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改革德国镜鉴(2)

2010年03月26日 16:40财经国家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数据

80年代:“广场协议”赢家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马克和日元升值的速度,不符合美国的利益。1985年9月,美国与日德英法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依据协议,德国与日本承担本币升值责任。

同样的故事开始,却是不一样的结局。日本严格执行广场协议,货币当局开始干预日元升值。为缓解日元升值影响,日本在国内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以牺牲国内物价稳定和资产价格合理化为代价,大幅降低利率。最终,90年代初,股市和楼市里的资产泡沫破裂,日本进入了十年的经济衰退期。

德国未上演日式悲剧,原因在于对“广场协议”的消极抵制。德国央行坚持其一贯姿态,坚决不主动干预汇率,更不会以牺牲国内物价稳定为代价降低利率。

为迫使德国联邦银行就范,美国政府曾在1987年10月向德国发出强硬威胁。但紧张气氛却率先导致了纽约股市崩盘,道琼斯创造二战后最大单日跌幅,即著名的“黑色星期一”。

“广场协议”导致的不同结果,反映了德国与日本不同的宏观政策思路。德国“以我为主”、“反通胀为纲”的货币政策理念,使它成为“广场协议”的赢家。

日本在“广场协议”之前,就已采取了与德国完全不同的外汇管理思路和货币政策目标。为限制日元升值幅度对汇率长期进行干预,大量购进美元储备。日元低估和高额贸易顺差,使得日元的外汇储备不断攀升,直至成为世界第一。

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以物价稳定为首要目标,还要同时兼顾汇率的稳定。这使得日本经济的风险不仅来源于内部失衡,如流动性泡沫,同时还来源于外部威胁,比如美国经济的放缓。而“广场协议”的目的,也就在于惩罚日本对汇率的长期干预。

区域货币合作

德国成功化解货币升值困境,与其持续推动区域货币合作的货币战略密不可分。

在这个战略体系里,区域汇率联动机制、两德货币统一、欧元诞生成长,是德国政府的三步落棋。

在消极抵制“广场协议”、积极推动区域货币合作的同时,德国不断完善国际收支平衡表。

德国与中国同样拥有巨额贸易盈余,但德国外汇储备很少;日本外汇储备巨大,但贸易盈余远不及中德两国;美国则是贸易逆差与小额储备共存。

在德国联邦银行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首先没有高额外汇储备“陷阱”。总量有限,甚至不到日本外汇储备的5%;每年增量也得到良好控制,部分年份甚至在减少。

其次,德国善做“减法”,经常账户的资本流入,紧步伴随着资本账户、金融账户和储备账户等资本流出,且流出体系顺畅,高额贸易顺差导致的资本流入难题被有效分解。

此外德国的官方储备多元化。除美元、日元等外汇储备,还有黄金、黄金债权、特别提款权以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储备等。而且,与庞大的民间储备相比,德国的官方储备更是微不足道。“藏汇于民”也发挥了突出作用。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相关专题:

人民币升值面临再抉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郇公弟   编辑: heqy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