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障哥本哈根:22日大国博弈气候峰会
特派记者 熊 敏 袁 雪
华盛顿、布鲁塞尔报道
记者邓丽 周馨怡上海报道
世界上很多地区的冰川正在以比过去快数倍的速度消失——哥伦比亚比亚冰川每天移动速度达35米;南极大冰原每年减重1000亿吨。
相比之下,包括阻止冰川融化在内全球气候谈判进度却比冰川移动慢得多。9月22日,近百个国家的领导人将齐聚纽约,参加在这里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这次峰会可以说是一次“助产师”的聚会,目的是为年底在哥本哈根的全球气候会议扫清障碍。
参加过多次气候谈判的人们对1992年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实施之艰难深有体会。直到1997年《京都议定书》才明确发达国家2008年-2012年减排额度;十年后的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经过激烈争执,总算使各国同意将技术及资金等问题纳入行动计划。而为了落实巴厘岛路线图,各国进行了多次气候谈判,至今难以落实发达国家2012年后减排额度及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问题。
哥本哈根会议很可能陷入僵局。9月21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毫不掩饰地表示他的担忧:“我承认,此刻我非常担心哥本哈根大会的前景。非常危险的是,谈判正在接近僵局。”
造成障碍的有诸多因素:最大的难题仍是美国,9月美国国会宣布推迟参议院立法讨论的消息挫伤世界对后京都时代减排协议的信心;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方面给出明确承诺。
现在唯一明确的是,22日的气候峰会与此后召开的G20峰会,将是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之前最后一次由国家领导人出面磋商的机会。
此刻,拯救全球气候的“核按钮”就掌握在这些重量级政治人物手中。各国多方磋商的艰难正证实了这样一点:世界上比人难产的是制度,比制度难产的是制度的落实。
总算有一则消息稍稍使人宽慰——据美国气候新闻专业网站EENEWS消息,美参议院有望于十月启动关于气候变化立法的小组讨论,并于当月完成法案起草工作。
沉默的美国
白宫发言人盖茨表示,奥巴马希望借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进一步表达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据国会山人士向美国气候新闻专业网站EENEWS透露,国会将于10月5日的一周启动听证会,10月12日的一周起草法案。这是G20峰会之前奥巴马的又一展示应对气候变化决心的行动。
饶是如此,外界也并不期待奥巴马周二有更实质的行动。英国《卫报》20日指出:不要指望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有重大行动。
作为最大排放国,美国没能在峰会之前拿出足够多的行动来展示“领导力”。
美国国会参议院9月宣布将推迟辩论气候变化立法。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立法原本定于9月10日开始在参议院举行辩论。但由于美国的医保改革法案进程受阻,导致如今国会民主党将主要火力集中在推进医保改革上,气候变化立法只能暂缓。
参议院多数派领导人雷德(Henry Raid)上周放出消息,气候变化立法可能要到明年才能推出。这一消息严重挫伤外界对哥本哈根大会的期待。
立法推迟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美国国内对国际谈判产生不信任。9月14日,彼德逊国际经济中心总裁博根斯坦(Fred Bergsten)在一场气候变化与贸易的讨论会上若有所思地提出质疑:“以前,人们说美国对国际谈判没有诚意,只有美国国内立法了,国际谈判才能成功。于是,奥巴马上台之后积极推进立法。可现在其他国家又反对我们的立法,国际谈判还是没有进展。国际社会到底是真的反对我们的立法,还是在以此为借口推迟达成协定?”
