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钱柜紧盯政府花钱 人大监督捍卫公共财政

2009年10月25日 13:26南方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南方网讯 广东人大不断创新财政监督手段,打破了“程序合法,实质虚置”的尴尬,为全省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民主途径。

一份打着“秘密会后收回”字样的《省级部门预算草案》,在2005年广东省人代会报到时,发到了代表们手中。

过去政府每年要花多少钱,怎么花的,公众很难知晓,甚至人大代表都不清楚。这几年,为了使人大代表更好地审议政府预算,广东在透明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公共财政的特征日益明显。

当前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加快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公共财政的本义,是指纳税人主导的财政,是指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收支的各个环节都接受人民监督。作为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议机构,广东人大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要监督好政府的“钱柜子”,以满足公共需要。

人们形象地称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是人大握有的一把“尚方宝剑”,但一直以来,人大在监督政府的“钱柜子”时却总是有些使不上劲,各级人大对政府财政预算的审批监督存在不同程度的“程序合法,实质虚置”。

“我们是人民的代表,就是要代表人民管好纳税人的钱”,广东省人大代表袁古洁在接受采访时殷切言词,体现了广东人大捍卫公共财政的追求。

透明预算,审批不再“走过场”

审查和批准地方财政预算,这是人大代表每年的例行职责。

在今年的广东人代会上,代表们明显感到,掌握的预算审查材料更加详实了,从省级政府基金预算草案到578页的省级部门预算草案,从书面的名词解释到网上详尽的查询系统,一应俱全。

据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伟鸿透露,为了让代表们在会议期间有充足的时间审议预算报告,此次人代会不仅在报到时就发放了《省级部门预算草案》,还在会议召开之前安排省人大代表参与了财政预算的编制。

今年的预算表包括了120多个省级部门的资金安排,浏览预算表,与会代表就可以了解预算资金的“来龙去脉”。事实上,在2001年以前,广东省政府每年向省人代会提交的预算草案,支出方面只列到30个左右的“类”级科目,导致“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搞不清”。这表明,细化预算、增加预算透明度,是加强预算审查监督的关键。

一向敢说敢做的广东走在了全国前列——2001年,在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7个试点单位提交了详细的预算草案,标志着审查“走过场”成为历史;2002年,省政府提交的预算草案扩展到27个部门,长达144页;2003年,省政府提交了厚达3厘米、共605页的《广东省省级部门预算单位预算表》,囊括了省政府所有102个部门年度预算,支出的每一个专项都列得清清楚楚,详细到每个具体的项目;2004年,拿着一本厚达3厘米、篇幅共540页的预算表,人大代表开始了计较甚至质疑,启动了对预算草案的实质性审查监督。

几年间,随着预算从“几页纸”到“一本书”的演变,广东财政的明细账目呈现在代表们面前,代表开始询问、质疑:钱为什么要这样花,为什么这里多、那里少?这是民主政治的进步,也推动了公共财政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公开透明,是公共财政的本质性要求。

绩效监督,纳税人的钱不能乱花

打造公共财政,人大监督政府管好钱、用好钱,这其中有着巨大的制度创新空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强调,要加强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还建议推行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制度,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2002年开始,广东酝酿推行绩效审计制度,并在深圳试点。三年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了三份绩效审计报告,充分展示了“审”的能量。2003年2月,深圳在国内首开先河,将《深圳市2002年度绩效审计工作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正是这份报告披露了“总值超过6亿元医疗设备存在相当程度的浪费、闲置情况”的问题。

2003年的绩效审计报告,在深圳掀起了一股声讨“败家子”浪潮。海上田园风光旅游区等4个项目造成资金“窟窿”高达二三十亿元。

2004年的绩效审计报告,则曝光8个项目的资金问题,其中包括:科技三项费用被挪用2414万元,个别单位利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运行资金私设“小金库”,金额合计658万元。这一年,绩效审计覆盖面更大,涉及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部门预算、政府投资项目等方面。其中对深圳市环境保护局部门预算进行绩效审计,也是深圳首次对部门预算进行绩效审计。

2005年,绩效审计被逐渐推广开来,而广东省人大则继续推进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监督,目前正抓紧与财政部门研究制定“财政资金绩效监督标准”,以使绩效监督有衡量之尺。

政府的“花钱效果”谁说了算?当然不能由资金使用人自己决定,必须经过合法的途径予以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公开、公平。因此,广东人大的绩效监督这一做法不仅仅是开了先河,它的意义已超出事情本身,在我国依法行政的历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玻璃钱柜”,盯住政府花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政府的财政行为越来越频繁和复杂,仅靠每年“两会”期间审议几千字的报告和平时审计几个大项目,人大难以真正监督好财政开支。

2004年8月,广东省人大财经委与省财政厅实现联网。“今后,财政花出去的每一笔钱都将第一时间进入人大监督的视野。”省人大财经委预算监督室工作人员只要轻点鼠标,省财政直接拨款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就一目了然,包括政府采购、工资支付、购买公车等。

“广东省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就像政府的“账本”,记录着数以千亿元计的财政支出情况。通过该系统,人大财经委可以从网上直接查询、监督每一笔政府财政支出。

这一新举措,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使政府财政真正成为“透明钱柜”,使监督更具有了可操作性。其开创性意义在于,人大对财政支出的监督由周期性的报表监督向实时监督转变,由结果监督向各环节全程监督转变,由粗放型监督向细致的监督转变。

长期以来,广东省人大对政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日常监督,主要是依赖财政部门每个月报送的相关报表。由于信息传递速度慢,而且一般每月报表反映的是各项支出的总数,具体支出项目并未详细列出,使得人大对政府花钱的监督力度受到制约。

建立规矩,实现“阳光监督”

在实践中的大胆尝试,为广东人大制定预算监督地方性法规提供了基础。

加强监督立法,是依法监督现实的需要。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就积极探索加强预算审批监督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在省人大常委会的授权下,从1996年起,广东省人大财经委就在对历年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监督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组织起草《广东省预算审批监督条例(草案)》,并提交于1999年11月召开的省九届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议进行审议。

在2000年初召开的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洪志铭等11名代表提出《关于加强广东省地方预算审批监督工作的议案》,要求尽早制定关于审查批准政府预算的法规,确立和完善预算审查监督程序和相关制度。

2000年3月初,广东省人大会同深圳、肇庆、清远、茂名、怀集等市、县人大常委会及财经工委,参照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9年12月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再次对1999年的条例草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改。同年7月,省九届人大常委会十九次会议原则同意条例草案,提请2001年2月召开的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全国第一个由人大会议通过的预算审批监督的地方性法规。

这一法规使“政府要花钱,人大说了算”制度化和规范化,充分体现了公共财政的诉求。广东省、市、县三级人大对政府预算的审批监督,将不再是“走过场”,宪法赋予人大的有关权力被落到实处。

相关专题:

走向阳光财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09中国网民财富报告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madj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