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谈判失利该问责什么
与探讨铁矿石是否已经存在“金融陷阱”相比,我们更迫切需要认真反思,铁矿石谈判连年失利,除了外因有无内因?通行几十年的规则,为什么会轻易被打破
文/李其谚
今年进口铁矿石长协价谈判中,中国企业再次遭遇“滑铁卢”。近期中钢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失利主要原因是三大矿山处于垄断地位,当前三大矿山已被金融资本所控制,矿山方面正在千方百计追求最高利润,并使铁矿石具有金融资本的属性。
中国很多钢企也认为自己是“金融陷阱”的受害者,中钢协表态,将研究怎么应对铁矿石的“金融陷阱”。
上述判断是否真实合理?谈判失败,到底该问责什么?
类似“金融化”这一说法似曾相识。在历年铁矿石谈判终局之时,国内总有“阴谋论”的出现,失利者的尴尬由此得到些遮掩。
最近,在一些人的描述中,“国际金融家”控制了三大矿山,让矿山“千方百计追求最高利润”,并从此让铁矿石有了“金融属性”。人们的视线因而被转移到新的替罪羊——“金融陷阱”和制造陷阱的矿山企业及金融资本身上。
首先,我们认为,从参与者看,今年谈判的参与方,仍然是有限的固定对手,并没有金融市场典型的投机者参与;从谈判结果看,只是固定的年度定价变成为固定的季度定价,矿石价格在季度间波动幅度虽然大了,但在季度内仍然是固定的,并不具有金融市场必不可少的随机波动;从谈判双方的参照物看,是第三方提供的中国铁矿石现货市场价格,以及根据这些价格编制的价格指数。而在中国现货市场价格和这些指数的形成上,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金融资本介入的明显迹象;从具体价格来看,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中日韩三国拿到的价格略有差别,也不具有金融市场典型的“一致性”的特征。因此,作为已被各方基本接受的2010年度谈判结果,季度定价现在是否就能定性为已经具有“金融化”的属性或被金融资本掌控,还应该打个问号。
其次,铁矿石是否必然从季度定价发展到期货,现在还不能轻易下结论。与原油不同,铁矿石的生产厂家和需求客户并不算多,易于操纵。这不符合设立典型期货市场须有众多参与者的条件。
再次,主要矿山和矿石的主要需求者——钢铁公司都有稳定市场,特别是稳定价格的要求。发达国家钢铁公司和他们的下游用户对此要求更加强烈。因此,在纽约和伦敦两大国际期货市场上,现在并没有铁矿石交易,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
在我们看来,与探讨铁矿石是否已经存在“金融陷阱”相比,我们更迫切需要认真反思,铁矿石谈判连年失利,除了外因,有无内因?通行几十年的规则,怎么会轻易被打破呢?
首先,应该承认,我们相关人员形势判断能力还需要提高。2009年,直到二季度,中钢协负责人仍在多次会议上坚持,2009年中国粗钢产量预计只会有4.2〜4.6亿吨,并以此作为不接受铁矿石涨价幅度的重要依据。但结果我国去年实际粗钢产量达到了近5.68亿吨,增长13.5%,比中钢协预测的粗钢中位数高了1.28亿吨,增长29%!进口铁矿石也因此增长达到6.28亿吨。预测存在误差是允许的,大家心理上也有准备。但误差如此之大,说明中钢协有关人员对中国国情了解存在明显不足,对中国政府的刺激经济政策效应没有更充分的估计。这会不会影响相应的战略举措的收效呢?
其次,对中国矿石价格“双轨制”的成因判断和解决办法现在看来也存问题。巨大的现货市场及其与长协矿的显著价差是中国铁矿石市场最突出的特点。但中钢协一贯认为现货市场的高价是中间贸易商“倒买倒卖”,囤积居奇的结果,是不正常的,可以用行政力量纠正的。在降低现货市场高价方面人们没看到什么明显的有效措施,而中钢协试图用限制国外矿山卖现货的方式来实现目的策略看来不太成功。
第三,没有统一协调一致的谈判策略。在2009年,中国谈判代表拒绝跟进日韩价格,强调要走“中国模式”,整整一年没有签任何协议。而到了2010年,钢协又反复强调要维持长协矿定价机制。这样的表现如何能服人呢?
铁矿石谈判接连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谈判的负责方和组织方,从长远计,中钢协是否需切实从自身查找一些问题?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wangf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