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的社会性看我国的粮食安全

2010年08月23日 11:13三农在线 】 【打印共有评论0

粮食安全和增产增收是“三农”问题的焦点,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将“米袋子”、“菜篮子”和“钱袋子”工程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然而,“ 谷贱伤农”、“高产穷县”、“农田撂荒”、“粮食生产要素外溢”等现象也一直困扰着我们。尤其是目前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不断下降而形成的食用油安全危机更加引起了社会对粮食安全和增产增收的关注。反思造成这些现象和危机的原因,农业技术是一个因素,而主要是政策、价格和贸易问题。因此,究其根本原因实际上是对于农业社会性的认识问题。

农业的社会性表现为粮食、蔬菜、食用油等农产品是社会性和经济性有机统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特殊商品,具有显著的社会公益性和半经济性特点。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充分运用政策调控和市场调节两种机制,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95%的自给率。冷静分析我国食用油危机,不难看出我国粮食也同样面临着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外资的渗透和控制为特征的粮食生产(产业)链问题。种业问题,粮储加工销售问题,化肥、农药、饲料、农机等生产资料问题,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95%自给率的粮食安全系数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应对这种危机的策略就是要从农业的社会性规律出发,扭转政策调控机制与市场机制失衡的被动局面。

应对的策略措施:一是要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外资在种业、粮储加工销售和化肥、农药、饲料、农机等生产资料领域的经济权限,保障我们调控粮食安全的绝对主动权。二是要建立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增强我国企业对种业、粮储加工销售和化肥、农药、饲料、农机等生产资料领域的控制能力,逐渐恢复我国企业对粮食市场的主导地位。

农产品的社会公益性和半经济性特点决定了在市场条件下,农业的(尤其是粮食生产)增产增收是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农产品的价格不仅影响到农业的增产增收(生产者方面),也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消费者方面)。因此,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思想就是要按照农业的社会性规律,坚持抓大(主、重)放小(次、轻)原则,对于主要粮食、蔬菜、食用油、副食品等大宗农产品(即主、重)采取以政策调控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机制。以粮食为例,重点抓两头(生产和消费)。对生产者农民建立“平均社会收入水平化”的收购保护价政策体系,对消费者居民建立“平均社会消费水平化”的销售保护价政策体系,这样在有力保障农民和居民经济利益的同时,能有效地吸引、优化优良的生产要素(资源),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对于其它经济类农产品(即次、轻)则采取以市场调节为主、政策调控为辅的机制,依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特点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一村一品一企”式产业化、规模化和效益化发展。

(陈智忠 中国农业大学)

相关专题:

聚焦中国粮食安全危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热点推荐: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陈智忠   编辑: huangshuo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