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2011年03月23日 17:22
来源:人民网 作者:张维端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农村必然出现的一个过程,也是城镇化进程中,缩小城乡差别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举措。这项工作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裹足不前,要长期、健康地坚持下去。前不久,我们在江淮地区进行新农村建设工作专题调研中却发现,几乎所到之处都停留在示范工作上,尽管这些示范点的政绩很出色,但毕竟只占到每个县自然村的5%―10%,而90%以上面上的建设,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看不到有什么举措和进展。究其原因,一是“点”上大都是大拆大建,资金投入较大,“面”上学不起;二是“点”上投入的人力较大,“面”上干不起;三是“面”上的情况复杂,千差万别,用“点”上两三个模式套用不下来。就这样,占90%的广大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上由于避免大拆大建,又走到了另一“不作为”的极端,基本处于无人领导,听其自然的状态;长此下去就会不了了之。为此,调研组专门开展了面上的情况调查,同许多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交谈,听到了他们的心声和要求。尽管要求和祈望很多,归纳起来,他们有三点要求却是当务之急,而且是对各项工作能够起到“纲举目张”作用的当务之急。

一、生产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20字要求,其首要之点是“发展生产,生活宽裕”。农村不少基层干部往往将此理解为村办工业、外出务工,或者是多种经营等,就是避而不谈农业的根本性生产,即以粮食为主的农作物的生产。诚然,村办工业也好,务工也好,的确都是目前我国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村办工业办好了,是要迁入到城镇的,外出务工也是要弃土离乡奔往城镇的,就是“多种经营”,也只能是一种副业生产;而留在农村这片土地上的,依然是从事以土地为对象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的农民,这些不离土地的农民才是新农村的主体,他们从事的种植业,包括附属的多种经营,才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生产”和“生活”,主要指的应该是这一部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然而,恰恰在这一点上,被许多农村干部所忽视。

那么,当前种植业的状况到底如何?江淮地区位于我国南北之交的丘陵地带,以水稻生产为主,间以旱粮作物。以此地区的三联村为例,这个村2009年人均年收入同当地平均值基本相同为6100元,除去外出务工和多种经营收入外,种植业收入为人均2200元;这里过去人均占有土地 1.1亩,现在因大量土地被进城农民所移送或放弃,人均实际耕种土地 2.2亩;这也就是说,农民靠种植业每亩年收入平均1000元。考虑到现在和今后仍有不少土地被弃,人均耕地面积可以继续向少数农户集中,这些农户能否过上宽裕生活?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里的生产力水平仍处于半手工半机械的低下水平,人均(包括妇女、老人)力所能及的耕种极限也不过6―7亩,人均年纯收入也只能达到6000―7000元。这样的收入,距离“生活宽裕”,显然相差仍然很远。

出路何在?只有进一步扩大单个农户的耕种面积,以增加耕地的数量来换取收入的提高;而扩大耕种面积的首要条件是要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提高人们能够大幅度扩大耕种面积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当前只有一个,就是农业机械化,只有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才会有更多的农民摆脱土地束缚,进城务工;也才能使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可以有条件耕种更多的土地,大幅度提高收入。

然而,当前水稻种植区农业机械化的低水平,同北方旱粮作物地区较高的机械化水平相比差别很大。江淮地区农机使用率只是在耕地、抽排水和收割上分别实现了70%、90%和40%;而在播种插秧、田间管理和运输上机械的使用率分别只有0.02%、0%和30%。每到插秧和收割季节,因手工操作,体力繁重,往往需要进城务工人员返乡支援。收获运输时,因田埂狭窄,机耕道路缺失,只能肩挑人扛。如此低的生产力,与城市高度的工业化水平相比,反差很大。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业机械的发展是比较重视的,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农机购买补贴等。但这一事业至今仍限于政府农机部门单一的常规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其力度和广度距离当前农业的要求都远远不够。农机化工作必须要由各级政府统领,作为政府的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和综合性“工程”来抓,并且协调所有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做好这一工作才行。

当前农民在农机化上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机要对路。比如这里的插秧机使用率不到1%,原因是现在推广的插秧机在育秧上的某种特殊要求和在插秧时对用水的限制上,使农民在现有的条件下很难使用,也不愿意使用。类似这样的机械就需要农机研创部门拿出农民乐于接受的新型机械来。二是土地调整。当前进城农民放弃的耕地,以及一些以土地入股形式交由种田大户的土地,大都分散各处,无法连片耕作,给机械操作造成很大难度。要改变这种现状,单靠农户自身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只有乡、村两级政权组织出面协调才行。三是小田改大田。在耕地经过调整、集中后,大多存在水田面积过小的问题,纵横交错的稠密田埂成为使用农机的大障碍。扩大田块面积,破除过多的田埂,是农业机械化必须经过的阶段。四是解决机耕路缺失的问题。大部分水田地区农民下田仍是以埂为路,肩挑人扛;为了让拖拉机进田,往往要靠挖开层层田埂来解决。农民说:“没有机耕路,啥机都是空。”修筑机耕路单靠农民自己来解决也是不行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wangxy] 标签:新农村建设 农民 旱粮作物 
用手机登录 3g.ifeng.com 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