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专家张世秋:全民绘制中国低碳经济路线图
9月22日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尤其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自从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经济”这个概念后,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日益恶化,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被各国所看好。早在2007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今年9月上旬,我国分别与美国、荷兰和英国签署了关于太阳能、低碳以及风能的相关合作计划。
国内一些专家认为,采用“低碳经济”的战略应对气候变化,如果能在中国付诸实施,许多环境与发展问题都可能迎刃而解。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
然而,面对“低碳经济”,我们仍然存在种种疑问,到底什么是“低碳经济”?目前“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状况如何?有什么机遇和挑战?
带着一系列问题,理财一周报采访了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环境管理与政策、全球环境问题领域的专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环境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世秋。
中国正向低碳化转化
理财一周报:目前“低碳”话题很热门。那么到底什么是低碳经济?能不能用比较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解释一下?
张世秋:现在大家的确对“低碳”和“低碳经济”有不同的说法,比如说我们现在用的燃料,如以煤炭和石油为基础的,这类燃料含碳量比较高,在燃烧过程会产生比较大的二氧化碳,对气候、环境都会产生相当多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个相对的概念,第一类概念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尽可能采用相对碳排放量较少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等。第二类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提高效率,使得单位生产量所消耗的能源较少,使得最后产品的碳排放量较低,还有第三层意思,就是居民或者是任何一个个体在消费过程中,尽可能以相对节约的方式消费,而不是选择对环境有影响的产品和服务。
理财一周报:是不是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可以画等号?
张世秋:在中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比如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还有环境友好经济。其实如果能把它分成特定的层面来讲,无论低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的目标都是致力于创建对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生产和消费方式。
低碳经济的直接目标是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怎样减少碳排放量,而绿色经济是一个比较通俗的称呼,当然低碳经济也是绿色经济的一种形式,绿色经济是指能够让我们的生产体现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这种特性的形式。
理财一周报:那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低碳经济更多是从环境角度去考虑的?
张世秋:不能这样说,就像我们提绿色经济、环境友好经济一样,都是借助于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有多种途径来选择,而我们则是更多选择低碳、对环境友好的路径,带有“绿色”特质的经济让它优先发展。对中国而言,环境保护脱离不了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模式的调整。
理财一周报:那低碳经济是否会成为未来推动经济的一大引擎?
张世秋:事实上这不是一个疑问。因为从现在来讲,各个国家在面对气候变化问题时,包括发展中国家,毫无疑问能源结构的调整是势在必行的,那么清洁能源成为经济增长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事实上已经是一个在发展的过程。
理财一周报:那么我国目前的低碳经济是处于何种发展阶段?
张世秋:低碳经济不是一个非常独立的概念,实际上是个过程的概念,我更愿意称它为“低碳化”的一个过程。从中国来讲,2005年就有“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直接目标一直就是——通过能源效率的提高,来遏制二氧化碳快速排放的趋势。
从政府层面来讲,目前中国致力于改进区域大气污染和局地大气污染的措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对措施都在推进低碳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过程。
第二,中国这几年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发展比较快速,如风能和太阳能,还有今年开始实施的针对混合动力燃料汽车等政策都会对未来推动低碳化的进程有很大的作用。总的来说,这个过程是在加快的。但是目前没有严谨的衡量低碳化的标准,所以较难量化目前的发展阶段,目前还是在一个向低碳化转化的过程中。
制定更合理的税收来调控未来能源发展
理财一周报:在向低碳化转化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和困难?
张世秋:因为自身的能源禀赋就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煤炭,煤炭是目前国内最廉价、供给最充裕的资源形式,如何在这种资源禀赋条件下,通过合理的政策设定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发展过程中的市场竞争力,这是很关键的一个挑战。
这个挑战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以煤炭为主的资源结构,二是从市场来讲,煤炭相对于其他能源形式,还是比较廉价的,这意味着要扩展其他能源份额的话,政府要采用相应的价格杠杆来对市场进行调控。在技术方面,原本有很多很好的清洁煤技术,如何把这些技术扩大,合理地运用到各个方面去,但这里面同样存在一个问题,技术即便有的话,同样需要一个介入市场的条件。假设不对煤炭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增收环境税等措施的话,就不可能鼓励清洁煤的发展。企业和相关部门就没有积极性去开发新技术。
所以核心上来讲,面向未来,走向低碳化这个进程不可避免的话,政府还要做出适当的政策制定和调整。
价格是最有利的杠杆,其次,对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有一些鼓励性政策,这些政策目的和之前提到的“征收环境税”都是类似的,只是一个方向不同的“价格调整”政策。
另外,对中国来说,怎么样创造一个企业和社会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的社会氛围,这才能够让人愿意以长期的方式投入到技术研发的过程中,因为技术研发不是短期的过程,是需要推动力和制度环境的。
理财一周报:中国的能源发展要走怎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关键是什么?
张世秋:一是从供给角度讲,要调整能源结构,逐渐增加可再生能源在供给结构中的分量。二是从消费角度讲,不仅仅是居民日常消费,还有工业生产企业利用能源生产成品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致力于能源节约将是一个双赢的措施。这样,企业肯定能节约成本,排放的污染物也少了。
中国还是有很大的节能空间,还是应该继续并加大力度推广节能,通过各类价格杠杆来推进企业和个人利用更多的清洁能源。
个人来讲,目前最关键的应该是如何制定一个更合理的税收手段和措施来对未来能源发展方向进行调控,即用经济的手段来促进新能源的发展。
胡主席讲话释放强政治信号
理财一周报:2009中美低碳经济会议9月23日在纽约召开,“如何真正落实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签订的中美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合作中的政策、能力建设、技术与资金等相关条款?如何构建中美低碳经济合作平台?”是其中的议题。您认为中美如何合作能取得双赢的结果?我们可以向美国学什么?
