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锡文 联合利华中国区副总裁:
这不是我一家,这个整个行业现在顶不住了。
解说:
涨看起来理由充分,但是谁都知道,面对着占据国内市场份额超过8成的四大日化巨头,他们的一举一动,却并不是一个涨价那么使简单。不管是涨价态度鲜明的立白和联合利华,还是始终保持沉默的宝洁和纳爱斯,一个最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是四大巨头为什么都选择在4月集中涨价,而且从各大商场传来的消息,涨幅也大致相当。还有4月涨价,为什么从3月21日开始就小道消息满天飞?这样的涨价过程,到底想给消费者传递什么信息?
汪亮 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
市场份额非常有关系,如果超过70%,就说明消费者没有选择,对于没有选择的产品,你提出的价格,并且是两家企业同时提出,那么就有了串谋的嫌疑。因为大部分市场是你们掌控着,你们两家掌控着,你们两家又同时在差不多一个时间里边提出来,这说明你们是串谋的,那么对市场是有伤害的,政府可以启动的。
主持人:
在相关的采访当中,我们听到最多就是不清楚、不清楚,但有一件事情,我们需要弄清楚,就是什么样的行为构成串通涨价,听听专家的观点。
记者:
什么样的行为可以构成串通涨价?
黄勇 外经贸大学竞争法中心主任,反垄断法专家:
所谓的串通涨价主要是在价格方面排除限制竞争,达成这种协议或者是决定,或者是其他协同行为,这叫做串通涨价。主要有几个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第一,这些竞争者之间的价格行为具有一致性,比如说同时涨价了,或者涨价的幅度都差不多。
第二,这些竞争者之间,他们有过这种意思的联络,或者是一种信息的交流,还有一个需要考虑其他协同行为的认定,需要考虑的因素,还要考虑市场的结构,市场是不是一个寡头分战的市场,是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同时还要考虑市场的各种因素变化,比如说这种涨价是不是有真正的理由,像油价的暴涨、运费暴涨、电费暴涨等等这些市场的变化,所以以上的这几个因素是需要综合地去判断,这种协同是否构成了协同行为,也就是是否构成了违法行为。
主持人:
价还没有涨,但是信息已经出来了,这样做对于企业来说有什么样的好处?
刘继峰:
对于企业而言,通过这些信息的发布,可能就赚取一些信息的利润。对于消费者来说,他可能真的不知道是不是一个4月1日以后真的就涨价了,那么他的选择自然就会多存积一些产品,甚至有的消费者把一年所需要使用的产品全部都买回来了,如果这样的消费者会很多的话,企业无形中就赚取了常规情况下所赚不到的一个先期的利润。
主持人:
清理了一下库存,但实际上听到了这个声音不仅仅有消费者,还有同业、同行,还有主管部门,这些不同方面听到声音,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刘继峰:
对于这样一种行为来说,直接影响的主体应该主要是消费者,对于另外主体有一定的影响,就是同业竞争者的问题。那么除此之外,还涉及到一个监管部门是否要介入的问题,因为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放任它的话,可能基于这样一种信息的不真实,造成一定的市场秩序的混乱。
主持人:
可不可以理解为信息事先释放出来,对于同行来讲,可能大家达成一个默契,或者是共识,而对于监管部门来讲的话,其实是对他的一个承受力的试探?
刘继峰:
会有这样一种因素,因为这样一种信息的散布,实际上还和具体这个事情做没做,还有一段距离,这个时候监管部门如果是基于反垄断法来介入的话,还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他们是不是有书面、口头,甚至沟通形式的证据。如果这一个证据找不到的话,很难认定他是一个串谋,但是这样一种单方的信息发布,客观上确实是造成了市场秩序的混乱。
主持人:
当信息发布出来之后,不管主动发布,还是怎么样传播开,确实发改委采取行动了,进行了约谈,而且联合利华也表示说,约谈之后,他们决定4月1日暂停涨价,我们怎么来分析发改委的举动?是及时刹车的行为?也有人说,这样的一个事情,我们可以交到市场,让市场自己去把它消化掉,您怎么看?
刘继峰:
首先,我们说这样一种,即便我们现在认识不到它是一个串谋行为,那么就作为一种单方的信息发布事件来看的话,它的消极影响已经出来了,那么校正这种消极的影响的方法,可能有刚才您讲到的市场的方法,也可能有政府部门基于权力的介入,进行校正的方法。
主持人:
比如说我们单纯依靠市场消化会是怎么样?
刘继峰:
产生的现象就是大量的消费去购买,提前储存,对于企业来说可能就清理了他的库存。那么如果说我们政府及时介入的话,可能这样一种现象就会被阻止,而且我个人以为,发改委这样一种做法,从介入的效果上来说,也是很有效的,从理论上来讲的话,这样一种介入其实是防止危险变成损害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先期的介入,虽然这时候我们把握不准,有哪些证据可以确实证明它就是构成了一个价格卡特尔。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它有一定的危险,这时候发改委去介入,我觉得是合理的。
主持人:
您讲到的价格卡特尔可能需要给我们翻译一下?
刘继峰:
就是同业的竞争者相互之间,就价格、数量、地域划分联合起来,而且采取统一的行动。
主持人:
而且在现在物价都在慢慢地涨的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发改委在日化这种涨价趋势当中,开始出出手,其实也是防微杜渐的做法。
刘继峰:
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期,尤其是近几年关于涨价问题特别敏感,而可能就是基于信息的不对称,最后造成一个虚假的涨价,但是在虚假涨价过程中,销售者获利了,所以对于涨的问题,确实是市场秩序的问题。
主持人:
当我们说到这儿,我在想,企业有没有委屈呢?比如说刚才企业代表确实说了,这些年他们没有涨价,而且随着正常市场发展趋势来看的话,涨价也是一个在所难免的事。
刘继峰:
其实我们不是反对企业涨价,我们要关注的是企业该如何涨价。如果说几大企业联合起来,占市场份额80%,他们要真正共同涨价,或者是大致相近的时间内去涨价的话,它的社会危害性是比较明显的。如果说换一个角度来讲,单个企业基于它合理成本的增加,然后去进行涨价,这个我们是不反对的,企业毕竟要获取利润。
主持人:
从现在来看的话,4月1日的预期中的涨价没有发生,但是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乐观地说,这个涨价就会在一段时间内不发生呢?
刘继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