理人才。
问:我想请问一下长安汽车的徐董事长,长安汽车在未来国际化布局方面有什么考虑?
徐留平:刚才苗部长讲得非常好,我们长安确定一个目标就是做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国际化是我们一个重要的方面,从我们这几年的实践来看,首先从研发的国际化开始,我们把全球的研发资源能够为长安所用。比如说在欧洲、意大利、德国、日本来建立研发中心,实际上这样的话,就能够让整体的研发水平,你的总体的研发的结构站在一个全球的高点上。
第二步我们正在走的是市场方面的国际化,现在我们已经在原来机会型的这种贸易型的,现在正在向投机型的方面转变。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长安也走过了一个深有教训的一条路。原来追求每年有多少辆,几万辆,这个回来反思是有问题的。你必须瞄准几个重点市场,在这个重点市场里面你能够把你的品牌做到比较靠前的,然后你再把你的生产厂能够建过去。目前长安我们在全球包括美国在内都建有我们的厂,包括在马来西亚、越南,这几个区域可能都是我们一个重点关注的区域。其他的区域可能放在后一步来考虑,特别是我想觉得你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样把市场做透,你的品牌和当地的政府和消费者的关系做得更好,这样的话,你一个公司的国际化会做得更好,谢谢。
问:因为承担了自然科学当中对汽车行业有关的项目,对汽车行业走向比较关注。听了各位嘉宾的介绍,把中国汽车工业做强有几个指标非常好,这几个指标当中再连续向嘉宾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打造中国的车企当中具有丰田这样实力的大企业,徐留平也提到的汽车产业当中没有强而不大的企业,只有大而不强的企业。我们整合了航空集团底下的汽车资源,我想问徐留平徐总第一个问题,作为新长安的掌门人,现在集团的规模非常大,对您把这个集团做强提供哪些机遇和挑战?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一个强的汽车工业应该要有自主品牌,我想自主品牌的获得起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我自己内部培养,另外一个是我去海外并购。我想李书福李总是属于这两条途径都尝试走过的,虽然沃尔沃还没有尘埃落定,但是DSI已经落入囊肿。我想问一下李总关于自己内部培养和外部购买的自主品牌各有什么利弊,是不是可以互相替代,这方面请做一下评论?
徐留平:第一个问题我们对中航的业务整合开始,我刚刚回到北京。第二关于我们中航进入到长安集团旗下的整车企业方面的产品、产能投资计划也已经确定,昨天上午决定的。第三句话我觉得2010年从整合层面就会看到效果,这个效果可以看到协同效应方面会有大大的提高,实际上把我们原有的要素资源能够延伸,变到一个更大的台面上去。谢谢您的问题。
李书福:第一句话我们要研究规律,按规律办事。第二句话我们按照今天所学到的很多方法,包括苗部长的讲话,徐总的讲话,我觉得对我们帮助都很大的。第三个话我们充分信心,我们认为自己要形成竞争力或者是去买人家的这两个是没有矛盾的。你上小学还是上大学,肯定都要上的,这是简单的,买来或自己搞的,这个是没有矛盾的。
主持人方向明:请在座的嘉宾每一个人对中国的汽车工业表示一下。
刘敬桢:中国的汽车工业肯定会越走越辉煌,但是这个路还是比较漫长的,要给我们留有时间,当然我们要脚踏实地不能浮躁。
徐留平:中国汽车业能不能成长好,我觉得是一个汽车文化的事。我觉得今天的讨论很有意义,很遗憾没有讨论汽车文化,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一个没有文化的社会中国汽车业肯定走不好。因此我觉得对于汽车文化的教育、培养是中国汽车业未来能够追上世界先进汽车业的一个根本的基础。
李书福:我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带着一颗神圣的使命感把中国汽车走向全世界,而不是全世界的汽车走向全中国。
武常岐:我希望中国的汽车产业中能够产生出世界级的领军企业。
相关专题: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财经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财经",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dingh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