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已经出现的一些现象来看的话,最可疑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可以怀疑他有可能在操纵价格?
刘继峰:
这里面有几个现象是特殊的,比如说这四家企业,他们都在大致相近的时间内说要涨价,再有一个就是涨价的幅度也相对较为集中。
主持人:
我们逐一说,在大致相近的时间内涨价,也有可能企业同时面临到一个成本增加,同样的困境,所以调价时间可能会相对集中。
刘继峰:
事实上可能会存在另外一些更细致的情况。比如说每个企业的内部成本构成应该不一样。
主持人:
不都是日化产品吗?不是应该会很接近吗?
刘继峰:
但是它的科技含量、技术含量、库存的量大小,这些方面都会影响市场价格到底是涨还是不涨。
主持人:
在什么时候涨,所以都是不一样的,不应该有这么集中的巧合在同一个时间需要涨。
刘继峰:
至少这样一种相对集中的涨价情况,应该是非常规的一种营销行为。
主持人:
另外,您提到一个幅度,如果统一上调5%到10%的话,也是非常可疑的一点。
刘继峰:
对。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企业涨价的话,它会产生一个营销的后果就是出让了一部分市场,就是消费者可能会选择没有涨价的那一些产品,但是如果这样一些企业联合起来,尤其是占的份额比较大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一个后果,就是消费者没有选择,要想买的话,只能买这些涨价了的产品,这种情况对于消费者的利益就会有一定的影响。
主持人:
您讲到这个就是涉及到为什么企业不单独涨价,如果联合涨,损害到我们具体到有哪些权益?
刘继峰:
涉及到应该主要是消费者的选择权,但是另外还涉及到一个消费成本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消费福利的问题,因为毕竟和涨价之前相比较,每一个消费者的支出成本都要增大,所以总体上来说,可以用总体的消费成本、消费福利都被侵害了。
主持人:
也有消费者说,他占了80%,整体涨价了,也许我们可以选择另外20%那些小品牌,不受他的控制,你觉得这个成立吗?
刘继峰:
从理论上说,这个似乎是成立的,但是实践这样一种现象,真正要出现还是有一些障碍。尤其是品牌效应,人们会习惯地去选择自己常用的一个品牌,真正基于涨价这样一个因素,使这部分消费者去转移到另外其他没有涨价的那些不知名的小品牌上,可能性不是特别大。
主持人:
被动要选择涨价,无处可逃。
刘继峰:
对。
主持人:
另外,我们也看到大品牌都在涨价,可是那些小品牌并没有提出要涨价,如果都面临同样成本增加的环境的话,为什么小品牌反而不涨价?
刘继峰:
因为涨价对于小企业来说是会是一种诱惑,但由于它的品牌、市场占有份额,以及消费者心目中形象这样一些因素影响,原本不涨价的时候,占的市场份额就很小,在涨价的情况下,市场份额就更小了。所以对于他来说,理性地选择不要跟进。
主持人:
除了刚才刘教授讲的这些可疑之处之外呢,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就是在涨价实际发生之前,涨价的信息已经出来了,这样一个提前发布的信息,对谁有好处,又损害了谁呢?
(播放短片)
解说:
从3月21日一些媒体报出联合利华、宝洁、纳爱斯、立白等四大日化企业要一同涨价的消息,到今天联合利华宣布暂停涨价,整整十天的时间,不管企业的涨价理由是否合理,整个事件的过程最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中国的消费者权益是否能够享受到强有力的法律保护,社会的质疑需要最终的真相。
记者:
小姐不能够给我们联系接受采访是吗?
宝洁(中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
抱歉,我们这边是联系不到的。
记者:
到底涨价这个事情是不是属实的?
伍晓英 浙江纳爱斯集团董事长秘书:
具体的不是很清楚,目前是还没有。
记者:
你们没有从总部发出涨价的通知是吗?
伍晓英:
对。
记者:
那为什么我们在杭州市的几个比较大的超市去采访的时候,他们已接到了纳爱斯相关产品涨价的通知呢?
伍晓英:
具体的也不是很清楚。
解说:
广州的宝洁、浙江的纳爱斯,明明一些超市已经收到涨价通知,但是两家企业的中国总部,却对这一消息一直不置可否。与宝洁、纳爱斯的拒绝和躲闪相比,联合利华含立白的态度更为明确,对于价格上涨的原因,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发言人许晓东和联合利华中国区副总裁曾锡文都将其归结于原材料的上涨。
许晓东 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发言人:
本身对于我们洗涤用品来说的话,本身就是靠量来销售的,利润并不是很高。原油价格下不来,汽油也不断地上升,现在物流成本也不断地在上升,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力的成本也在不断地上升,那么我认为因为社会是不断地在发展进步的,不可能我们产品几年、十年这个价格是不变的,这也是不符合企业的经济发展规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