在走向哥本哈根大会的道路上,发展中国家阵营和发达国家阵营出现信任危机。根据接近此前一系列波恩准备会议的世界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威克斯曼(Jacob Werksman)介绍,哥本哈根大会的结果更可能是“达不成多边协定,然后美国可以与其他国家或行业签订双边协定。”
威克斯曼曾经代表世界小岛国家集团参与《京都议定书》谈判。如今也积极活跃在面向哥本哈根的多次准备会议谈判上。
威克斯曼介绍说,在最近的一次波恩会议上,发展中国家集团和发达国家集团对美国立法的一个关键内容——边境管制——上目前分歧严重。
美国在《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众议院版本)中,动用边境管制措施保护本国工业。这项措施规定,在2012年以后,如果进口产品产地的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美国同行业的排放量,则总统有权对这些进口产品征收“碳税”。
这一措施引起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广泛争论。“如果美国征收碳税,将是历史上最大的贸易保护措施”前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的幕僚长史密斯(Taiya Smith)表示。
据威克斯曼介绍,在最近的一次波恩准备会议上,中国和印度等国公开反对其他国家使用碳税工具。
“结果是美国立法和国际谈判相互绑架。”威克斯曼说。国会目前在气候变化立法上四分五裂的态度使得参议院删除“碳税”工具变得不太现实,而国际社会对“碳税”的强烈抵制,又意味着一份包含“碳税”的立法将无益于争取国际谈判达成一致。
中国:气候政策或更细化
与之相反,中国则有望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有所行动。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解振华9月15日表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在会议上就气候变化提出新的建议。
峰会当天上午从9:00到11:00之间,共有12位嘉宾发言,胡锦涛主席是第5位发言者。
胡锦涛主席将阐述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政策,和下一阶段的政策,中国自己和其他国家应该如何更加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学都告诉本报记者,“我们总的立场原则、主张和以往讲的不会有太多变化。”
但是在原则性的问题上,胡主席的讲话有望更加细化。“比如说要求发达国家在减排方面做到什么程度,对于中期、长期考虑,对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有什么具体要求?发展中国家在接受资金和技术后会有什么样的措施,包括中国,会更加说明中国采取的政策和作用。过去一两年,专家层和工作层一直在给中央提这些方面建议。”吕学都说。
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滨分析,进一步降低单位GDP能耗以及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支持可能是胡锦涛主席演讲的重要内容。
“根据现在的十一五计划,到2010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会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那么在中长期,比如十二五计划中,中国是否会在降低碳强度和污染物指标方面作出更进一步的努力?如果胡锦涛主席在演讲中提到相关的内容,这将让国际社会为之一振。”张海滨说。
这也将影响到全球商业团体在应对气候变化时的立场和态度,普华永道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市场服务主管合伙人格雷登(Richard Gledhill)告诉本报记者,“全球的商业团体都在寻求国际社会大规模减排的明确的承诺。而中国政府的决定更是他们的关注的焦点。”
除了中国本身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努力,胡锦涛主席的演讲可能还将涉及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在许多关键指标上,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与此同时中国的责任也变得愈加重大。”张海滨分析说,“所以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支持尤其重要。”
在张海滨看来,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就有能力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和支持,比如向非洲或者太平洋等岛国输出太阳能和风能设备。
“如果是这样,中国将向国际社会包括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传达非常积极的信号,而且这个表态的时机也特别好。”中美清洁能源合作组织主席刘佩琪告诉记者,“在哥本哈根会谈召开前,中国向世界表明自己已经理解并且准备好了承担起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欧盟:率先推进气候融资
欧盟对哥本哈根的僵局十分担心。9月21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示了他对于哥本哈根大会的担忧。
他寄望于本周世界领导人在纽约的联合国气候峰会和匹兹堡的G20峰会上来填平目前各国的立场鸿沟。“我们将会做出集体决定,我们将积极推动谈判向前发展”,巴罗佐在纽约对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演讲时表示。
巴罗佐认为能否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各国认清可以在哪些方面讨价还价。而在欧盟看来,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
首先,发达国家需要明确在中期减排的计划,并且要展示出必要的领导力;第二,所有发达国家必须为发展中国家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行动提供资金帮助;最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富裕的发展中国家应在国际协议中,更加明确地阐述准备为减缓碳排放作出何种努力。
欧盟委员会环境总司一位高级官员对记者表示,联合国大会更多是领导人各自阐述本国立场,“或许并没有新鲜的东西,我个人认为对于哥本哈根的协议推动不会有本质性作用”。
实际上,与G20峰会相比,联合国气候峰会虽然有更广泛的参与,但同时或许也意味着更加参差不齐的声音。
巴罗佐的大部分发言中也只是在阐述欧盟一贯的立场,但唯一不同的是,此次他在气候融资方面做出了具体的描述。
这要得益于欧盟于9月10日公布的气候融资最新提案。提案中表示,到2020年为止,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1000亿欧元应对气候变化,其中发达国家应提供220亿到500亿的资金支持,而欧盟愿意承担10%到30%的责任。
在意大利拉圭拉举行的主要经济体峰会上,各国决定由G20财长负责制定气候融资计划。9月在伦敦召开的G20财长会议上,各国对计划进行了初步讨论,“工作小组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斯特恩近日表示。
欧盟委员会环境总司的高级官员表示,欧盟之所以在此时提出这项新提案,正是希望能够在G20峰会上得到充分的重视;巴罗佐也表示,“欧盟已经发出信号,我们准备好在本周认真讨论融资问题”。
欧盟希望各国领导人能够在G20最后的共同声明中,表现出更多的政治意愿推动哥本哈根大会。而上述官员还透露,各国或许有望达成更为具体的共识,即在短期内(2010年至2012年)启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快速资金援助,以帮助他们建立开始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研究、技术等等。
根据欧盟9月10日公布的提案,如果各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达成协议,发展中国家在2010年到2012年间,将每年需要额外50亿到70亿欧元,其中欧盟可提供的资金范围为5亿欧元到21亿欧元。
“本次峰会应该是为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在政治上注入一个推动力,强化和促进各国共同行动,虽然这个过程一直比较痛苦。”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展望这次峰会时如是表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