张世秋:中国和美国在能源领域有很多合作的空间,中国自己也有很好的技术,可以彼此交流的,对中国来说,除了技术方面需要关注以外,其实和其他国家合作时,首先要有个共同的目标,比如中美之间的合作,这次胡锦涛主席已经很明确地发出了一个非常正面的信号:中国将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气候变化,美国奥巴马上台后,各类口号很多,实质性的措施却很少,所以第一个先要对共同面对的危机达成共识,这是基点。第二,要到双方各自最急需的技术和各自所拥有的优势技术,因为合作永远在于优势互补这块。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借助此类平台,学习美国的清洁能源技术都是很重要的,包括投资,管理经验等等。
理财一周报:除了美国之外,我们可不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中国在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发展低碳经济上和其他国家又有什么不同?
张世秋:其实中国应该在某些方面对邻国有更多的了解,如日本,它是全球能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都比较高,这一点是需要中国认真学习的。
的确,我们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并不是照搬它的经验,我们学习的是它在什么情形下以什么样的方式,为什么要这么做,学习的是个道理。
对中国来讲,国情确实不一样,首先我们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周期,而对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来说,则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经济体,这就意味着产业转型的成本、企业调控、增长模式都有所不同。
第二,尽管中国一些特大城市发展很快,但毕竟还是个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另一个尖锐问题就是,如何在减缓贫困的情况下同时保持可以接受的环境质量。
第三,虽然推行市场经济,但目前中国的市场运作本身还缺乏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制度安排,政府的调控手段、执行和监管力度还存在一些差距,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怎样推动低碳经济,我们很多政策措施等等都还要针对自己的情况来识别,哪些是真正要做的,哪些是要不断改正的。
理财一周报:国家主席胡锦涛2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呼吁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您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接下来会怎样在发展低碳经济上积极迈进?
张世秋:其实,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已经是个非常强的政治信号。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将致力于采取各类面对气候挑战的措施。
首先,我国节能减排的力度还会继续加强。其次,未来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包括投资,也将比原来更加强化。
我认为,方向上并不一定有多大的转换,但是可以预期的是各类政策的出台,各类公共财政的投资,政府的监管等等都会不断加强。对于企业来讲,这些都是一个增长的空间。
发展低碳经济
同时要解决配套问题
理财一周报:之前有专家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制约多,提出应该风险补偿,您是怎么看的?
张世秋:这(风险补偿)是一种可能性。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只是通过补偿的方式,或者通过鼓励的方式来推进,并不一定能让市场创建起来。因为市场创建的基本前提是:
第一,低碳经济要有竞争力,而这在于它的价格要有竞争力;第二,要有盈利的空间,并不是说给你补贴就是盈利,盈利空间很大程度上是个市场空间的概念,就是说到底有多少需求?而这样的需求,如果政府没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定政策目标的话,这样的市场是创建不起来的。所以它的空间和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政府的目标和调控手段有直接关系。
的确,我们有很多的困境,就像之前谈到的有能源结构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国际贸易中相对竞争优势的考虑,如果我们单方面征收产品环境税的话,那么它的价格就被抬高,在国际市场上将缺乏竞争力。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无法判断究竟哪个政策能发挥作用,这是需要政府,特别是研究人员做出深入研究才能回答。
环境税肯定是应该征收的,但是税收水平制定在哪种水平是合适的这是应该研究的问题。
理财一周报:目前像风能、太阳能领域存在比较严重的浪费问题,这对发展低碳经济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您是怎么看的?
张世秋:这不止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都是浪费。现在,看到一个好的方面是社会都认识到了新能源的重要性,一个不好的事情也就随之而来,每个人都认为这是很好的机会,重复建设,也就是说开发过程中很多配套问题没有解决。
理财一周报: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做出政策的调整,那么对于个人来说,我们应该具体做点什么?
张世秋:我们一直强调,公众要参与。其实参与不仅仅指你有参与的权力,还有参与的责任。因为现在中国的污染形势,包括二氧化碳的排放,除了工业企业外,其实每一个公民也是个排放源。毫无疑问,每一个公民有相应的责任去履行,一是自身行为的改变,这是基本的职责。二是利用消费者的力量,消费者以什么方式、用什么样的产品肯定会对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供应方向产生影响,通过你购买的产品去影响企业的行为。第三个层次就是,公民要参与政府相关的决策,对企业行为的监督等等,这方面在中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981年-1988年,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本科)及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研究生);1991年-1993年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2004年-2005年任联合国开发署(中国)环境顾问。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环境与经济研究所所长。
长期来从事环境经济学、环境政策与管理的相关研究与教学工作。担任的学术兼职包括:东南亚经济与环境项目顾问委员会委员、联合国环境署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技术与经济评估委员会资深专家、联合国环境署蒙特利尔议定书增资特别工作组连续三届共同主席等。曾获联合国环境署“臭氧层保护20周年”奖、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计划等。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张世秋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是冬冬
编辑:
luq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